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引言
历史视图特征及相关应用
研究历史街区人—空间协同的价值载体构成,首先应探寻人的价值载体形式及其如何与空间进行沟通。当前研究多从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感知角度来展开探讨,而视觉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为重要的感官,是感知的最基本方式。在早期的感知研究中,就有学者使用照片辨认的方法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视图能够将无形的感知和经验可视化为具有物质实体的图像资料,生动表现被研究者对空间和地方主观的、富有情感的认知。通过特定人群对特定空间、特定地方和特定景观的视觉实践与图片生产,可以对所得影像图片进行文化建构和价值负载,即通过相关文化和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照片进行赋值,使照片作为某种文化或价值的代表。而历史街区从产生开始,其整体风貌的视觉完整性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历史街区视图研究。可见,历史街区视图是人们体验、欣赏和感知历史环境的成像结果,它蕴含的历史、文化、社会及个性化信息,承载着居民生活的集体记忆,是人的重要价值载体。
1.1 视图特征
本文中的历史街区视图包含遗产及整体历史空间的视觉影像资料,包括照片、绘画、明信片、宣传册等。视图是带有空间地理坐标的情感数据,实现了空间成像与定位合二为一,沟通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在成像方面,视图携带感知点中感知对象的地理信息,能直接与空间关联。龙瀛等人指出带空间位置的图片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还反映了社会空间的密度、活力、精神、阶层和幸福感等。由此,始于艺术史领域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获得了广泛应用。因为借助图像学、美学等理论,通过分析视图的内在逻辑,可以评估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空间,同样也可以评估更深层次的社会空间。在定位方面,视图感知主要依赖于视点的景物,而视点的科学选择是获取视图的前提条件。视图既是对特定空间的体现,也是人在特定地点对空间视觉感知成像的结果;既是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累积形成的偶然性图像,也是在不同时期有意构建的被设计的图像,代表着地方特色。而通过理论可视分区、视点、视野确定视图的地理坐标,可实现物质空间与人的链接。
因此,视图作为人脑的感知成像,可以作为历史街区中人的价值载体;视图中负载的信息通过时空层叠,可以从表层环境层面延伸至深层次的社会层面形成评估指标;视图附带空间地理信息这一特征,则沟通了人与空间的联系。上述内容为基于人—空间协同视角构建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相关应用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强调历史空间的视觉完整性保护,学者们对德国科隆大教堂、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等都进行了视觉影响研究,对其周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评估与管控。英国英格兰较早提出历史空间周边的规划建设项目需要进行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估(LVIA),2012年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发布了《视图中的历史》,对历史空间视图的历史美学价值进行肯定,并制定了评估方法流程。随着英格兰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估研究的不断深入,2017年历史英格兰①出版了第二版《历史环境良好实践建议说明3(GPA3)》。该文件以“环境与视图”为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评估流程及方法,增加了对视图中价值载体的评估,为视图在历史街区影响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撑。
人—空间协同视角下的历史
街区影响评估指标构建
2.1 指标选取
未来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将被纳入环境社会影响评估(ESIA),对我国而言,首先开展的历史街区影响评估应以环境社会影响评估为指导。因此,本文提出历史街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历史价值侧重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价值扩展到社区范畴,侧重历史街区内各种功能空间的协调;社会价值将内涵延伸至更深层次。
在综合考虑历史街区的特征、价值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知,将视图作为历史街区中的人的价值载体,从空间和人两个视角研究历史街区的价值载体。以人的垂直投影为空间界面,以人的视觉平行为视图界面,将原有平行界面进行横向、纵向拓展,以物质空间要素及人的感知视图作为自变量,形成了空间界面—视图界面垂直相交的三维载体体系(图1)。在此基础上,将历史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分别投影于空间、视图界面,在分析价值关联要素、梳理价值载体及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对应关系(图2)。

图1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价值三维载体体系示意图

图2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价值载体构成示意图
通过界定历史街区在空间层面的自然、历史、美学、文化和生活5个要素,进一步梳理空间载体并注重各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在历史街区中以人的视角进行分析,首先识别受影响人群,将其分为历史空间内部停留的原住民、管理者、游客及在历史空间外部停留的社区居民、通勤者、行人和乘客。在理论可视范围内,将不同人群在不同视点(如民居外、街区出入口、服务点、关键景点、代表性景点)的视图作为载体。基于图像学及美学相关理论,按照历史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将视图载体分为视图中的景物、景色、景观,其中景物对应自然和历史要素,景色对应美学要素,景观对应文化和生活要素,实现了人与空间的沟通。综合上文的价值载体分析,可从空间和视图层面构建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
2.2 空间指标
(1)历史价值。历史价值的空间视角注重以单体建筑、历史要素、历史肌理、整体风貌为中心。历史价值体现在以自然要素为基底,与历史要素相综合,强调遗产的主导地位,其判断标准为历史要素的真实性、完整性等。
(2)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空间视角考虑自然要素需为街区增添独特的文化气韵,形成街区内部及其周边山水林田的整体环境;考虑历史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遗产与社区其他景观、文化空间的联系。环境价值体现在美学要素及其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其判断标准为社区整体环境的完整性、独特性、协调性。
(3)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空间视角关注历史街区中人的生活习惯空间轨迹及文化空间、活力空间的分布,侧重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更新。社会价值体现在文化要素、生活要素上,突出对人的生活的延续和对活力空间的激活,其判断标准为社区整体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活态化。
2.3 视图指标
(1)历史价值。以人的视角评估视图的表层含义,以能否看到遗产及视图中遗产是否处于主导地位、历史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为核心。历史价值体现在视图中的景物上,其判断标准为历史要素的完整性、视图中是否有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重要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以及历史建筑之间的协调性等。
(2)环境价值。以人的视角评估视图的美学含义,由历史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其他功能空间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可以体现历史街区的关系美学和生活美学特征。环境价值体现在视图中的景色上,其判断标准为历史街区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景色丰富度、特征易识别性。
(3)社会价值。以人的视角评估视图的深层含义,如聚焦历史街区的不同类型人群于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地点看到的历史街区视图是否符合各自的身份,是否能为其带来愉悦感与舒适感,并最终增加场所的认同感。社会价值体现在视图中的景观上,侧重人与景的互动,其判断标准为是否能给不同人群带来视觉愉悦感、舒适感。
嘉兴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
影响评估实践
与国际上保持一致,我国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核心内容包括现状研究、价值研究、影响认定、影响评估和缓解措施5个部分,以核心内容、评估指标、技术工具形成完整的评估方法。
嘉兴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嘉兴市老城北部,紧邻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嘉兴段)。地块现状主要为荷花堤小区住宅。2021年,《嘉兴市中心城区1-49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将此地块由居住用地(R2)调整为文化设施用地(A2)。经初步评估,该规划项目与月河历史文化街区联系紧密,会对街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此项目作为影响主体开展影响评估。
3.1 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历史影像、叠图法等方法对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梳理,了解其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和空间格局等现状。
(1)历史沿革。嘉兴市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拥有马家浜、良渚文化遗址。而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经历了因河而起、因战而衰、居民迁居、水运没落和保护开发5个阶段,街区内的杜鹃弄和中基路等街巷在周末时被作为花鸟古玩集市,聚集了大量的商业活动及人气,为街区历史空间增添了活力。
(2)自然环境。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杭嘉湖平原,为平坦的平原河网地貌,街区内有京杭大运河环城河与月河,拥有太湖流域典型的江南自然环境。
(3)空间格局。1929年以前,嘉兴市的城市发展以子城、罗城为中心,逐步向城外发展,至清末民初,月河一带商业繁华;1929—1995年,嘉兴市不断开发建设老城,且出于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需要,修建了禾兴路建银大桥,作为连接城南与城北的交通主干道。至此,北部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少年路与南部子城遗址公园、梅湾街历史街区、南湖景区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城市南北向历史文化轴线。
(4)建筑风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兰故居位于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秀水兜旁;市级文物保护点月河便民桥横跨外月河,与蒲鞋弄相连接,是北部居民前往中基路的便捷的生活通道。街区建筑风格沿袭传统江南水乡特色,依水而建,枕河而居,高墙窄巷,粉墙黛瓦。民居单体建筑包含过街楼,院落组团为典型的庭院式、天井式的合院江南民居。
(5)街巷风貌。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与中基路、坛弄、秀水兜“三街”呈街河平行之势,形成了“三河三街”的空间形态,以及交通顺畅、功能分区明确的格局。巷弄呈“鱼骨状”分布,以青石板铺地,且街巷大多沿用了古地名、古路名,如小猪廊下、月河埭、杜鹃弄等充满故事的巷弄,这些巷弄共同构成了月河迂回曲折、纵横交错的街巷景致。
(6)历史环境要素。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马头墙、河埠、廊棚、连廊、渡船、栓船、石驳岸及缆船石、马鞍水桥等,这都赋予了街区独特的美学景观特质。街区中还有众多石桥,这些石桥以平梁桥和拱桥为主,造型古朴优雅,年代悠久,颇具美学、实用价值。
(7)周边环境。依据《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2021)》中的重要视廊与重要景观界面保护要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望吴门广场北面重要运河节点景观视廊300 m范围内,是大运河第一界面与重要历史文化界面②。
(8)社会环境。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内保存有大量的传统商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老字号店铺真真老老、御庄园、张萃丰、禾城陆稿荐等,以及“锔瓷”、朱府铜艺等非遗传承场所。与此同时,街区内还开发了月河端午民俗体验馆、中国嘉兴灶头画艺术中心及京杭大运河环城河段端午赛龙舟节庆空间等。
3.2 价值研究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阐述其价值为:月河历史文化街区是嘉兴市运河水系中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街区之一,是世界遗产大运河的历史见证;是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街;是市井生活最繁华的浙北集聚地;是老字号店铺的传承地。以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估数学模型、GIS等评估工具,对街区价值进行评估。
3.2.1 空间指标的确定
本文通过对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与实地调研,以价值为指导,对街区价值的空间载体进行识别,构建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指标。运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构建评估模型③,通过专家打分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空间指标权重(表1)。最后,对二级指标层中19项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灰色评估数学模型计算④,得到高类下限(H=0.7883)、中类中限(M= 0.0527)、低类上限(L= 0.0265)3个价值等级分类。据此等级分类,将空间肌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景观廊道、非遗传承场所4个指标作为空间指标中的“高”价值指标,将地貌、开敞空间、特色建筑形式、民居单体建筑4个指标作为“低”价值指标,其余指标作为“中”价值指标。
表1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指标

3.2.2 视图指标的确定
本文从报纸、新闻中收集与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历史照片、历史摄影作品、历史艺术作品,选择其中12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像进行视图分析,结果发现街区的典型视点包括建银大桥、北丽桥、环城北路与禾兴路交叉口、荷花堤与小猪廊下5处。此外,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分析梳理总结出代表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特征的视觉元素包括京杭大运河、月河、中基路岸边民居、荷花堤等,这些元素都展现了枕河而居的江南水乡生活场景。
(1)理论可视分区的确定。使用高程数据创建研究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在获取、分析建筑矢量数据的基础上,使用ArcGIS表面工具集视域(Viewshed)进行分析,得到最终的地块理论可视分区(图3),其中300 m半径内为重点理论可视区,500 m半径内为次要理论可视区。

图3 地块理论可视分区图
(2)视点的选择。首先,将与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互动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管理者和游客为主的在街区内部停留的人群;另一类是以社区居民、通勤者、行人、乘客和学校师生为主的在街区外部停留的人群。其次,参考上文选取的历史影像资料,分析内部与外部停留人群的活动规律,在理论可视区内选取了13处代表性视点(图4),并进行多次实地调研获取视点的典型代表视图照片,作为视图指标评估的基线资料。

图4 理论可视区内的视点分布图
(3)视图指标的确定。根据上文分析,明确一级指标为不同类型的人群,二级指标为不同人群在不同视点的视图,以价值判断准则作为指标因子,确定视图指标(表2)。同上,利用灰色评估数学模型对二级指标层价值权重赋值进行高、中、低价值判断,得到高类下限(H=0.103 4)、中类中限(M=0.076 9)、低类上限(L=0.050 5)3个价值等级分类。据此等级分类,将V3(游客)荷月桥、V7(行人)建银大桥、V9(行人)北丽桥3个指标作为视图指标中的“高”价值指标,将V8(行人)城北桥、V11(乘客)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公交站、V12(乘客)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叉口、V13(学校师生)辅成小学西门4个指标作为“低”价值指标,其余指标作为“中”价值指标。
表2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视图指标

3.3 影响认定
(1)影响来源。目前荷花堤农贸市场地块整体搬离工作已经完成,现状所有建筑为废弃空置状态。由于规划项目处于用地性质变更初期,本次影响评估以现状废弃空置阶段影响为主体,因而影响均为消极影响。
(2)影响类型。首先对影响主体进行进一步识别,明确二级影响主体主要包括现状的区位(A)、规模(B)、形式(C)、尺度(D)、色彩(E)5个方面。其次,进一步判断、分析影响来源与类型(表3);最后,根据影响来源与类型分析,针对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空间、视图指标,按高、中、低、可忽略4个等级逐一评估其影响等级。
表3 影响来源与类型

3.4 影响评估
历史街区影响重要性评估依然借助矩阵法,将影响等级的每一项指标对应价值等级进行逐一评估,划分影响重要性。通过矩阵法将历史街区价值、影响转化为可度量的评估对象,将价值与影响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通过分别衡量历史街区影响对空间、人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将相互垂直层面的指标与影响形成对应关系,将人—空间协同的内涵通过矩阵法纳入价值与影响的衡量体系。而价值与影响代表着保护和发展,因此又进一步支撑、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影响重要性按高、中、低、可忽略4个等级进行评定。以区位(A)对空间指标的影响重要性评估为例,如C21的价值权重为高,影响等级为高,则影响重要性为高;C42的价值权重为高,影响等级为可忽略,则影响重要性为低。
按照同样的思路,将各个影响等级分别对应空间、视图指标权重等级,形成影响重要性矩阵一一评估 (表4,表5)。最后将空间与视图价值影响重要性评估结果进行整合,得到综合影响重要性评估结果,发现区位(A)、规模(B)与形式(C)的影响重要性程度最高,色彩(E)材质的影响重要性其次,尺度(D)的影响重要性最低;街区对空间指标中的景观廊道影响最大,对V4(游客)小猪廊下、V7(行人)建银大桥的视图影响最大。
表4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指标影响重要性

表5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视图指标影响重要性

3.5 缓解措施
结合评估结果,未来地块的方案设计应着重于减轻甚至消除现状的区位(A)、规模(B)与形式(C)、色彩(E)材质4项影响。
针对区位(A)影响,应在设计阶段采取控制建筑滨河退界的方式进行缓解,还河于人,还景于人,还绿于人;针对规模(B)影响,应在设计阶段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保证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天际线的连续性以及内部游客、管理者在特定重要视点的视线通透性;形式(C)影响在设计方案初期就应得到重视,建筑形式应参考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内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建筑形式,体现浙北水乡特色,增加易识别性和整体协调性;色彩(E)材质影响在设计方案时也应被考虑,荷月桥、小猪廊下等重要视点的建筑色彩搭配应与整体街区相协调,使街区内的游客可以观赏到极具地域特色的美景。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结果的应用
4.1 指导方案设计
本文在已有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针对影响评估结果和缓解措施,对地块内公共文化设施方案进行初步设计,重点考虑建筑后退、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材质,利用3D可视化与照片蒙太奇技术将设计方案叠加到特定视点视图中,模拟建设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变化 。通过蒙太奇前后对比得出,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已有影响对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管理者与游客、街区外部社区居民、行人等视图指标,以及景观廊道等空间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该拓展研究可成为未来建设项目设计、规划审批的依据。
4.2 划定监控区
研究发现,由于滨河沿岸密集排布着住宅建筑,在V8视图中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几乎不可见,破坏了历史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影响了在此视点的行人的视觉舒适度。已有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不足以全面监控项目的潜在影响,因此需综合评估结果后划定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监控区,面积约为28 hm2(图5)。在监控区范围内,建议对所有新增建设开发项目都进行历史街区影响评估。对影响的提前预判,切实实现了对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及月芦文杉文化片区、城市历史中轴线的历史记忆、历史美景的保护。同时,建议监控区范围外可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图5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建议监控区范围示意图
结束语
本文针对历史街区的特征,以历史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为指导,从人—空间协同视角构建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方法,为国际前沿理论提供范例。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虽属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但却是嘉兴市百姓心中的记忆场所。设想如果仅从空间入手,按照省级级别进行评估,结果必定大不相同。因此,只有建立人与空间协同视角下的评估指标,才能准确评估、提前预判开发建设对价值影响的高低,并在设计层面、管理层面提前入手,将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在保证开发顺利进行的同时,保护遗产与人的价值的可持续。
【注 释】
①历史英格兰的前身为英格兰遗产委员会。
②大运河第一界面指人在运河全线所看的视觉侧平面。重要历史文化界面指垂直或平行于河道的重要历史界面。
③本文邀请遗产保护领域、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与工程建设领域专家进行AHP问卷调查,并对其他指标打分情况进行汇总计算。对一级指标层每列求和,计算向量及最大特征向量值,对每个专家一级指标层(B)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④当灰色评估数学模型分为高、中、低3类时,高类下限为H(平均值加标准差),中类中限为M(平均值),低类上限为L(平均值减标准差)。

GRADUATION
作者简介

冯 艳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李金洁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3年03期
《人—空间协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嘉兴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学术采撷 | 人—空间协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嘉兴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