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编者按


2023年1月8日起,深港口岸有序恢复旅检正常通关。至此,长达三年的疫情,将逐渐画上句号,走向“后疫情时代”。血脉相连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人居环境将如何营造?又将产生哪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有哪些制度创新、案例实践?一起来看看孙一民教授在2022年世界城市峰会深圳专题研讨会上的演讲吧!


孙一民教授在演讲中阐述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的思路和理念,指出近几年已经出现许多关于后疫情时代人居环境营建的讨论,从不同维度探讨各种尝试,既有宏观,也有微观,既有有形,也有无形。尽管疫情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聚居的生活方式,反而给予我们规划师更多机会去重新审视各个层面的工作。许多老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人类一直未能从本质上正确认识它,解决老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新的心态进行改变。



01

土地现状

 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利用低效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率整体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已进入紧缺阶段。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边界支离破碎;二是城市空间不连续,可达性差;三是交通拥挤,缺乏慢行交通系统。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土地利用的浪费程度较为严峻,中心区建筑密度远远小于其他国际都市,道路密度不足,中小型绿地分布不均等。尽管实务界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在实施层面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如此,从疫情期间的各种数据可看出,大湾区仍是最具良性趋势的区域之一,具备较理想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趋势。因此,规划师们需要转换思路,将资源紧缺和低效利用这两大问题捆绑起来展开探讨,从设计、制度等不同方面入手做不同的尝试;通过简单回顾研究团队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开展的琶洲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的案例实践,孙教授梳理了以下理念想法与探索经验。




02

设计策略

 “精明营建”的城市设计理念 


“精明营建”的城市设计理念试图突破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固有领域,在更加宽广的层面探讨思路并解决问题。“精明”指向了决策的全面性、科学性,重视早期科学决策,突破传统研究局限,以集约建设为原则,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建”的概念则突破了“建设”的狭隘范畴,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细心经营与建设,突出了基于建造的“筹划”。


“精明营建”需要在理性的基础框架下进行。一是基于“整体环境”,强调“城市理性”;二是基于集约、适宜性,满足“技术理性”;三是基于灵活、适应性,坚持“控制理性”。


同时,贯彻城市设计的三项理性原则也非常重要。一是公共利益优先,二是工程技术理性,三是开发指标弹性。




03

制度创新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在明确“精明营建”的基本概念、理性框架和原则后,研究团队在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实践中建立了区别于地区规划师制度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下称“总师制度”),这是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对地区规划师制度展开的全新研究与探讨。


琶洲西区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以受聘于政府部门、在城市设计方面具有极高专业素养且较高社会声望的城市设计师为规划核心,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在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跟踪所负责地区的规划动态,扮演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编制者、管理者、协调者、咨询者等多重角色。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框架强调对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管控,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建筑高度、骑楼、连廊等提出审查意见,提前介入各阶段规划管理的建筑方案把控及监管,落实城市设计与方案审查一体化等规划管理模式,为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创新高效的平台。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片区管理体制不一致、总师制度管理体制不尽相同等弊端,如深圳超级总部基地的总师制度并不能兼容运用于其他区域的规划制度。因此“地区城市总设计师”距离统一成泛用的规划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探索实践。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04

案例实践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1. 广州市琶洲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  


>>> 项目背景

琶洲岛位于广州海珠区,北至珠江、南至黄埔涌、东至华南快速。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融合发展,构成了中心城区集聚高端要素的“黄金三角”。其中琶洲西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在2015年城市设计工作开展时,已经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即将开展土地出让工作。


>>> 城市设计原则

· 加大基础服务设施密度

一是采用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空间布局方式。优化前以200×200m地块开发为主,用地面积较大,交通集中到主要几条主干道上,交通压力较大;优化后地块细分为80×120m,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由此细化路网,增强地区交通疏散能力。


二是增加轨道公共交通服务设施。优化前规划琶洲西区共有轨道线3条,结构较为简单,对地区的较高开发强度不能形成有效支撑;优化后新增南北向地铁,增强珠江两岸连通能力;区域方面增加环状有轨电车线路,提高轨道覆盖能力。


· 高效紧凑的土地开发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前地块的容积率在4-14之间,毛容积率1.5;优化后地块容积率提升到4-18之间,毛容积率1.6-1.7。根据估算,此优化策略在片区内节省了约29%的土地。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二是实行功能混合的多元开发模式。打造24小时活力CBD,鼓励兼容部分商业属性(地块为B1类型,如零售、餐饮、娱乐、创意产业、文化商业、酒店等,建筑面积不超过25%;其中可配置员工宿舍建筑面积不超过15%)。


· 加强场所与景观营造

一是文化特色要素延续。结合公园景观绿地,将珠啤特色工业构筑物保留改造并活化,使得工业遗产得以保留与利用,有助于打造珠啤文化特色区,提升周围环境的文化氛围,促使地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延续。


二是将琶洲西区与珠江北岸通过猎德大桥、华南快速路相联系;沿北侧布局游船码头与海心沙等城市节点;沿江景观带视觉体验丰富,贯穿南北的绿廊加强一江两岸的有机联系。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 地区总师协调成果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不仅是伴随式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关键节点上发挥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及其团队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咨询阶段、修详规阶段、工规证阶段及深化阶段。


在本项目中,总师制度通过汇集片区施工图,将通廊、骑楼、地块退缩等全部内容都纳入总师团队管理中;通过公共利益优先的导则体系,引导和保障地块内的公共空间生成,并形成完整的实施体系;同时在竣工验收后,通过复核规划阶段确定的公共空间、公共联系、地下空间等改变情况,核实方案是否能够落到实处。


总师制度在首层公共空间、立体步行连廊、地下公共空间、消防登高面等方面的协调取得了有效成果。譬如,运用总师制度调和了绿地位置与首层公共步行空间宽度矛盾,优化前地块自发的设计以绿地最大化的方式,未顾及城市公共通道的连续;而优化后南侧与西侧保障了2.5米连续的公共步行空间宽度。


通过对消防登高面与道路设计进行共同协调,实现有序集约的设计手法的实施,并保证了潜在可行的空间公共特性,在小街区的路网当中结合市政与景观配合落实。


同时,还有小街区密路网下的空间共用,公共滨江公园在立体上的互联互通设计愿景,珠啤特色工业构筑物保留改造与活化等内容。这些都是不少城市在原有管理体系下难以实现的成果。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 城市设计提出公共滨江公园在立体上的互联互通设计愿景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 总师审查下典型地块设计演进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2. 南沙新区灵山岛C2城市设计及地区总师制度实践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研究团队在接手南沙新区灵山岛C2的城市设计项目后,在已有良好市政设施配置的基础上,将总师制度和符合集约的理念在该项目中展开实施。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城水交融的地貌环境是长期以来的重大挑战,从实施角度考虑,项目片区在土地出让、道路市政布局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制定出更精细化的营造策略。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在重新优化城市设计之后,梳理出可以再度开发利用的一定规模的土地,但这些土地被已先期实施的路网重新界定,导致支离破碎,因此在梳理密集集约化之后,形成的土地只能作为绿色公共空间。



另一方面,在C2片区的城市设计当中,总师制度的推动提升了区域环境友好性和未来发展的适应性。通过结合韧性空间、气候适应性等内容,研究团队根据岭南气候特性,契合了街区形态的控制实施。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此外,该片区还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城市设计根据滨水土地条件来控制建设高度,但实际上片区内常年淤积、围垦出的土地,建设条件难以达到要求。基于工程技术原则,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式,在集约土地使用的同时提高建筑高度,在工程技术角度充分利用基础的资金投入,也为后续工程的解决方案简化了空间的诸多难题,降低了整体开发难度,调整方案也得到了政府和开发方的配合。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3. 白鹅潭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优化 


在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中,研究团队制定了强调小街密网,增加街道,优化高效紧密的内部交通组织,提升地块可达性的方案。在原有控规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划分细小的节点地块,结合新引入的信息化原则,降低了保存历史建筑遗址的难度。总师制度在保持高密度开发的基础上,使得设计方案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充分兼容了自然环境营造与人工优化利用,实现了片区的高质量环境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 城市设计优化前后对比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4. 2018-2019 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工作梳理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及再 开发的进程背景中,广州在积极尝试另一种做法促使地区规划的发展与完善,以国际工作坊研讨方式补充设计竞赛的不足,并以多视角、逐层推进方式融汇相关学术和设计研讨。为进一步提升琶洲岛地区的规划管理及规划建设水平,引入高水平城市设计国内外团队经验,提升土地开发效率和城市空间品质,研究团队开展了琶洲中、东区功能布局与交通规划梳理工作。


研究团队根据片区现存的问题(包括交通、农田的割裂、一些消极界面的产生、大型会展设施对原有城市生活肌理的割裂等),开展工作坊,将基地所具有的特质、机遇以及面对长期性风险所需的韧性与提前规划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探讨,对琶洲中东区的功能与业态、景观和生态、交通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概念设计。从区域层面对琶洲中东区进行景观风貌研究,考虑周边相关功能区的景观风貌特质,借鉴国际先进案例经验,分析地区交通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提出优化建议和概念城市设计方案。


工作坊作为公众参与的开放性活动,吸引了开发商、地方政府、学术界等多方参与者,多角度权衡评估土地开发的承载力和潜在可能,对探讨后续城市韧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带来值得借鉴的经验。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结语


根据上述对过往项目经验及分析思路的回顾,孙教授认为疫情之后,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需求,为多专业、多着眼点、多种生态理念提供了创新探索的机会,同时也在生态保育、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师们应当积极把握机会,创新理念,勇于尝试,同时又要保持努力学习,脚踏实地,携手共进。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嘉宾 丨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注:本文整理自孙一民教授在2022年世界城市峰会深圳线上专题研讨会上所作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造》演讲报告。内容略有删节,已经嘉宾审阅。



供稿

总师室/规划二所



往期 · 推荐


_

● 深圳海洋的一天 | 六片海岸的影像

► 点击阅读

_

请回答2022 ,“最难忘”年终回顾

► 点击阅读

_

● 深规院带你走进城市生息下的“山海连城”、数字时代的“元深圳”

► 点击阅读

_

● 深圳远足径,等你来探索!

► 点击阅读



(点击关注)

编辑  丨 何   

校审  丨 李   


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孙一民 : 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营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