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示范区规划、建设和空间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上海规划资源”陆续推出“专家解读”,带你读懂这份全国范围内首个具有法定效力的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做的题为“新理念下的国家战略地区规划:从雄安新区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解读全文,欢迎分享。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规划建设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向着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品质生活、韧性安全等多维度内涵拓展。雄安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国家战略实践的空间载体,首当其冲肩负着践行规划建设新理念的使命。
作为国家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从谋划之初就提出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在生境优化、尖端创新、未来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在绿色低碳方面,营造淀泊为底、城林相生的“平原绿洲”。锚定建设空间与蓝绿空间“三七开”的比例,优先修复淀泊自然本底,将“华北之肾”白洋淀的水质提升到III-IV类,通过生态林地、郊野空间、城市公园的有机连通,推进城绿交融,兼容“城市风廊”“软质空间”作用。在创新驱动方面,以“三个国际一流”树立“全球创新高地”的影响力。包括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与教育基础设施、创新服务体系,对产业项目准入采取“宁缺毋滥”的严格审查和全生命周期监督,营建“起步区研发核心-科创孵化转化组团-特色经济小镇”圈层分工的产城融合新布局。在文化传承方面,古今交融,寻求“中华营城智慧”的现代表达。延续方城形制、轴线序列等文脉基因,化用中轴、里坊、苑囿等传统建造语汇,将城市空间抽象为“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图景。在空间品质方面,强调“未来预留、弹性生长、疏密有度”。“北城”起步区集中布局五个功能完善、疏密有度的城市组团,“中苑”结合苑囿和田园建设,适当布局创新创意等特色功能,形成城淀共融的景观,“南淀”提倡生态、人文、防洪功能复合,严控开发建设、引导现状减量。在韧性安全方面,重中之重就是因循自然,整合嫁接人工与自然调蓄手段。采取“蓄、疏、固、垫、架”等措施,打通白洋淀及下游水系的多条行洪通道,适当恢复大溵古淀调蓄涝水的功能,而在相对密度较高的集中建设地带,则是巧借城市水系、蓝绿空间,布置纵横交织、主次分级的排涝通道。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所在地区自古就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水泽与田林镇村聚落镶嵌,苏、松、嘉三府鼎立,江南人文纷呈荟萃,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而活跃的中小城镇网络格局,本身就沉淀了不同时期、不同理念导向之下相对前沿的营城智慧。如果说雄安新区规划是在近乎“一张白纸”上绘制中国特色的未来典范城市蓝图,示范区规划则更多地是通过新功能、新空间与既有空间的嫁接融合,将传统视野中处在行政区边缘的“经济洼地”发掘和塑造成为新时期新理念下的“价值高地”,或许能为当前更广泛地区提供一个更具普适意义的“可复制样板”。
一是以水为要、以水为脉、以水为特,链接人与自然。示范区处在太湖东部碟形洼地,现状河湖水面率超过20%,其中面积超过50公顷的湖荡有76个,主要生态资源的分布也与大小水体紧密关联。规划主张“给河湖以空间”“蓝绿复合”“活水畅流”,针对水空间破碎和水生态退化现象,管控、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提倡“人水共生”,在生态安全底线保障基础上,考虑滨水地区人本价值回归与公共功能的挖掘,旨在提供更丰富的生态公共产品。
二是多元融合、长板做长,织就风景中的“研学产”开放网络。过去的乡镇经济与开发区发展模式,为示范区积累了外向民营为主体的制造业基础,也形成了特性材料、精密机械、光电信息等集群“雏形”。因此,未来的转型提升更多地是要激发内生动力,以低环境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指向,重在完善协同创新生态。相应地,在空间组织上,规划也充分尊重原有产业区块布局,以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为极核,结合研创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产业社区、产业基地等,形成若干“研-学-产”板块有序组合的创新集聚片区,为构建多向互动、人才对流、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创新网络提供支撑。
三是塑造“新江南水乡”人文传承典范。一方面,要继承好江南水乡的“精气神”,结合地方特点来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控制体系,重点保护对于地域风貌特色形成有着关键作用和标识含义的要素,包括历史水路、风貌河道、私家园林、水乡基底代表性景观等。另一方面,要续写好历史古镇的“新篇章”,示范区必然要承载新的功能、运用新的建设形式,关键是怎样创造一种与旧空间和而不同、能够对话的“新江南水乡”范式,譬如规划提出坚持“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特色风貌,保留江南小镇味道的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间序列运用,“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店幌”同“简洁雅致、清新明亮、疏密有度”有机结合的现代建筑特征等等。
四是构建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有机城乡格局。受限于自然基底特征与大都市地带边缘区位的现实,示范区总体呈现“水网绵延、镇村镶嵌”的空间形态,整体开发强度适宜,城乡网络发育度较高。于是规划顺势探索“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模式,倡导建立多中心、融合式的扁平化城乡空间网络,形成由活力城区、特色小镇、美丽村庄三级体系构成的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城镇簇群;同时,强化魅力空间的结构骨架作用,营建蓝道、绿道、风景道三道复合的景观链路,使生活、生产、出行与自然风景相互渗透。特别地,在中观层面,以空间尺度10-15平方公里的水乡单元作为“自然生态、行政治理、功能关联”有机衔接的空间载体,整合乡村特色价值与城乡等值的配套服务,营造“河湖田镇村”共生的诗意栖居载体。

五是统筹流域治理,以“活水周流”保障区域安全。示范区位于太湖流域下游,调蓄引排等涉水治理问题是韧性安全建设的首要问题。从历史上看,早先太湖以东的塘浦圩田水利体系运用“活水周流”的设计,在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与自然排涝之间取得了巧妙平衡,后续发展中的“封闭圩田、圩内自流”体系,则逐渐削弱了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规划提出用适度的“人退水进”来取得顺应自然的安全保障,综合运用退圩还湖、拓展湖荡、疏通支线水网、湿地建设等手段,将部分农村圩区转化为生态用地并借助工程手段提升防洪标准,提高圩外水面的绝对规模与占比,最大程度地修复自然水体的水源涵养与洪涝调节功能。

从雄安新区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尽管规划建设的基底条件、直接动力、发展模式等有不同,但对于新时代城乡发展与规划建设的新理念认知,正伴随着实践得到一以贯之的深化。

首先要立足“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生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真正将人类与外部自然作为“全生命周期、相互支撑的共同体”来看待,将人类活动置于呵护自然、反哺自然的框架内,从相对消极的“蓝绿空间保护”转向系统的、动态的“生境多样性维育”;生态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将促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空间发展方式。基于这样一种更全面多维的“生态”认知,既要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培育生物通廊和栖息地,重塑本土化生境,保障更优质、可持续享有的自然生态产品供给;也要适当发挥能动性,挖掘生态空间的多元价值,助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二,寻求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家园回归,挖掘和活化文化特色。历史文化不是孤立的一种固定形态,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环境、从时代的人民的需求中去理解和塑造,才能使文化具有更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文化传承要从表面的“建成环境模仿”转向内在的“生活方式体验”,因循特色基底,在坚持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基础上,寻求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现代演绎,巧用“旧空间”植入“新功能”,打造地域特有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从而推动分散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发展、为静态的历史文化遗存注入时代灵魂。
其三,构筑有机复合、弹性适应的人工与自然共生空间。有温度的城乡规划,应当能够帮助人们感知和塑造城市的“活力”与“美好”。正如雄安新区的“三不建(不建高楼大厦、不建水泥森林、不建玻璃幕墙)”与示范区的“小镇感觉、水乡单元”所传达的,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必然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是城乡共生共荣、复合功能交织渗透的“有温度的家园”。在尊重地域自然基底和特色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应当合理管控和有序引导开发建设,形成人工与自然融合、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的人居单元,构建完整的蓝绿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空间的弹性有机生长,谋划城绿相依、古今对话、田园与乡村相映成趣、休闲与生产生活功能便捷相融的空间格局。
其四,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历史和地方经验中汲取智慧。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城乡发展经验,既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又有各个时代的特征烙印,不论是生态理水的智慧、还是乡镇经济的活力,其中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内在自洽的合理性。国家战略地区的规划建设谋划,一方面当然要考虑面向未来、面向新经济、面向新人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地方自身既有环境承载、空间肌理、经济体系、民俗文化等等的根植性,从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当中汲取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王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与雄安新区规划的比较与启示
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王凯:新理念下的国家战略地区规划:从雄安新区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