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年会平行会议中这3个专场有点儿“特别”,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专场、求是理论论坛专场和“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设计交流专场,正如石楠秘书长所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会刊《城市规划》愿为青年人搭台,希望今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加心无旁骛的做学术研究。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他们的报告核心观点和设计理念,并附已在《城市规划》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导读链接。在大咖云集的年会中,让我们也来倾听一下青年规划师们都在聊些什么吧~
PS:“青年”和“求是”的全部获奖论文均已在《城市规划》杂志中刊登,“西部之光”所有获奖作品请移步会场观看。
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专场
此次竞赛的获奖论文聚焦规划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既有基础理论和科学问题的探索,也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剖析,代表了我国规划行业青年人才的最高学术水准。以下为“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 一、二等奖的获奖作者核心观点分享。
高慧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报告题目:
生态资本化:城乡融合的第三次循环
在长期以城市增长为导向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乡村衰败的问题愈加凸显,协调城乡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时期关乎国家现代化成败的“一号”问题。但是,过往的城乡融合实践均未能解决乡村面临的可持续性、普适性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论证了生态资本化是一种超越规模效益、级差地租和消耗性增长的发展范式的巨大重构,可能成为驱动城乡融合的持续、普遍和主动的动力。进而提出了主动通过生态资本化推进城乡融合的系统路径,在机制设计、空间规划和治理重构层面初步解决了可行性问题。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7期
周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存量时代城镇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转型逻辑
城市更新是一种制度建构的过程,城市更新的成功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管治模式,很多学者认为目前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均未对此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基础性制度设计。许多一线规划编制人员深有体会的一点,“控规+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很难支撑城市更新。存量土地或者说存量空间资源的管制方式何去何从,什么样的土地管制制度,才能激发主体在资源再配置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公平,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7期
施德浩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家庭再叙事与教育资本化——微观视角下县域城镇化兴起的家庭、制度与空间
https://mp.weixin.qq.com/s/AQq-H7Zn3q6HseM4T7Os0g
王垚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均衡”——长三角城市群全球要素流动的网络空间与规划引导
https://mp.weixin.qq.com/s/hf2UXHmnEVMAoiPJlk6Syw
梁晨,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转型时期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异——发展逻辑映射与规划响应机制
https://mp.weixin.qq.com/s/4tfupuXoMhhfOvzRI3wfYQ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7期

求是理论论坛专场
“求是理论论坛”创办于2004年,旨在为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提供平台,推动学术理论研究和交流,改变我国规划领域“一流实践机会、二手理论探讨”的局面。征文按照论文作者背景分为专业组和学生组进行分组评选。
专 业 组
陶涛,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刘泉,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智慧城市与未来社区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报告题目:
为何西方城市设计无法完整展示中国城市美学——山水诗画视角下的三个问题分析
黄军林,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4期
李曼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肖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题目:
上海新移民居住、就业和活动空间分异比较研究
学 生 组
徐家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https://mp.weixin.qq.com/s/fov_5GNg_Zb8uCbW-IsVmA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4期
梁印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更新中公共利益捕获与耗散的机制解释——基于产权“公共领域”理论的租差优化模型
https://mp.weixin.qq.com/s/F99H2k_Atvsh_EhiKVesIA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4期
李雯骐,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从自治走向共治: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受“共同体”经典理论的启发,回顾我国乡村社会最基础的研究对象“村庄共同体”的发展过程,针对其在新发展时期的存续挑战与存在价值,提出了要从传统“村庄共同体”走向新时代由内生力、政府力、市场/社会力三力整合的“新乡村共同体”(理论框架)发展目标,进而形成了对未来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IZ53w-FUpxGqWnKHjCOVPw
文章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4期
西部之光专场
本届“西部之光”主题为“一方山水间,十里河滩情——贵阳市花溪公园周边老城更新改造规划设计”。“西部之光”活动已先后在重庆、西安、昆明、成都、南京、深圳、天津、贵州等地举办九届,覆盖所有西部规划院校。

设计理念:
参赛院校: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参赛学生:高川惠,倪紫怡,张昕玥,钱春莹,杨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从空间、交通、业态、文脉四个方面分析该地块的优劣势,通过“升维”和“降维”两个方面对花溪区地块3的空间、智慧、文脉、创享四个维度进行更新设计。实现空间、创享、智慧、文脉四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造出空间共享、智慧畅通、文化广传的新生活模式,搭建未来生活新场景。
指导教师:文鸿

设计理念:
指导教师:魏皓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李园,舒曼,周晓芳,曾星明,蒋金礼
核心理念:
指导教师:赵玉奇,余压芳

第一排从左至右为:张盛威,曹创为,杨宇珺,司雯
花溪十字街地块既有老城区高密度集聚,又有景观生态要素交汇的特点。各功能空间融合,因此具有丰富多样的阈限性空间,空间内充满潜能,引发人们的社会交往。通过图象语义分割和空间句法分析,识别出场地阈限性体验特征,并以其为线索,构建城市意象新特征、走向需求+体验新模式。阈限性体验使场景和角色不断转换,城市空间变幻多样。
参赛院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张立恒,富志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方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聚焦老旧社区微更新,梳理不同人群需求,提取各方利益的共同诉求,转译并联接行动者网络,弱化并弥合人、城市、自然之间的对立与割裂,通过疏交通,织网络,补空间,联生态,共缔造的设计策略,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最终推进文旅商居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具有烟火气的背街小巷。
参赛院校: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张小娟,夏润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规划年会】年会中,这些青年规划师都在聊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