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多年来,清华同衡持之以恒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落实生态文明和“双碳”要求,结合地方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深度参与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实践工作。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出台赋予了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也为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从顶层设计的申报国家重点战略,低碳城市规划探索到低碳专项实践,背后都有清华同衡服务支撑的身影。多年来,清华同衡持之以恒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落实生态文明和“双碳”要求,结合地方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深度参与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实践工作。
服务顶层设计
支撑山东申报国家重点战略
2021年6月,清华同衡和全资子公司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受山东省发改委委托,与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合作,研究山东省未来15至30年内,由目前高碳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代表性、时序阶段以及实施路径,形成《关于山东省争取创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研究总报告》,为《意见》的定位和出台提供支撑。
研究以测算山东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的时间窗口区间为依据,立足全国视野,从可行性、代表性、路径等三大方面展开重点研究。
作为传统经济大省,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鉴于此,研究团队指出,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省不能按照常规路径单纯强调以减量促“双控”,须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研究团队针对重难点问题提出两大关键战略:针对能源高煤化的问题,明确全省能源基核的替代方案;针对在减煤降碳过程中发展动力接续问题提出山东半岛低碳城市崛起是创造强大内需的核心途径。以两大关键战略为核心,提出相关能源、产业、创新、低碳城市发展等五大核心任务和五大配套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央地协同、政府和市场协同的政策环境塑造,并针对关键战略节点的时间目标制定、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低碳城市发展引导和低碳相关政策体系等四大重点进行了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

探路低碳城市
擦亮绿色低碳新名片
-
推出国内首个智能低碳城市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能源消耗、碳排放最为集中的区域,实现“双碳”目标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时代命题,清华同衡和全资子公司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深刻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主动对接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针对城市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缺乏必要理论依据、行动路径、实施方案、项目支撑等问题,以全院二十余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为支撑,以烟台市全域为研究对象,探索制定了以“五网融合+单元支撑”为标志的国内首个城市全域《智能低碳城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系统整合能源网、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生态网等形成“五网融合”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架构,整体组合园区单元、社区单元、服务单元等城市基本功能单元打造“单元支撑”的低碳发展空间载体。《规划》将城市产业、能源、空间、交通、市政、数字、生态、建筑等低碳领域重要问题整体纳入数据模型、专家分析、优化决策、控制执行、迭代循环的系统科学综合集成“研讨厅”框架,力求在整体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智能低碳发展的重点难点、科学时序和利益主体,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项目、新产业、新空间,助力打造新时代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和竞争新优势。

(点击查看详情《面向双碳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探索——以烟台市为例》)
-
以城市更新推动节能减碳
同时,清华同衡还探索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节能减碳的可持续模式。由清华同衡编制的《济南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指导和部署济南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通过梳理城市更新资源,明确城市更新目标和核心任务,并针对各类城市更新资源提出更新策略,为城市更新相关规划和计划的编制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系统梳理更新资源,评估既有更新工作;首次提出“更新圈层”理念,构建四大更新圈层;并构建“1+4+N”更新实施内容体系,健全更新规划传导机制,聚焦近期重点工作,保障实施项目落地;推动从“开发模式”向“经营模式”转变,实现共同缔造。

专项规划着力推动节能减碳,促进生态绿色建设:最大限度利用既有建筑,合理实施留改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建设一批零碳建筑、零碳园区、零碳社区;推进“公交优先”,鼓励慢行,倡导绿色低碳交通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城市生态格局。通过系统可行的城市更新举措,助力济南市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济南各更新圈层节能减碳重点方向
深入专项实践
植入低碳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
清华同衡持续深入参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试点实践工作,针对与减碳任务密切相关的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专项领域,制定因地制宜的特色化专项解决方案。
-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领域是降污减排的主战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清华同衡2021年编制的《胶东半岛核能综合利用研究》以整个胶东半岛为研究范围,利用胶东半岛已建和规划建设的核电厂为热源,采用水热同产同送技术,开展利用核能向青岛、烟台、威海等各城市供热、供水的研究。水热同产同送技术是清华大学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通过三个环节,即水热同产、水热同送、水热分离实现利用单根管网将热量和海淡水同时输送至用户,大大降低供热供水成本,同时解决沿海城市的“零碳”供热和低成本供水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清华同衡与清华大学一同发明了大温差供热技术,为核能长距离供热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两项技术突破了核能大规模综合利用的瓶颈,研究成果可为胶东半岛的核能良性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2030年前可以实现胶东半岛核能供热占比达到74.8%,2035年前可以实现核能供热占比88.4%。近期可以减少标煤耗量1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0万吨;远期可以减少标煤耗量10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67万吨。与现状供暖相比,远期核能供热节煤比例达到78%,减碳比例达到30%,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
探索建筑低碳优化方案
在建筑领域占据“碳排放”半壁江山的背景下,低碳建筑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清华同衡开展的《双碳背景下的住宅碳排放评估优化技术研究》,以山东省典型新建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辐射华北、东北地区。研究对典型技术组合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开展模拟仿真,梳理总结出包含11大类、40余项节碳措施,覆盖从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技术体系,形成设计导则,并开发面向规划设计阶段的住宅碳排放优化测算软件。
此项成果获得业主的高度认可,正在集团层面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体系、导则、软件,可助力相关地域住宅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现,在方案设计阶段植入低碳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形成基准情形测算、技术体系比选、优化结果分析的低碳优化流程闭环,有力支持山东省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逐绿前行”不仅需要科学专业的研判、时不我待的推进,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清华同衡将继续坚持“行稳致远、家国天下”的理念,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持续系统研究城市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方案、经济方案、社会方案、政策方案,提供同衡方案,贡献同衡力量,助力我国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相关链接
同衡双碳探索 |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图虫创意网
供稿|清华同衡 市场经营与科研项目管理部、宣传办公室、总体中心一所、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四所、能源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同衡双碳探索 | 逐绿前行,久久为功——清华同衡助力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