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腊八
为着新出锅的一口热乎粥
和广大老百姓们供奉的心
我国大地上的神神鬼鬼怕是又要打一架了

先秦时期,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祭祀。对于冬季而言,蜡祭和腊祭是至关重要的。
那时候蜡不念là,念zhà。蜡祭是一年到头对八位农神的祭祀。《札记·郊特牲》里说:“天子大蜡八。”这里的“八”指的就是八位农神:
人们认为,这八位神灵如果接受了祭祀,下一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贵族统治者也不用大兴土功,折腾农民。要用的祭品就是田中所产的谷粟杂粮。
后稷
另一个祭祀腊祭记载于《礼记·月令》。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供奉日月星辰,并用猎取的禽兽以祭先祖及五祀——门、户、井、灶、中雷。
到了汉代,蜡、腊二祭就合二为一了,腊祭被固定在腊月的第八天举行。不少人推测,这一天可能是这样来的:腊祭是蜡、腊合一的祭祀,归根到底是农业性质的。根据阴阳观念,田地属阴,腊祭应该定在偶数的阴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腊八”又与“天子大蜡八”谐音。有可能人们就是取了这一巧合,把腊月的第八日定为腊日的。
一直到唐代,腊日人们还是用美酒、荤腥、五谷等供奉神灵祖先的。到了宋代,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都开始在腊月初八用各种果子杂料熬粥。一锅腊八粥熬熟,人们首先会用它供奉神灵祖先,然后再自己吃。

先秦时期,我国有祭灶神的习俗。祀灶不仅是孟冬之月的“五祀”之一,也是“王为群姓立七祀”中的一个,“庶人庶士”更是只需要进行或“立户”或“立灶”的一种祭祀即可。也有在夏天祀灶的,或许是取其热的含义。老婆婆们往往以瓶为尊盛酒、以盆为簋盛食来祭祀灶神。
晋朝的《搜神记》和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都提到了这么一件轶事:东汉年间,一个腊日的早晨,一个名叫阴子方的人用黄羊祭祀灶神,结果成了“暴发户”,从此以后,他每逢腊日都要祭灶。据说,荆楚地区的人民纷纷效仿阴子方,使得腊日祭灶的习俗流行了开来。
和南方不同,北方人习惯在腊月的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因为这一天是灶神上天汇报的日子。清代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上说,北方民间祭灶常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和清水草豆。《帝京岁时纪胜》则说,祭灶那天院子里要立杆子、挂天灯,除了准备糖瓜糖饼,也要煮一些羹汤灶饭。

远古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头晕、感冒、痉挛等症状是鬼疫缠身导致的。古人为了驱鬼逐疫,会在腊日的前一天举行一种叫作“大傩”的巫术活动,仪式包括游戏、竞技、喧叫、舞蹈等。
南朝时,民间驱鬼逐疫定于腊日举行。《荆楚岁时记》上讲到,乡民们每每要戴“胡公头”(一种帽子),扮作金刚力士,敲细腰鼓来驱逐疫鬼。至今,湖南新化等地区仍保留着腊月击鼓驱疫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吓唬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民间一直流传着“赤豆打鬼”的秘诀。人们最早也是用赤豆熬制腊八粥的。宋代,在陕北、河南、淮北等北方地区,供奉完神灵和祖先,人们会将腊八粥涂抹在门楣、门框、灶台之上,用来驱鬼避邪。
后来,中华道教思想体系中的五行理论使得宋代之后的腊八粥中添加了黄豆、黑米、高粱、绿豆、小麦等所谓五谷杂粮,从而煮成一锅五色皆有、五行俱全的腊八粥,借此驱鬼逐疫,简直“万无一失”。

在古印度,每年佛祖成道日这天,人们都会煮羹粥。据说,在六年苦行体虚昏厥时,佛祖就是吃了牧羊女奉赠的乳糜状的粥才得以恢复体力的,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史书上说,佛祖的成道日正对应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因此,这一天中国佛教徒们会举行诵经、煮粥、供佛、施粥等活动。各大佛寺在浴佛会上分给门徒和贫民的“七宝五味粥”就是腊八粥。
化缘是寺庙重要的物资募集渠道。每次化缘得到的粮食种类多、数量少,混存混煮更节约时间和成本,这大概是佛寺制作腊八粥的初衷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供佛施粥渐渐取代祭祀本土神灵祖先、庆祝丰收和驱鬼逐疫的仪式,成为腊八文化的“主旋律”。在南京水西门地区的月牙巷,有一座古老的卧佛寺。每年一到腊月,方丈就领着全寺的和尚穿着袈裟、手捧钵盂,沿街化缘米粮、果仁等食材。腊月初八,和尚们沿街抬着盛有腊八粥的木桶,把粥分给穷人们。直到今天,还会有老南京人腊月初八到毗卢寺、鸡鸣寺、栖霞寺等寺庙讨食腊八粥,祈保一年平安。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幼年,他家境贫困,靠给财主放牛为生。有一次,朱元璋牵牛过桥时,牛跌到桥下摔断了腿,财主将他狠狠地揍了一顿并关进了柴房,三天三夜不给他吃饭。
柴房里除了一口破锅什么都没有。正当他感到绝望的时候,忽然,他发现角落有一个老鼠洞。他找来一把铲子往里挖,发现这里竟是老鼠的粮仓,里面大米、豆子、粟米、红枣、芋艿、花生等量虽不多,但样样都有。朱元璋喜出望外地把这些粮食装在破锅里,又想方设法请帮工的老伯放了一些水进去煮,结果煮成了一锅乱七杂八的粥。他饿得厉害,所以吃起来特别香。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吃够了山珍海味,突然想起儿时挖老鼠洞取粮煮粥吃的情景,便命御膳房用杂粮干果煮了一锅粥,召来儿女、大臣共同品尝。这天正值腊月初八,朱元璋便将此粥称为“腊八粥”,并告诫众人不能忘记过去打天下的苦日子,要励精图治。大臣们于是争相仿效,后来传到民间,成为了江淮地区的一个传统习俗。
文献典籍证实,腊八粥的产生与朱元璋并无直接关联。不过,江淮地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腊八粥的发展流变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引导是难免的。《酌中志》里说到过,明朝宫中腊八粥的烹制要在腊八前的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再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宫里的办法很快传到民间,老百姓虽然没有这么多讲究,但在食材和相互赠予的习俗上还是受到了其较为深远的影响。
面对眼巴巴盯着锅里腊八粥的各路人马
老百姓们表示:
这粥,
我们自己喝!
参考文献
李 扬,孔令琦,潘彬彬:《腊八粥文化之解析》
李玉洁:《古代的腊祭一一兼谈腊八节、祭灶节的来历》
图片来源网络
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聚合全国农研专家、志愿组织、公益社团、乡友力量,为亟需支持的乡村提供乡土调研、创意传播、社区凝聚、人才培训、生态修复、乡村设计、品牌孵化、创业众筹等多项志愿服务。作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一级社团,RCRA本着精准造血、务实坚持、接力跨界、合作创新的态度,为全国乡村能力建设提供志愿服务。欢迎广大乡村基层管理者、社团领袖、研究人士、设计师、志愿者加入我们,一起实现“文化乡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