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评估指标体系
二、主要结论
(1)黄河流域年均高温天数呈上升趋势,近五年达到历史高位。
黄河流域年均高温天数由1978年的11日升至2022年的17日,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2022年间年均高温天数达到最高值,年均高温天数为15日,近五年高温天数平均值达到历史高位。

图3 黄河流域年均高温天数变化情况
(2)近5年黄河中下游高温天数增加显著,超历史平均水平近2倍。
上中下游年均高温天数分别为5日、14日、12日,中游高温天数整体更高。中下游涨幅明显,下游2019年年均高温天数近30日,远高于平均水平。
(3)黄河流域高温城市数量逐年增加,高温天数最多的前20%城市均来自中游。
45年年均高温天数由大至小排序,黄河流域56个主要城市中,前11位均位于中游,占比20%。运城市45年年均高温天数为26日,为最高值。

年均高温天数超过10日的城市数量由中游向四周扩展。高温天数的持续增加,除了城镇化建设影响因素外,与西安、临汾以及运城等城市的盆地地貌有很密切关系。


2、暴雨
(1)黄河流域极端降雨集中在7-8月,近年暴雨天数剧增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倍。
黄河流域1978年以来年均暴雨天数平均值为1.8日,近五年年均暴雨天数平均值2.2日。2021年年均暴雨天数3.9日,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2倍。暴雨强度在7-8月较高,达到74.2毫米/日和72.4毫米/日。

(2)黄河下游降雨强度、暴雨天数均在增加,近两年不断出现历史高值。
上中下游年均暴雨天数分别为1.2日、1.6日、2.6日。下游暴雨天数2016年后增长速度加快,2021年达到最高值,年均暴雨天数为6.4日,远高于上游年均暴雨天数平均值1.0日。
(3)暴雨天数多的城市集中在中下游,关注巴彦淖尔、乌海等上游城市的高强度降雨。
2021年黄河流域年均暴雨天数最高为3.9日,安阳市、濮阳市达到了年均暴雨天数9日,焦作市、新乡市、晋城市、郑州市次之,强降雨集中在中下游城市。


图10 1978-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年均暴雨强度

3、气象干旱
(1)黄河流域整体干旱天数呈下降趋势,2022年较1978年干旱天数减少一半。
黄河流域45年的年均干旱天数平均值为61日,由1978年的97日下降至2022年的60日,整体呈下降趋势。

图11 黄河流域年均干旱天数变化情况
(2)黄河流域干旱天数集中在春季,近年下游干旱天数增加。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45年年均干旱天数分别为55日、63日、72日。近年下游干旱天数有增加趋势,2019年和2022年年均干旱天数分别达到了102日和86日。
图12 黄河流域分游段年均干旱天数变化情况
(3)黄河流域干旱城市集中在河套和中原区域。
上游的白银市45年年均干旱天数最高,年均干旱天数为91日。干旱天数较高的上游城市还有武威市、中卫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银川市。

图13 1978-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年均干旱天数

四、宜居气候
(1)黄河流域人体舒适度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978-2022年黄河流域年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为48.1,整体一直处于不舒适水平。近五年的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为49.0,整体逐渐接近较舒适水平。
图14 黄河流域年均人体舒适度变化情况
(2)近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基本处于较舒适区间,上游仅7-8月处于较舒适水平。
上中下游年均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别为44、51、53,上游整体处于不舒适区间,中下游基本处于较舒适区间。下游由于7-8月温度较高偏热导致较舒适天数下降,上游仅7-8月处于较舒适水平。

图15 黄河流域分游段年均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情况
(3)黄河流域60%城市处于较舒适水平以下,上游城市仅天水达到了较舒适水平。
56个研究城市中21个城市处于较舒适水平,占比38%。上游城市仅天水达到了较舒适水平,甘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别为38和34,处于很不舒适(冷)水平。

图16 1978-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年均较舒适天数分布情况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1)黄河流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2022年,黄河流域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值为291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体趋势逐年增加,在8年内增加近50天。2022年稍有下降,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4日。
(2)黄河中、下游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游低,下游冬季空气质量下降严重。
2015-2022年黄河中、下游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游低。下游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速显著,2015年-2022年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74日增至284日。下游8月月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可达到29日,而1月、12月冬季月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11日和13日。

(3)空气质量低值区分布在中、下游,安阳市、渭南市、西安市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低且仍有下降趋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工业基础良好的中、下游。2022年相较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长率,安阳市、渭南市、西安市、郑州市分别为-44%、-25%、-12%、-2%,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低且仍有下降趋势。


五、气象资源
(1)黄河流域中、上游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高,下游区域近年适宜度呈下降趋势。
1978-2022年黄河流域6-8月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平均值为29.1,整体气候条件处于很适宜避暑旅游水平。下游受高温影响2016年后基本处于不适宜避暑旅游水平,2018年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最低至-19.2。

图20 黄河流域分游段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变化情况
(2)黄河流域超80%城市处于较适宜避暑旅游水平以上,天水市、忻州市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最高。
研究的56个黄河流域城市中,46个城市为较适宜避暑旅游水平以上,占比82%。上游有着“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市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最高,达到57.8;“清凉之都”忻州市次之,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为56.7。

图21 1978-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年均避暑气候适宜度分布情况
(1)黄河流域活动积温逐年升高,上游处于中温带、中游处于暖温带水平。
黄河流域平均活动积温由1978年的3555摄氏度·日升至2022年的3988摄氏度·日,黄河流域活动积温逐年升高。上游整体处于中温带、中游处于暖温带水平。

图22 黄河流域分游段活动积温变化情况
(2)黄河流域中、下游活动积温分布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粮产的影响复杂多样。
1978年-2022年活动积温呈增加上升趋势,上游活动积温在3600-4500摄氏度·日区间城市数量增加。气温上升对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冬小麦和棉花品质呈良性变化,玉米品质可能下降,大豆品质影响不明显。流域内总体增温的趋势将显著影响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种植面积和分界线。各地可根据新积温带变化,科学利用热量资源,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图23 1978-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城市每10年平均活动积温分布情况
六、小结
《报告》通过长期、连续、准确的气象数据,建立了多维度的黄河流域主要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评估1978年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黄河流域人居环境水平变化情况。《报告》旨在助力政府科学评估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改善效果,提高黄河流域人居环境改善和治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由于人居环境影响因素众多,指标还不足以判断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优良中差,人居环境的评估还需要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未来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献策出力,助力政府部门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工作。
扫描二维码下载报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规院交通院):中规智库|《黄河流域主要城市人居环境气象评估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