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据日媒消息,东京电力公司称已对准备排入海洋的核污染水进行了取样检测,其中氚的浓度“达标”。如果气象条件允许,日本核污染水将于当地时间今天下午排入海洋,排放工作13点开始。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的做法引发多方质疑和反对。

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今天发布消息称,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就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答记者问。

问:今天,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您怎么看?我国在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方面有哪些针对性安排?


答:日本政府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我们敦促日方倾听国际社会声音,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接受严格国际监督。


中国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2021年、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总体处于历年涨落范围内。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覆盖管辖海域、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后续,中国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始末

  •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如何产生?


受2011年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持续向1至3号机组安全壳内注水以冷却堆芯并回收污水。


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


据2023年3月央视财经相关报道,核电站内的存储容量为137万吨,如今核污染水已增至132万吨,接近饱和。


  • 为何日方不顾反对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宣称核污染水储存罐容量即将达到上限


东电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水罐,现有储水罐的137万吨储存容量将于今年秋季全部用完。而且,一旦发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因此不得不对核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稀释处理后排放入海。


 “排污入海”成本更低


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的报告中,曾经提出过注入地层、排入海洋、蒸汽排放、电解释放、固化填埋等五种方案。成本造价显示,排入海洋花费最少。


日方不愿承担废水罐维护成本


有分析称,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到,最早一批废水罐已经锈蚀斑斑,更换是早晚的事,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不是因为空间不够,而是不愿承担维护成本。


或与日本能源战略密切相关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电力短缺问题,尽管曾经历过核电站事故的痛苦,日本政府仍在积极考虑重启核电站。有分析称,如何处理福岛的核污染水是今后类似核污染事故的风向标。如果按照科学环保的标准来处理核污染水,等于说阻遏了未来对核电的投资。


  • 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主要时间轴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


2022年7月22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东京电力公司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2022年8月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含有氚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排海设施工程,已正式开始施工。

2023年6月26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用于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海底隧道建设工程已全部完工。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根据计划,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

  • 核污染水排海有何危害?


放射性物质广泛扩散,造成放射性污染

首先,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

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

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以上为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染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从图中可见,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来源:GEOMAR


长期影响生物多样性


核污染水经过处理,依然还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氚,是无法消除的。排入海洋后,氚还会产生低强度的β射线,有可能长期影响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


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废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现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


负面影响长期存在,或造成基因损害


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本核污染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 多方强烈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在日本政府正式宣布8月24日开始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同时,在东京的首相官邸前,日本民众自发举行集会,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韩国正义党党首李贞味6月26日开始在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举行抗议,要求日本撤回核污染水排海计划。韩国市民团体“阻止日本放射性污染水排海全国行动”在首尔市政府附近举行大规模集会,数千人参加。


斐济南太平洋岛国亚洲研究院院长约瑟夫·维拉姆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在未充分论证其他可行处置方案的前提下,直接选定了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自私自利行为应该受到全人类谴责。”


8月2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表示,这一行径公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转嫁核污染风险、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地区和世界各国民众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自利,极不负责任。


  • 还能吃海鲜吗?核污染水排海对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巍表示,放射性同位素是挥发性的物质,不单单污染海洋,它可以存在于土壤、空气中,所以对农产品、日用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食品、还是护肤品、衣物等,长期看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进行有效监管,还是可以买到安全的产品的。针对大众,建议在国内正规渠道购买核辐射残留检测合格的进口产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杨华表示,无论深海还是近海的海鲜,可能会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和影响,具体能不能达到食品安全的要求,需要仔细检测。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与生物系统工程教授孙大文表示,相关危害最终将祸及我们每个人的餐桌安全,严重威胁全人类健康。


日本工程技术专家后藤政志表示,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后有各种破坏路径,比如锶会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


  • 中国:高度警惕,将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中国海关:


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


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严格审核随附证明文件,强化监管,严格实施100%查验,持续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监测力度。


将保持高度警惕,视事态发展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香港特区政府:


自8月24日开始,禁止源自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埼玉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当中包括所有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品、海盐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


香港食安中心将加强检测日本食品,环境局每天将公布食品、水域等辐射检测结果。


澳门特区政府:


从2023年8月24日起禁止进口源自福岛县、千叶县、栃木县、茨城县、群马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埼玉县及东京都共10个都县区的鲜活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海盐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等。


对从日本乘搭航班入境澳门人士所携带物品,提升检查力度,防止有关食品流入澳门。


在进口、零售等层面加强监测日本进口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每天公布日本进口食品辐射检测数据。


今天,会成为海洋环境灾难日吗?

福岛核电站,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东临太平洋,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


按照日本方面的计划,积攒了十多年的核污水,将从这里通过海底隧道输送至距海岸约1公里处的出口排放。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模拟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富含氚的污染物在240天后便会到达中国东南沿海,3年多时间便会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德国海洋研究机构有研究表明,核污水经汽化后进入大气循环,还可能随云化雨,洒遍地球每个角落。


既有研究和推断指向清晰:核污水一旦入海,后果将不可逆转。


更重要的是,福岛距离北海道渔场很近,这里是世界第一大渔场,其海产品如沙丁鱼、秋刀鱼、三文鱼、鳕鱼、鱿鱼、蛤蜊、牡蛎等,长期供应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远销全球。我国沿海及太平洋岛国也是依海而生、依海而旺,渔民众多,渔业发达。


以贴近性论,百“氚”归海所伤害的,是每个人真实的“海鲜自由”。渔业减产、渔民减收,整条产业链都将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有香港日式餐厅负责人悲观地说:当地约4000家日式餐厅,未来半年或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倒闭,因为太多顾客会抱“观望”心态。


接触放射性核素,可能导致细胞畸形发育和基因变异,影响肌体健康。而相关研究表明,福岛核污染水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即使海洋拥有自净能力,也无法净化掉所有放射性物质。


日本自己也承认,经多核素处理系统处理的核污染水仍然有近70%没有达到排放标准,而该系统在后续长期运行当中,性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会随设备腐蚀老化进一步下降。从规模上看,东电方面计划一天最多释放500吨,总计需要花30到40年才能排完。在如此长的时间维度里,会发生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抗议无效、谴责无用,若“覆水难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据国际法,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保护海洋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伦敦公约》及《伦敦议定书》明确禁止故意向海洋环境倾倒核废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规定,禁止排放污染海洋环境的物质、禁止损害他国及其环境的行为或活动等。作为公约缔约国,日本强推核污水排海,违背国际法义务,属于国家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核污水是典型的危险物质。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国际上通过了多份专门涉及核活动与核材料的公约,包括1986年《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以及1994年《核安全公约》。其中,《核安全公约》序言明确指出,核安全的责任应由对核设施享有管辖权的国家承担。


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也是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前提。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是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得到确认,“各国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它国家或不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就眼下来看,对这样一个信奉“丛林法则”、不讲道义责任的国家,国际社会似乎有些无能为力,但这并不代表日本就能逍遥法外、为所欲为。


日本做出的是没有追诉时效的公共犯罪行为,包括日本民众在内、整个国际社会都可以就这些问题无限期追责,也可对其造成的污染索要赔偿。


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的案例。比如,爱尔兰起诉英国莫克斯核燃料厂会对爱尔兰海造成破坏,并最终胜诉。再如特雷尔冶炼厂案,面对越界污染纠纷,国际仲裁庭裁定加拿大政府应该对特雷尔冶炼厂的行为负责并进行赔偿。


同时,“全球海洋环境灾难日”,也将成为日本政府诚信彻底破产日。公然以邻为壑,罔顾人类安危,将成为日本又一个永远洗不掉的国家污点。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日本政府向来有混淆视听、淡化危机的传统,东电更是以谎言出名的公司”。


从处理核事故不力,到执意将核污水排海,日方一步步操作刷新下限,给人强烈“无德无义”的现实观感。这样的国家形象,对内对外,岂是一个“烂”字了得?


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发布的民调显示,约有88.1%的日本民众担心此事件将使日本“形象受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不支持率升至50%,创去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时,我国香港、澳门均宣布,自8月24日起,禁止源自东京、福岛等日本十个都县水产品进口……核污水所及之处,都是一个个大写的“拒绝”。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日方有责任、有义务给世界一个交代。国际社会也不应自认倒霉、放水流舟,而应该继续积极行动起来维权、追责。这是为自己负责,也为子孙后代负责。

注:本文转自@北京日报;来源:@央视新闻、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海关发布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