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按
这期小编想以德国慕尼黑的地铁站台设计与大家探讨一下场所的识别性和归属感问题。
如今走进地铁的站厅站台,大部分都能给人宽敞明亮的感觉,但是大量标准化的设计只是满足了地铁站作为单纯交通空间的高效通行能力。作为这个每天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居民以及城市访客来来往往经历着的、某种意义上深刻反映城市形象的公共空间,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多一点不一样的空间体验、乃至产生归属感呢?
地铁站与识别性?
如果不看站名的话,你可以分辨出下图这些地铁站台分别是属于国内哪些城市哪个站么?
上图分别是北京的六里桥,上海的人民广场,广州的体育西路,以及深圳的香蜜湖。
从1971年北京地铁第一期开始运营起,地铁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过去的十年里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地铁更是进入了迅猛扩张、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而且服务范围从市内向区域延伸,可以预想到在未来随着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地铁建设还将持续。
这期小编想以德国慕尼黑的地铁站台设计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慕尼黑地铁系统简介
与世界上其他大城市相比,慕尼黑拥有地铁的历史并不是十分悠久。地铁(U-Bahn)的运营也是始于1971年(跟1972年慕尼黑举办夏季奥运会的事件有很大关联),之后几十年间线路不断增加、延长。目前的地铁网络共有7条主要线路,与城郊铁路(S-Bahn)一起构成了慕尼黑重要的公共交通网络。
图1 2014年慕尼黑地铁线路图
在地铁刚开始建设的年代里,大部分的建筑师认为地铁站点的设计是相对无趣、利润不高,只有少数建筑事务所愿意参与地铁站点的设计竞赛,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建筑师们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同时政府投入的资金也增加了,因此站点的设计也愈加受到重视。最开始也是以功能性和简洁为主(如最早落成的U6沿线),后来的线路站点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更多地考虑去塑造独特的造型及氛围,也更多希望能反映站点所在地的特质。
小编认为比较出色的地铁站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一:大力挖掘历史人文特色
Königplatz地铁站
落成于1980年的Königplatz地铁站,是到达慕尼黑市中心的艺术区(Kunstareal)的重要交通节点,该艺术区内有三大美术馆、古代雕塑展览馆、州立文物博物馆、伦巴赫美术馆、州立埃及艺术博物馆等。浓重的文化气息在地铁站中即能感受到:地铁站的墙面上是多幅附近的艺术馆的馆藏名画,站台中央的展示柜中展示着雕塑复制品。站台到地面之间的夹层空间自身甚至就是一个独立的展厅!
图2 墙面上印的馆藏名画
图3 站台中间的雕塑复制品
图4 位于夹层中的独立展厅
Theresienwiese地铁站
落成于1984年的Theresienwiese地铁站,是通往世界闻名的十月啤酒节举行地——Theresienwiese的重要节点。建筑师Alexander von Branca把十月啤酒节的元素充分融入了站台设计中。整个站台以慕尼黑的城市色彩黑与黄为主体色彩,整体的装饰氛围让人不仅想到啤酒馆的内部空间。
图5 提前让人感受到啤酒节气氛的地铁站
类型二:善用灯光颜色氛围
Westfriedhof地铁站
落成于1998年的Westfriedhof站是这种类型的一个典范:1 1 个直径3 . 8 米的大型灯具使整个车站沐浴在蓝、红、黄光中,同时把站台划分为不同的色彩区域。墙面以及天花板浸染在一片蓝光当中,让车站具有洞穴般的感觉,而站台本身则是相对明亮。尽管采用聚光灯,但并没有在车站内部产生暗角。粗糙而充满气势的墙体来自于挖掘地铁站时产生的几乎未经加工的墙体。该照明设计由德国著名工业设计师 Ingo Maurer 完成。
图6、7 Westfriedhof车站
Münchner Freiheit地铁站
Münchner Freiheit地铁站修建于1971,早期的设计采用了与U6沿线其他站点相同的统一简洁的形式,只有柱子用蓝色的瓷砖强调出来。经过2008的改造后:荧光黄色的百叶墙面,镜面效果的天花板,保留了蓝色柱子的传统但改用了背后照明的方式——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车站诞生了。
图8 Münchner Freiheit地铁站改造前
图9 Münchner Freiheit地铁站改造后
类型三:色彩缤纷充满亲和力型
Candidplatz地铁站
Candidplatz地铁站落成于1997年,它是以16世纪的一位为慕尼黑及周边区域的教堂作画的画家命名。整个站台的区域——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都被覆以彩虹渐变的颜色。北端以紫色开始,逐步转为红色、黄色、绿色,直到南端的深蓝色。该色彩设定由艺术家Sabine Koschier完成。为了保持柱子的整洁同时使得强调柱子的特殊性,还特意用玻璃做了一圈防护结构。
图10 彩虹色的站台
Georg-Brauchle-Ring地铁站
Georg-Brauchle-Ring地铁站于2003年落成。这个车站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亲切感。没有了以往的较为压抑的吊顶装饰,7.5米高无柱的空间提供了完整的大幅墙面空间以供艺术展示。墙面的设计由艺术家Franz Ackermann 完成。他的作品名为“伟大的旅行”:长方形的色彩缤纷的图像既反映了车站所在的区域特色,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不同生活。浅色的地板以及高反射度的天花板使得空间显得更为宽敞。
图11 充满亲和力的站台
类型四:连通地面空间型
St.Quirinplatz地铁站
落成于1997年的St.Quirinplatz车站坐落在一条城市绿带之中,车站的设计也反映出这种自然性——从站台上即能感受到自然,或白雪皑皑或绿草葱葱。这种与地面的空间联系是通过特别的设计实现的:一个立在“坑”中的玻璃穹顶,既覆盖着站台,让自然光进入站内,同时也形成了倒V型的入口大厅。地铁建设时的挖掘痕迹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呈现在人们面前,与精巧的玻璃—金属穹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由于附近有一个重要的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机构,因此特别采用了两个直接通往地面的扶手电梯。
图12、13 可以看到自然的站台
结语
从慕尼黑的地铁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以大量修建线路站点为主的过程,设计以简洁标准化为原则,仅仅在重要站点(如文化区域的Königplatz,Theresienwiese)进行特别设计。随着网络的完善,修建新线路的可能性降低,地铁建设的重点逐步转为地铁站点空间的营造上,采用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有地区特色的站点。交通网络从线的数量扩张到点的质量提高,反映了从注重交通建筑在网络中的通达性到强调作为节点的场所性的转变。
PS:
小编这一次谷歌了一下国内各大城市的地铁站台后发现,帝都人民在站台设计方面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列,在不少新修的线路中,地方特色元素已被有意识地运用在站台站厅的设计中。
欢迎各位读者向小编推荐自己城市中做得比较有特色的站台站厅设计,小编将进行后续推送!
图片来源:
北上广深地铁站台照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9%E5%8F%B7%E7%BA%BF%E5%85%AD%E9%87%8C%E6%A1%A5%E7%AB%99%E7%AB%99%E5%8F%B0.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67/3062304823_40d1b9a36b_b.jpg;
http://a4.att.hudong.com/81/95/01300000335934123945952966786_s.jpg;
http://img.zhiyoula.com/309a729b-ab09-43b3-9954-15e5115dd01a/52c13f4f42338.jpg
图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h_U-Bahn
图2:http://www.railfocus.de/stadtverkehr/muenchen/fotos/U-Bahn-Muenchen-U-359-2013-07-09-Koenigspl.jpg
图3:http://www.muenchnerubahn.de/bild/gross/kn_4.jpg
图4: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Lenbachhaus-Kunstbau_Underground.jpg
图5:https://de.wikipedia.org/wiki/Datei:Munich_subway_station_Theresienwiese.jpg
图6:http://www.muenchnerubahn.de/netz/u1/
图7:http://cdn1.abendzeitung-muenchen.de/media.media.907f290d-37e1-4a48-b5a5-28aa07b3f018.normalized.jpeg
图8:http://www.muenchnerubahn.de/bild/gross/mu_1.jpg
图9:http://www.muenchnerubahn.de/netz/bahnhoefe/mu/
图10:https://de.wikipedia.org/wiki/U-Bahnhof_Candidplatz
图11:https://de.wikipedia.org/wiki/U-Bahnhof_Georg-Brauchle-Ring
图12、13: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M%C3%BCnchen_-_U-Bahn-Bahnhof_St.-Quirin-Platz_(Blick_vom_Bahnstei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