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下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系列学术讲座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军主讲,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乔云飞主持,题目为“‘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至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展览的研究与策划”。
讲座伊始,乔云飞院长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李军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评价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文化遗产学术周”:“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与记忆”系列学术讲座。为了延续系列讲座的主题,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促进两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特别邀请李军教授分享他的跨文化美术史研究,并介绍“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展览的策划。
图01/花神芙罗拉 庞贝壁画 1世纪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图02/素纱单衣 马王堆汉墓出土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李军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至1997、2002至2004年、2011至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开设“文化遗产概论”、“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等课程,出版《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等著作。近年来,李军教授开始更多地关注13至16世纪东、西方的艺术交流现象,强调从跨文化的角度重新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关系,并发表《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寓言〉与楼璹〈耕织图〉再研究》等论文,构成了此次展览的学术基础。
图03/约翰·曼德维尔的游记 选自《世界奇迹之书》 1410-1412年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图04/磁灶窑绿釉印花花卉纹碟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南宋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藏
作为展览主策展人,李军首先解释了展览题目的来源:选自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 Hesse,1877-1962)在《我最心爱的读物》(Liebeslektüre)中提到的一种属于人类的幸福感:“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喜欢。”正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中国传统观念所反映的,这种感受无疑是普世性的,并能够非常恰当地表达整个展览的中心内容:历史上欧亚大陆之间不绝于缕的双向交流。
结合个人经历,李军向大家阐述了策划此次展览的基本理念:集中反映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结果。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部分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反思传统的西方中心观念,文艺复兴不再被单纯地视作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而是侧重于发掘以往被掩盖的真相,即源自东方文化的贡献。因此,整个展览整合了50多家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博物馆中最为精美的藏品资源,讲述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艺术之间的密切交流,还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之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来自西方的影响,向观众揭示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从而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真相。
图05/武宗皇帝后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06/青花莲池鱼藻纹盘 元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之后,李军指出了此次展览策展理念中的三个特殊之处:
第一,体现了学者与博物馆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湖南省博物馆的全力支持是展览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而这次展览也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幕的亮点之一。
第二,结合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以自主研究为基础,以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和交流机制为辅助,根据整体思路同时在国内外广泛征集展品。
第三,打破了传统文物精品展的策划理念和展陈方式,吸收了本世纪初西方兴起的专题展览的特点。李军特意提到了2003年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开幕的“马奈与委拉斯凯兹:法国现代艺术中的西班牙趣味”(Manet / Velázquez : The French Taste for Spanish Painting)展览,这类专题展改变了博物馆内日常展线的基本面貌,通过自主策划的手段激发蕴藏在展品中的文化维度,并与学术研究保持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展览倾向于使用一种叙事化的视觉手段将抽象的研究呈现给普罗大众,而展品的汇集、图录的出版以及相关研讨会的召开都使得展览升华为一个独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这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推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07/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 洛伦佐·韦内齐亚诺 1360年 意大利威尼斯学院美术馆藏
图08/圣彼得受难(局部) 乔托 约1299年 梵蒂冈博物馆藏
随后,根据总体思路和单元划分,李军向大家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五个单元分别是“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和“来而不往非礼也”,均借助文学化的比喻手法,讲述了中、意文化交流故事中的不同环节和维度。
序篇简明扼要,用四件展品完成整个展览的开场。以“美人”和“瓷器”为主题,直白地呈现了欧亚大陆两端某些艺术成就的高度相似性,引导观者进入中西文化交流的总体氛围。
第一单元“从四海到七海”讨论的是13世纪之前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发展与交流情况。该部分以两组来自中国和西方的青铜器为开篇,烘托出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并先后选取了多面金珠、玻璃珠以及中国丝绸对古罗马社会风尚与艺术的影响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案例,重点展品包括庞贝古城的著名壁画《采花少女》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素纱单衣。最后,借助地图和文献,突出了13世纪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日益明确的总体趋势。
第二单元“指南针指向东方”反映的是13至15世纪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探索。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和西方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为基础,本部分主要展现了指南针和罗盘等技术手段对西方航海实践的影响,通过穿插“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以及《曼德维尔的游记》(The Travel of Sir John Mandeville)等同期西方绘画中出现的船只形象,反映了当时东西方航海实践的基本面貌,并通过引入马可·波罗的形象将观者的视线逐步引向神秘的东方世界。
第三单元“大都的日出”分为建筑、人物、陶瓷、青铜器、丝绸和书画等方面,全面展现了蒙元帝国治下繁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该部分结合环境、人与物,借助《元代后妃太子像册》和湖南省博物馆藏青花瓷等重点展品,向观者还原了欧洲探险者眼中无可比拟的大都景观。
第四单元“马可波罗的行囊”是整个展览的重点单元,马可·波罗被视作当时往来欧亚大陆两端的欧洲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的代表。根据他带回意大利的行囊,整个部分主要以丝绸、陶瓷和蒙古人的形象为主题,展现了它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产生的影响。丝绸部分选择了莲花等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勾勒出它们从东向西流传的大致轨迹,以及它们在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中的面貌。陶瓷部分主要关注元明两朝的青花瓷对文艺复兴制瓷技术的影响。蒙古人部分则汇集了乔托、洛伦采蒂等艺术家作品中描绘的蒙古人形象,集中展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形象。
作为对第四单元的呼应,第五单元“来而不往非礼也”主要关注中、意文化交流在中国本土留下的痕迹,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整个部分主要展现的是西方的“天马”在古代书画中的身影、中国境内的景教遗存和受到“圣母子”图像影响的送子观音像,并以明清两朝的“西学东渐”作为结尾。几百年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正如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一样,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人的世界观。
图09/景教瓷墓志 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文物管理所藏
图10/利玛窦像 游文辉 1610年 意大利罗马耶稣会藏
在讲座末尾,李军教授向听众分享了策展理念的缘起:在法国研究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的西方艺术时,李军曾从西方视角出发探讨“树形图”的问题——尽管整个研究进行得非常圆满,但并不能解释这一艺术现象中潜藏的部分东方因素,因而,跨文化的综合视角就成了一种必需的研究思路。有听众提问关于展览与“中国风”(chinoiserie)之间的关系,李军认为,“中国风”是一个相对晚近的概念,是17至18世纪洛可可风格流行时期产生的,东印度公司通过海上贸易将大批中国的物质文化成果带到了西方,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文化、时尚和艺术产生了影响,形成了这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而“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展览可以被视作“中国风”的前史,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主要材料,图像的来源和演变构成了视觉文化的重要内容。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经过了独立发展和相互影响的不同阶段,古代先民历尽艰辛,使得东、西方物质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彼此。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文化交流的内容、频度和主向并不相同,相互影响的结果反映在各种不同媒介的艺术载体之中,与此同时,历史在渐行渐远,又不断形成新的叙事。千百年之后,当地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人们极目瞭望,目光跨越大洋与高峰、河流与原野,历史之维便隐现于苍茫山水之间,“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展览便是汇聚东、西方艺术菁华的尝试。
展览,是文物展示陈列的主要方式,展览的策划和组织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及教育,沟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成功的展览,首先,要建立在具备问题意识和方法导向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其次,策展思路能够充分沟通学者与公众;最后,还应当组织完成优质的讲座、会议、图录等相关学术事项,不仅能够传递作为最终成果的展览本身,也包括研究和策展的各种工作细节——充分展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终极价值,始终是遗产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与记忆”系列学术讲座的出发点。
2018年1月26日,“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览在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开幕,欢迎观展!
整理:潘桑柔,图片均由主讲人提供。
李军教授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
01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02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03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04 《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05 《“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作家出版社,1996年。
译著:
01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LaVision de Raphaël),Daniel Arass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02 《宗教艺术论》(Religionas Art:An Interpretation), T.R.Martland著,华夏出版社,1992年。
论文:
01 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寓言》与楼璹《耕织图》再研究,《饶宗颐国学院院刊》(第4期),中华书局,2017年;
02 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的视觉文化研究,《华文文学》2014年第3期;
03 “可视的艺术史”:关于18-19世纪之交卢浮宫大画廊作品陈列的理论、实践与图像表现,《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4期;
04 视觉的诗篇: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与诗画关系新议,《艺术史研究》(第1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
05 沈从文四张画的阐释问题:兼论王德威教授的“见”与“不见”,《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
06 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07 文化遗产与政治,《美术馆》2009年第1期;
08 弗莱切尔“建筑之树”图像渊源考,《艺术史研究》(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09 美术学院陈列馆与沙龙:博物馆展览制度考,《美术研究》2009年1、2期;
10 从缪司神庙到奇珍室:博物馆收藏起源考,《文艺研究》2009年第4期;
11 起源与终结:从瓦萨里到但托的现代艺术史体制研究,《艺术史研究》(第10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 佛罗伦萨“乌菲奇画廊”与美术博物馆生成考,《美术研究》2008年第2、3期;
13 地域的中心化:卢浮宫与普世性博物馆的生成,《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
14 历史与空间: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之起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空间布局,《艺术史研究》(第9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 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源,《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16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