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从冰川到湿地!“千河之省”的护水“加减法”有哪些……

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境内分布大小河流1400余条,水资源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年均地下水资源量居全国第三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赋予了四川保护好长江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崇高使命。近年来,四川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主动扛起“上游责任”,积极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摸清水资源“家底”
去年8月,四川启动全省水资源基础调查,用3年时间全面掌握全省水资源空间分布、数量、质量和动态变化等状况,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水资源基础信息。
本次调查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资源室负责人介绍,本次调查将进一步摸清四川水资源“家底”,全面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类水体,包括新增补给量、储存量等。
成都是本次调查的先行试点。调查团队首先从相关部门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随后开展水域空间、水储存量、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等调查。
从一地到全省,调查团队在全面调查各类水体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域开展重点调查,设立了四川黄河流域水文生态响应研究、雪域贡嘎冰川综合调查评价、典型地区水资源与城市韧性调查评价等专题。
冰川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贡嘎山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冰川持续退缩和减薄。对此,调查团队利用已建成的冰川监测点,对雪域贡嘎冰川动态变化进行系统观测和实时监测,分析山区冰湖和冰川的时空变化与分布特征,评估冰湖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提出冰川生态保护修复建议。
目前,调查团队通过遥感解译、探地雷达、冰川水样检测等,获取了冰川分布、面积、厚度、质量等数据,正进行冰川面积统计、典型冰川厚度测量,初步完成了冰川储存量计算模型构建。
湿地焕发新生机
黄河入川,一路蜿蜒,横穿若尔盖、阿坝、红原、松潘等县,将若尔盖湿地一揽入怀,造就了黄河九曲第一湾的自然景观。
走进若尔盖县曼镇西仓村,站在步道上放眼望去,湿地像一块绿色巨幅地毯,绵延铺展向天边。“不要踩进去,这里水很深,估计会淹到膝盖位置。”同行的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付志勇介绍,在修建生态拦水坝前,这里是一片难以蓄水的沼泽,面积不断萎缩,出现比较严重的沙化现象。
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让这片湿地焕发了新生机。“为了让湿地恢复到原始状态,我们没有使用水泥等人为痕迹较重的修复方式,生态拦水坝以碎石冲击桩打底,填充格宾石笼,再复植草皮,通过抬高湿地水位,达到减少径流的目的。”付志勇表示,目前看,湿地修复效果很好,全县湿地面积和蓄水量稳步增加。
红原县日干乔湿地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红原县嘎曲国家湿地公园副局长依云卓玛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修复湿地3600亩,恢复湿地水域约3000亩,实施区域地下水位提升20厘米以上,经常可看到赤麻鸭、黑鹳、白鹳、棕头鸥等候鸟到此繁衍栖息。
如今,纵观若尔盖湿地,得益于生态保护修复,自然水位提高30厘米,含沙量已从10年前的1.4千克/立方米减少到0.3千克/立方米,水资源量从2016年的34亿立方米增加到56亿立方米,提供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丰水期26%的水量,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
护生态也是富口袋
近日,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的沱江饮用水水源地项目现场看到,各项施工作业紧张有序进行,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沱江从江阳区汇入长江的水质还是Ⅳ类,现在水质能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
沱江水质变化,离不开沱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正向引导与激励作用。
据了解,泸州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6条,四川80%的长江水量从这里出川。2018年以来,泸州获得沱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达2.7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没想到山坡上的老房子这么受欢迎。”江阳区况场街道春华社区居民庞义权说,前些年,站在家里经常看到江面上的漂浮垃圾。现在环境变好了,水质改善了,游客增多了,他和家人把将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每到周末订单爆满。
守护一江清水,不能只盯着江水,要把江水和两岸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综合治理。
宜宾市三江口被称作长江干流“零公里”,长江从这里奔涌向前,出三峡、过平川、入东海。曾经,宜宾传统工业“围江”而建,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岸线受损、水生态功能退化。对此,宜宾积极做好生态治理“加减法”。
在做“减法”方面,宜宾对沿江20余家化工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关停,取缔造纸等小作坊企业1944家;拆除餐饮趸船38艘、非法码头2座、砂石堆场92个;对6个入河排污口进行规范整治,拆除侵占河道违章建筑近4万平方米,退出占用长江岸线5.61公里。
在做“加法”方面,宜宾建成生态缓冲带近82公里,生态复绿近20万平方米;建成15个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建成环长江生态廊道近100公里,沿江自然岸线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97.7%。
一“减”一“加”之间,生态环境大有改观。
同时,宜宾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4年,宜宾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17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45%,较上年同期提升9.2%。

肩挑生态屏障之重任,怀抱水源涵养之地利,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决心不止于此。四川将以“绿”为笔,以“水”为墨,让美丽四川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在巴山蜀水间展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赵蕾

文字编辑:高悦、刘照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从冰川到湿地!“千河之省”的护水“加减法”有哪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