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瀛老师作为期刊主编参与撰写的《编者按》(Editorial),发表于期刊《城市数据、科学与技术汇刊》(Transactions in Urban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本期刊的五位主编(Ying Long, Jiangping Zhou, Jianghao Wang, Yao Shen, Fan Zhang)共同撰写。在这篇《编者按》中,编者们阐述了该期刊的目标、背景和范围。

https://us.sagepub.com/en-us/nam/transactions-in-urban-data-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203731
5月3日,龙瀛老师作为Springer期刊《城市信息学》(Urban Informatics)编委,线上参加第一次编委会。本次编委会参会者40余人,包括期刊主编(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区域主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Michael Batty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Michael Goodchild 教授,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编委会成员、Springer Nature编辑、以及《城市信息学》主编执行办公室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的编委会成员是城市信息学领域著名学者,他们听取了期刊的创刊与最新进展介绍,就期刊未来发展与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线上会议详情(图文来源:国际城市信息学会)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3oDAaP5tL1YXLNOi9Ncnvg;
期刊主页:
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44212
5月3日,龙瀛老师受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邀请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办的“建艺讲坛”,并作“科技革命促进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三个路径: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讲座。

“科技革命促进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三个路径: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报告详细信息
5月12日,由西北大学科技处、校科协主办,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实验室承办的120周年校庆年系列活动——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研讨会在线上腾讯会议举行。龙瀛老师受邀作讲座“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

“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报告详细信息
5月14日,龙瀛老师受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邀请,参加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办,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支持的“悉地学术讲堂”,并作“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讲座。

“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报告详细信息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FYTNos6eV9WwOIH_wNZh_g
5月16日,实验室博士后孟祥凤和龙瀛老师参与撰写的论文《Satellite monitoring of shrinking cities on the globe and containment solutions》(全球收缩城市夜光遥感监测及其应对策略),在线发表在Cell子刊《iScience》期刊,作者:Weixin Zhai,Zhidian Jiang,Xiangfeng Meng,Xiaoling Zhang,Mengxue Zhao,Ying Long(DOI: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4411)。论文应用夜光遥感数据识别和预测了全球过去、现在和未来收缩城市演变过程,并重点讨论了收缩城市应对策略。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小城镇的转型发展与治理研究,项目号:71834005)和面上项目(城市收缩背景下城市空置的智能测度、机理认知与规划设计响应研究,项目号:52178044)资助。成果后续于6月5日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公众号报道。

《Satellite monitoring of shrinking cities on the globe and containment solutions》论文详细信息

2018-2050年全球收缩城市分布和国家层面收缩城市数量及占比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2)00682-4
5月21日,由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智慧地球大讲堂第145期线上举办,龙瀛老师受邀作报告“城市空间失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介绍了北京空间失序多年测度、基于穿戴相机的个体空间失序暴露测度以及全国城市空间失序测度工作。

“城市空间失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报告详细信息
5月26日,龙瀛老师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88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智能城市规划前沿”2022春季学期第5讲作报告“数据增强设计:三种类型的近七年进展”。报告分为6大部分:研究背景、定义及内涵、数据增强设计类型一:存量型DAD、数据增强设计类型二:增量型DAD、数据增强设计类型三:未来型DAD、进展与展望。

“数据增强设计:三种类型的近七年进展”报告详细信息
5月29日,龙瀛老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世界建筑》杂志支持的国际会议“清华设计科学大会”分论坛1——全尺度空间干预中的设计科学上作报告“数据增强设计的三个模式初探”,并主持分论坛4——设计科学的跨界启示。

“数据增强设计:三种类型的近七年进展”报告详细信息
5月31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相关部署,教育部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龙瀛老师作为教研室“带头人”的“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


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6月1日,龙瀛老师应邀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以线上方式进行,由设计学院院长罗萍嘉教授主持。

“中国收缩城市的精准识别、空间表征/效能评价与规划机制研究”报告详细信息
http://www.cwestc.com/newshtml/2022-6-13/729285.shtml
6月,实验室博士后李文越、李彦、张雨洋,硕士研究生刘宁睿和龙瀛老师共同撰写的论文《Measuring individuals’ mobility-based exposure to neighborhood physical disorder with wearable cameras》(利用可穿戴式相机测度基于个体移动性的建成环境失序暴露),在线发表在“Applied Geography”期刊,作者:Wenyue Li , Ying Long*, Mei-Po Kwan , Ningrui Liu , Yan Li , Yuyang Zhang。迄今为止,多数研究通过基于静态居住地的方法来评估个体的建成环境失序暴露程度,这种方法忽略了人的移动,可能导致不准确的估计。本研究提出用穿戴式相机测度考虑个体移动性的建成环境暴露测度方法,其中新工具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个体在时空活动中的暴露情况。我们利用线上审计平台对穿戴相机拍摄的照片进行人工审计,评估志愿者的建成环境失序暴露图像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可穿戴式相机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志愿者在移动过程中的暴露情况。我们还将上述方法(基于移动性,使用可穿戴式相机照片与其他方法不同程度地考虑出行行为,使用街景图片)进行比较,以证明可穿戴式相机可以准确和方便地记录个体建成环境失序的暴露情况,并且其评价结果或与其他方法的结果有差异显著,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Measuring individuals’ mobility-based exposure to neighborhood physical disorder with wearable cameras》论文详细信息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IW76irtLPWOU1MhInAaTow;
https://doi.org/10.1016/j.apgeog.2022.10272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3622822000996?via%3Dihub
6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公众号报道了龙瀛老师的学术报告《从雄安到遵义,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记录等大数据新兴技术为认知、改变和创造未来城市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龙瀛老师介绍了数据增强设计对城市设计特别是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和方案生成的支撑作用。

DAD与传统规划设计的差异(图源:中国城市规划公众号)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rJG3imVu6VoGfnOrs91XwA
6月5日,龙瀛老师受邀参加《当代建筑》学术沙龙笔谈:计算性设计赋能人居环境营造,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计算结合的两次尝试进行了回顾和并探讨了城市规划设计与计算结合的发展方向。

《计算性设计赋能人居环境营造》详细信息
全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ZDD202206018&DbName=CJFQTEMP
6月16日,龙瀛老师作为中国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参加“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成立大会暨‘数字孪生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主办,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成立大会暨‘数字孪生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会议现场(图源: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vyuatu/stories/WS62ad42daa3101c3ee7adb426.html)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WGnMg3YqhBbwCeMGIHHFag
6月19日,城市规划学刊公众号报道了龙瀛老师在《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第2期“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笔谈《从智慧的城市规划到智慧城市的规划》。文章将智慧和城市的关系归纳成3个方面的路径:一是利用一些智慧的方法来支持城市的认知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二是各类智慧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实体和规划的对象;三是人们创造未来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从智慧的城市规划到智慧城市的规划》论文详细信息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vIiGstKhwEstCgIq_KwjQw
6月25日,学术研讨会“Spatial Planning Symposium 2022”(2022空间规划学术研讨会)在“Kanazawa University Kakuma Campus,Natural Science Lecture Hall”(金泽大学Kakuma校区自然科学演讲厅)顺利召开,龙瀛老师参加会议并作报告“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cross several scales with new data and technologies”(基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多尺度人类行为研究)。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cross several scales with new data and technologies”报告详细信息
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V3g89Jx0iUIj2GAbDAamUA
6月26日,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张书杰,博士后李文竹和龙瀛老师参与撰写的论文《基于多年街景图片的城市街道步行设施改善评价研究——以中国45个城市为例》在《城市发展研究》2022年6月刊,总第250期刊出,作者:张书杰,李文竹,龙瀛*,周雅婧,潘支明。城市街道步行友好性对城市品质至关重要,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城市街道步行友好性现状研究较多,但其纵向改善情况仍有待探讨。本研究以城市街道步行设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探讨了近年各城市街道步行友好的改善情况,并从设施指标、城市分级、城市政策 3 方面进行分析。方法上,研究基于百度时光机多年街景图片数据,选取 10 项代表性指标,通过人工虚拟审计对中国 45 个城市进行步行设施改善情况对比研究,共 25,766 个评价点位,每个城市不少于 500 个。研究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Walkability for Main Chinese Cities 2021资助。

城市街道步行友好性“现状-改善-政策”三维评价体系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梁佳宁、孟庆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BCL学术志:2022年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