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承办的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于2023年9月24日上午在武汉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3841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2023年9月24日上午,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承办的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在武汉市国博会议中心V23会议厅顺利召开。


会议由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百浩教授主持,这是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更名以来首次承办学科专题会议。会议共进行了包括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武廷海教授特邀报告在内的9场学术报告。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会议主持:李百浩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特邀报告


武廷海:大国山河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学会理事、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


武廷海教授从三个方面讲解大国山河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


一是,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城市的总体思考和认识。武教授指出,彰显中华文明要从城市工作入手,以城市为关键,认为城市体系同城镇体系高度吻合,与中华大地相得益彰。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城镇的网络体系使得城市并不孤立,存在着“城市体系—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山川脉络”相整合的网络结构。武教授认为,可以从两个尺度认识城市,即国家和地域尺度以及微观的城市尺度,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有“对空间格局、空间体系化”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两个层面。


二是,武教授提出城市规划的“大国山河规画”理念。武教授指出,是山水决定城市,山水决定城市的方位和格局。因而大国山河中的城市文明体现在城市、资源、山水空间层次经营的统一。武教授以黄帝陵、九州、《考工记》为例,指出其营城理念,都是在九宫格基础上,非机械地灵活变通“城”的尺度与格局。“大国山河”的“规画”观念是以城市为核心,确定区域空间秩序;以城市为核心、山川为网络,部署重要节点。


最后,武教授指出,存量背景下,对遗产更为重视,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并提出与当下新发展观、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的“以境为城”观念,即:一是,新形势下,对规划工作有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要有新境界,提升到新阶段;规划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经济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是我们规划的需求;规划改革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规划工作者的思想要跟得上,要跟着形势变化。二是拓宽境域,即走出传统城区,城市体系与山川网络深度互动、多元关联,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三是因应新境,把国土空间治理跟人居环境统一起来,狭义的国土空间治理少不了人居环境工作,人居环境也脱离不了国土空间治理的工作。四是以境为城,建立规划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极探索本于自然的未来城市解决方案,服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李迪华:重构中国规划设计行业的资格与教育体系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李迪华教授聚焦规划设计行业职业资格、教育体系,解读规划师(设计师)的“职业”属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关条款,分析规划设计行业执业资格采取准入制度的原因,并列举英、美、德、日等国家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准入制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师职业需求和国土空间规划事业面临“单一部门治理——综合系统保护”“经济增长主导——保护优先”“经济效率——社会公证”“粗放增量——内涵提质”“局部部门完成——全过程合作协调”“物质建设——人本福祉”6大方面的转型,提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与设计师的水平制职业资格体系,并通过市场化思路,尝试完善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


张宇廷:北京中轴线的北延历史考——苏联援华时期的北京中轴线变迁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张宇廷同学考察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在苏联规划专家支持下,北京规划草案中中轴北延从一个“设想”到“方案设计”的形成过程,将“北延方案”同我国本土规划学者关于中轴线的规划设想并列讨论,提出中轴线北延的新思考。认为“北延方案”不仅给建国初期的规划构思与后来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带来了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中轴的形制与气势,是中轴统领城市构架作用的延续,也是与传统结合的本土规划之优秀规划前例。由此能够发现,苏联专家结合规划经验指导我国规划的同时,也给予了我国本土文化极大尊重。


刘坤:新疆城镇格局演变研究(西汉至清代)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援疆)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刘坤高级工程师立足新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整体性和城镇格局体系优化的现实意义,基于对二十四史等文献的梳理和古遗址的考古研究,在行政框架下,回顾分析了从西汉到清初新疆地区城镇格局经历“都护羁縻——府州并置——地方割据——故土新归”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典型历史断面的城镇格局。认为自然条件、生产方式、政治架构等是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总结了新疆城镇格局演变的三个特征:城镇兴衰受气候特别是水资源影响极大;宋以前城镇分布以南疆为主,随发展逐步转向南北并重;城镇格局秩序逐渐清晰,首位度逐步提高。由此形成的启示是:重视资源保护利用;要在“双评价”支持下审慎进行新区选址与建设;应做强首府和培育副中心。


欧振宇:早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演进过程——良渚、陶寺和二里头古城的比较研究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欧振宇同学通过界定“早期中国”时空范围,分析早期中国的“城市”概念,对西方城市形态学者提出的“未经规划(unplanned)”和“规划(planned)”两种城市形态模式的定义进行批判性认识,并以城市规模相近、功能结构复杂程度相当,“不以‘正交布局(方格网)’为唯一标准的”的良渚、陶寺、二里头都城三个城市规划实践为例,从区域文明与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城市选址、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等方面解析三者规划相似性;从方位朝向、城墙形制、交通系统方面分析三者差异性。认为在时间上先后出现的都城之间,存在继承、改良和发展的密切联系。


张杨:规划思想的非空间载体与空间表达——基于整体关联的视角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杨同学回顾中西方规划遗产的缘起与发展过程,探讨规划遗产内涵,并分别以中国古代典型规划遗产、中国近代代表性规划遗产的形成为例,阐释规划遗产形成过程中表现的特征。认为规划遗产的演进是以规划而非建设引导的,其经历了历史选择和实践检验而凝练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规划智慧,并具有历史价值。规划遗产之“道”与规划遗产之“器”整体诠释规划遗产的价值,“规划”+“遗产”三位一体(城市营建主体、价值认知主体、客体的建成环境)的主客体关系和双向的价值表现特征,要求规划遗产研究要深入进行系统性历史溯源和遗产保护双向工作。


黄龙颜: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分离”模式溯源与再思考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龙颜同学聚焦“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名城保护“新旧分离”的规划模式。计划经济时期的“新旧分离”的规划模式有的被搁置,但对后续规划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梁陈方案);有的受到国家意志和工业大生产时代背景影响,模式得以完整呈现(如基于“156项工程”的重点城市规划,多数采取“避旧建新”的规划模式)。而市场经济时期的分税制改革,使得名城保护的国家要求与地方实践存在差异,地方在遵守国家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具有城市规划布局的地方灵活性,并通过多种土地发展权表征方式,实现“保护—发展”过程中利益的平衡。认为当下发展权转移机制缺失、单一价值取向(即或博物馆式保护旧城、强机能发展新城,或过度消费旧城)、“土地财政”式开发是“新旧分离”模式的实践困境,并从发挥新旧城比较优势(宏观)、控规编制改良与发展权转移机制探索(中观)、多方合作引导治理(微观)等3个层面探讨“新旧分离”模式的转型路径。


李卓欣:土地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公正缺失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卓欣同学针对规划土地资源配置不公正导致不同地区发展失衡的现象,以苏南与苏北(区域层次)、上海松江区的浦南与浦北(“城—乡”层次)、佛山市南海区的东西部(“乡—乡”层次)、佛山市南海区A村与B村的原住民与外来人口(乡内层次)为例,进行了规划公正缺失现象与原因的分析和探讨,由此提出确定土地发展权法定地位、鼓励市场交易、土地增值归公、交易细化到人等4个方面的土地发展权优化策略。


蔡臻:从万邦到国野:论先秦时期区域规划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蔡臻同学按照史前、夏、商、周四个时段梳理先秦时期区域规划观念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发现其 “向心与辐射—区域政权中心的扩散与融合”“统治与供给—区域功能的自发耦合与完善”和“政权与制度—区域制度正统的崛兴与深化”的发展演变特征。认为先秦时期空间建设已经具有区域规划观念,明晰的发展脉络使得区域规划观念的形成呈现了历史必然性。同时,先秦时期的区域规划观念具有遗产属性,具有学科体系与规划思想的历史价值,为中国式规划学科的创建奠定了本土根基与历史基础。


上午12时左右,9位报告人全部报告完毕,李百浩教授为每一位报告人颁发了年会论文宣讲证书,并与报告人合影留念。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李百浩教授为与会报告人颁发证书并留影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关注我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规划年会官网:http://www.planning.cn/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网:https://www.planning.or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墙报】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建构与解构等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⑤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城市文化遗产活化中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价值——以上海上生新所和香港大馆为例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聚焦“历史思维与规划遗产”,第11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规划遗产与城市文化传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