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翻译:徐磊青
《秩序的本质》是克里斯托夫 亚历山大教授晚年的巨著,是他五十年来智慧的结晶。在思考了生命、自然、艺术、空间、建筑等各种形态之后,他站在了科学和艺术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指向一条客观和人的主观的统一之路。
——徐磊青
这种生命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它从哪里来?为什么这些结构特性不断重复?关于这个现象的问题在自然中比建筑上更重要。因为在自然中生命结构一直在被创造出来,而建筑中只是有时出现。但问题在于,在主流科学中这种形式几乎没有被提到。
通常而言,科学家认为自然生长的结构是美丽的。如此关于 “为什么”?或者说“物如何而美?”的问题,科学家并不关心,也不会作为科学 问题提出来。
但是在建筑师看来,或是从我的专业范围而言,这两个问题是非常犀利,需要回答。当我们看到现代建筑和城市已经被人类弄得一团糟时,它说明美不会自动而来。然而在自然中美就是那么自然而然。
于是我们必定得出结论:自然界中肯定有着特别的 进程,使得物如此美丽却轻而易举。这些自然进程肯定是以某种程度的限制或限定的方式使其美得不可方物。而这种特别的限定进程在当代建筑、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遗失了。美当然可以出现于人工物中,但确实鲜见。
什么进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而迷失于当代?特别是迷失于现代的城市建设和当代建筑中?
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科学问题。我描述这十五种特性,并把它们看成在自然和建筑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结构。关于好的进程和坏的进程的问题给了我答案,尤其是因为自然和最好的建筑都 可以表征为一种特殊的和谐、美丽和整体。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已经开始关注这类特别的进程(后来我称之为演进 “unfoldings”)。我们不禁要问下:为什么自然和传统建筑的基本进程是能够 轻松创造和谐与美丽,而现代城市建设进程却做不到 呢?
我相信这些进程在各种规模的自然中很常见。但在建筑上更容易识别它们,因为建筑师就是应该义不容辞地追问建筑的和谐来自于何处?

继续我的论点,现在专注于第二卷中建立的逻辑: 创造生命的进程
14,生命体的结构已经被证明有一个可预测的几何一致性,其至少部分的由第一卷中的十五种特性控制(已经被证明)
15,如果我们研究自然中那些物的起源,以及人类艺术中的生命结构,会发现这些生命结构是一种演进过程的结果,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并且通过渐进分化获得整体结构。
16,更特别的是,它可能定义了一个新的变形:“整体扩展变形”(wholeness-extendingtransformations),它允许世界上任何部分以非破坏性和愈合性原则持续细化。(注:在第二卷中我使用的术语是“结构保持变形”,但自从出版以来,我就采用了更具表现力的术语“整体扩展变形”)
17,这种渐进分化和连贯性建筑,依赖于系统的整体扩展变形,并维护和扩展整体性(被证明的)
18,而且,作为整体扩展行动的自然产物,这些变形形成了这15种特性(被证明)。
19,也正是精确利用这些整体扩展变形,产生了全世界现在被广泛热爱和珍惜的传统环境风貌(被证明)。
20 ,过去100年中通过商业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是由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整体性瓦解 变形所生成出来的。(被证明)
21,可以得出或推断出这个结论即健康环境,只能 基于整体扩展变形的行动和进程。
22,毫不惊讶,实现这一愈合的新方法和过程肯定与现今的商业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它需要无畏的勇气和广泛的社会意愿,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被证明)
23,第二卷中已经给出了示范,显示各种各样的连续-整体进程如何引发有效的演进,创造出更具一致性、适应的以及与周围环境和谐的新建筑和环境。
24,因此最要紧的是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演进本质,它控制了连贯的品质并形成最终的形态。而且据我们所知,只有这种进程才能恰当注重总体的福祉。
已经完成的实践观察,可以发现演进是如何在社区和实体建筑的建设领域工作的,我的同事和我过去30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福祉的效果。
演进的思想有精致的理论阐述。但是在一个真实的城市、真实的社区和真实的人类文化复杂性下,演进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尺度和形态。这个特征如此明显,在仅工作了100个左右的实际案例后,我就可以评估这个演进过程。
我们解决的每一个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有差异甚大的情形、文化背景、规模、成本和条件——我第一次看到什么叫做适当的特定范围条件。然后试着去做 一些合适的,寻找可行的方法,找到演进可以成功展开的合适条件,然后尽可能遵循演进的每一步规则。
第三卷中对这些案例的描述有超过700页。它们可以视为一长系列的实验,可以检测演进的理论思想是否在建筑中有实际意义,是否能得到希望的实际结果。

除了这些重要的检验以外,演进理论还在许多许多的实验和工程项目中被验证,也帮助我们对这个理论的更深理解。
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最显着的可能是归属感 的思想。藉这个概念我指出,在建成世界中最重要的是宾至如归的家园感。用文学表达就是人们体验到“我属于这里”的感受。这和物质占有迥然不同,它很容易滋生在草地的边缘,但这块草地属于谁并不重要。
要紧的是与草地在一起的正确和紧密的感觉,躺在那里的人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它同样可以发生在城市,塞纳河边的安静的长椅,即使边上是嗡嗡的交通。它可以发生在房间里,一个人在里面很安心:远离媚俗(古代的或现代的,话说室内设计师干这事太熟练了)。目之所及掌之所握都精挑细选舒适宜人,达成个人或家庭的灵魂安宁。这种归属感直接源于演进。
譬如,工作的终极目的是让我(或者说自我)展示自己,变得更伟大和更具有实际作用。这个主题将在第四卷充分展开。但现实意义和有用性的想法越来越使我们洞察到,它就是物和场所的品质,而且最重要。
虽然写下来后这就似乎是件小事,几乎不切实际,尤其是对一个没有科学背景的人而言。我向读者保证,这不是一件小事。这种想法的绝对重要性和这种品质达成后的深刻实在,会震撼我们所有人。当你用这种方式思考和做事情的时间越长,就知道它越是严肃和必要。这不是小可之事,我认为无论从哪种方面而言,这是这个学科最重要的方面。

继续我的论点,请见第三卷:生命世界的愿景
25,通过整体扩展变形的演进过程,环境的核心品质深深地与人类相关:即“归属感”(被证明)
26,这种归属感必定事关人们每天的内心感受。这种与内心感受的关联不是微不足道的,相反,恰恰导致一个远比人工构筑物更深层次的实在,目前它被称为“艺术”。
27,以演进过程创造的建筑,往往有丰富的物理和人类特性——远比我们这个时代同质的商业项目中所见的要丰富。这些建筑通过土地和人民的整体扩展变形,来滋养土地和人民,给予深刻的内涵和深度,为人类提供真正的支持(已经被证明)。
28,以这种方法创造的环境还有附加的品质,即“可持续”。总体而言,这比当前非常时髦的技术上的可持续要来的更深刻更全面。
29,第三卷中呈现了几十个建筑和建筑综合体的案例,这些案例中整体扩展变形在不同的环境和人居中都在运行。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晓得这个进程和其产品如何丰富与多样
30,而且在所有这些案例中,都存在一个更丰富多样的生命中心。这在所有的规模上,从非常大到非常小都存在。若查看这些案例,很容易发现这些技术所引发的整体品质的特征变化(已经被证明)。
31,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环境本质上是尊重和尊敬地球上的所有人的(这一点虽然没有能完全得到证明,但部分验证,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案例还需要检验和建立)。
32,就现存的案例而言,它们似乎更接近于一种新的集体艺术。它表达了人们的真实本性,表达并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文化生活。所有这些案例都激励着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提升自己和他人的自尊。
33,通过遵循大地和街区的整体性,这些新建的地方以其实体特征鼓励和支持那些建造者和使用者的灵性深处。
34,这样的环境以前不曾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这样深刻环境的深入分析和阐述,其本身亦是一种进展,它提高了我们对基本品质和环境特征的理解,并提供了治愈的法门。
35,最重要的是,第三卷所描述的许多实验都使用了第一卷和第二卷所提出的生成过程。这个结果可以看到 。简单的说,这些地方都是由居住在那里的人、工作在那里的人、访问那里的人所经历的。它是一种人类建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理论已经在建筑和邻里的实体结果中得到证明,并在这些地方展开。因为它是被里面的人所认识的,因而远比以当代方法营建的那些常规建筑和计的要深刻(被证明)。
36. 我们希望实证基础不仅可以为我们生活世界的新方法提供坚固支柱,也为更大规模上实现这些结果的社会和政治方案提供基石。通过实证发现提供解释,并以一种比我们习惯的当代对话更深刻的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互动。有些东西已经改变。
(未完待续)
编辑: 陈威
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我们期待探讨。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