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
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序篇
从四海到七海
指南针指向东方
大都的日出
马可·波罗的行囊
“来而不往非礼也”
尾篇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
2018年1月27日-4月30日
1275年,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作为历代背包客们的偶像、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据说波罗叔在中国游历了17年,访问过许多城市,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还和皇帝大人成了朋友——可谓是把“旅行家”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
© 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Gabinetto dei Disegni e delle Stampe del Museo Correr
《马可•波罗肖像》 19世纪 达拉•吉塞佩绘制 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
旅行家如果只停留在逛吃逛吃阶段就太low了,把自己的所见、所听、所用分享给更多的人,才不负远行的意义,于是,湖南省博物馆为1月27日开展的“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引进并开发了13个系列270多款文创衍生品。款式之多,国内罕见,恐怕波罗叔见了也会惊叹一声:你们现代人真会玩……
让我们跟随波罗叔的视线,来看看这次展览都有哪些让人挪不动步子的文创衍生品吧!
“鲤”新春年糕
展览期间正逢2018年春节。春节要吃年糕,寓意步步高升。春节还要吃鱼,寓意连年有余。这份“鲤”新春年糕把两样都占全啦!礼盒里还备有给鱼年糕“点额”的毛笔、丹朱颜料——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更可以领略和体验古人的年糕使用和供奉传统,简直是春节期间居家拜年神器。不要小看这条锦鲤,它系出名门,设计元素出自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重器——元青花双鱼牡丹纹瓷盘。
蒙古帽首饰盒
蒙古族四耳帽得名于帽子的形状,四个“U”形帽耳多以黑色呢绒为料,可以翻上翻下,帽子款式有圆顶和尖顶两种。帽顶中央的吉祥结没有开头和结尾,寓意吉祥如意,一切通明,冬天戴的为皮质,夏天戴的为布制。波罗叔见了这件衍生品一定很激动,或许他还戴过同款——不过这不是真正的蒙族帽子,它是个可爱的“最炫民族风”首饰盒。
八思巴金/银牌
此次展览有两件很厉害的展品:元代八思巴金/银牌。“在至高无上的神的名义下,皇帝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谁若不从问罪处死。”是不是很厉害?我们引进了这两块牌子的复刻版。感觉拥有这两块牌子就无敌了是不是?
马可·波罗的行囊
除了上面这几位引进版“明星”,我们还专为展览研发了“马可·波罗的行囊”系列文创衍生品。波罗叔的形象取自画作《着蒙古装的马可·波罗》,展览特别版“马可·波罗的行囊”是一件可收缩的行囊。你需要承载物品时,我有大大的“肚皮”;你无需我时,我可以静静地收缩在角落,节省空间。行囊还配有便携的化妆镜等随身必备小物件,便于出行的每个细节。专属的波罗叔Q版“印记”让这款“行囊”仿佛得到了“马可·波罗”的加持,背上之后心里顿生一股豪情,既可朝九晚五心怀广宇,也可素琴白马纵横天涯。
只是展览文创衍生品里的几位“明星”,想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吗?
让波罗叔也爱不释手的宝贝,都在湖南省博物馆1月27日-4月30日展出的“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遥远故乡的礼物”艺术周边商店,等待着与你的相遇……
撰文:赵抒清,图片均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
赵抒清,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链接:
异乡人:“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背后的故事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讯之一
学术转化为艺术:专访“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主策展人李军教授(上)
学术转化为艺术:专访“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主策展人李军教授(下)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讯之二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讯之三
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