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部署推动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渤海生态环境治理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在攻坚战期间,自然资源部组织环渤海的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实施了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对滨海湿地、岸线岸滩进行综合整治修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渤海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9212公顷、岸线132公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为总结推广渤海生态修复实践经验,我们从60余个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中遴选了8个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案例,开设《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本期介绍“大连市复州湾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复州湾区域海洋开发导致滨海湿地退化、自然岸线受损等问题,大连市以恢复滨海湿地、修复岸线、提升海洋资源环境及生态价值,打造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型海湾为目标,实施了大连市复州湾生态修复项目。项目累计修复岸线17公里、恢复滨海湿地414公顷,有效修复受损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区域岸线的生态化率,促进了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复州湾内为传统的盐田用海区,1995年之后,围海养殖规模开始爆发式扩张,导致海湾空间不断萎缩,至2004年,湾顶处仅存一条狭窄的水道与外海相通,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底质逐渐发生淤积,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营养层次生物生产力降低。同时,复州湾大规模围海养殖池不仅占用了滨海湿地资源,还占用了大量的自然岸线,导致生态环境和景观价值受损。围海养殖堤坝在修建的过程中,对部分自然岸线进行开挖,导致自然岸线被人为破坏,丧失自然属性,公众临水、亲水空间丧失,制约了滨海岸线生态功能的发挥。

根据复州湾历史事实及客观情况,选取邻近长兴岛一侧已经完成动迁补偿的养殖池进行拆除,并适当保留局部池埂,形成生物栖息地;并依据复州湾海洋功能区划、岸线修测成果,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后方陆域现状对其岸线进行修复。
养殖池拆除。项目修复范围共有约63公里人工池埂,为改善生态环境,在不影响潮流通道水动力前提下,将外侧临海与潮流方向一致的池埂局部保留,分散形成34个狭长形可供鸟类停留、觅食的栖息地,相邻栖息地之间保留不小于50米的潮流通道。
岸线修复。根据岸线周边地形地貌以及后方陆域现状,对岸线类型进行划分,分区段确定岸线修复方式。其中,自然岸线基本维持原状,局部与池埂相交处,在进行池埂挖除作业时进行岸线边坡整理,使其与周边岸线相协调;对后方紧邻房屋、耕地等生产生活设施的部分人工填筑土石坝予以保留,保障对后方设施的防护。

项目的实施恢复了基岩岸线、淤泥质岸线的自然状态,岸线自然化、生态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项目实施区域滨海湿地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滩涂属性和功能得到恢复、区域水动力有所改善,促进了滨海湿地的自我恢复。
修复成果丰富。项目共修复岸线17.1公里,其中,恢复自然岸线2.5公里,具有防护功能的生态修复岸线1.2公里,淤泥质滩涂为主的生态修复岸线13.4公里;通过拆除养殖池恢复滨海湿地414公顷。
生态效益逐步显现。项目有效修复了复州湾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实施区域的湿地植被逐渐恢复,观测到多种鸟类在项目区域觅食,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项目生态效益正逐渐显现。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杜 岷
初 审:赵 蕾
审 核:程秀娟
审 签:汤小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② | 辽宁省大连市复州湾生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