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期间,在“智治空间——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分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李满春作《土地类型制图进展》专题报告,着重介绍了基于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建设初衷,所开展的多尺度土地类型划分体系、中尺度土地类型表达、中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等研究。(本文根据现场报告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建立,旨在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规范,对基础地理数据、经济社会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等各类数据交汇融合,并开展通用服务、数据建模服务、专题服务等,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直观化、精准化、高效化。而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载体,不同土地类型可以反映不同气候、地形、土壤等基本地理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所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需求,也是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科学基础。
土地类型,是指区域气候、地貌、土壤、水系、植被等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反映了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土地类型的因素由大到小被分为气候、地貌、土壤、土地利用,并各自起了相关的作用,其中气候起到了水热组合条件分异的作用,地貌起到了水热资源再分配与物质迁移的作用,土壤是自然覆被分异的反映,而土地利用更是人文景观分异规律的一种反映。
1.多尺度土地类型划分逻辑
多尺度土地类型划分逻辑是基于自然发生学的理论,提取多维因素指标,构建多尺度土地类型划分体系。地域分异的驱动力包括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地表覆被和土地利用等因素。
2.中尺度土地类型内涵
关于1:10万到1:25万的中尺度类型的土地,基于区域地理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景观分异反映的是地表植被,人文地理景观分异反映的是土地利用,而综合地理的景观分异反映的是土地类型。这些成果在研究之余也会应用在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资产评价等等。
3.中尺度土地类型分类框架
中尺度土地类型分类框架主要包含土地类、土地亚类以及土地单元,其中土地类是依据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差异划分的综合体单元;土地亚类全面表现土地自然属性,反映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土地单元则侧重体现人类活动对土地类型分异的影响,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
4.我国土体类型分类框架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对塑造地表景观和改变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在针对全国土地类型分类的框架式的研究中,研究团队以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为主线,融入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共同形成综合自然、人文、景观与生态要素的土地类型。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可以划分出9个一级土地类型,36个二级土地类型,其中单一功能的土地类型有27个,混合功能的土地类型有9个。
未来的土地类型研究一方面需要融合多源地理信息,构建多尺度土地类型划分模型,既要考虑到宏观尺度的自然要素,也要考虑到中观尺度的综合要素,更要考虑到微观尺度的人文要素。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土地类型,探索国土空间综合评价与优化方法。
随着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建设发展,土地类型的深入研究必不可少,土地类型图能综合反映土地生态类型及其综合特征的空间格局,有效反映环境特征全貌,揭示自然环境形成、分异和演化规律,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提供科学、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和自然地理格局打下坚实、科学的基础。
相关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李满春:土地类型研究是构建三维立体一张图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