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智商三岁读&游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2016年4月13日下午3点,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游垫村胡氏宗祠内,正在举办一场认修老屋的活动,这是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与金溪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重现生机’-数字遗产中国行-金溪站”的活动之一。不过此次认修的重点仅是抢救性质的,避免垮塌,为后续确立良好的修复利用方案争取时间。

游垫村古建筑“认修”行动倡议现场(智商三岁摄)。具体可关注公众号“金溪古村”和“清城睿现Re-relic”,还可以观看CCTV-4《国宝档案》的《梦回金溪-古邑往事》系列节目。


地处赣东中部的金溪县目前有格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40多处,古民居上万栋,砖雕木刻均极为精美,称得上是赣派民居的代表。但随着年轻人的流失,房屋日渐凋敝,相当多的已经垮塌,还有更多岌岌可危。



精美的砖雕与木雕(智商三岁摄)



留守老人与破败的房屋(智商三岁摄)

第二天,也就是4月14日,在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45号院,一群人也在忙活着。他们拆除了院内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居民安全的垂花门。这是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推动开展的抢修活动。整个拆卸过程全程录像,卸下来的每根木头都被精心编号,以备重建时使用。但形势似乎很不乐观,木头腐朽严重,古建专家鉴定后认为基本不可用,以进博物馆为宜。


史家胡同垂花门拆卸过程中(小米饭摄)

各位看到这里,一定会感叹:唉!咱的建筑大多是木头的,易腐又易烧,实难保存,比较而言,西方多是砖石的,禁跺又禁晒,难度小得多。所以前者保护真难干,后者保护很轻松。但真是这样吗?我们就来看看《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是怎么说的吧!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

——一个关于修缮的故事——

—   —

 先说说建筑历史教科书上备受推崇的雅典卫城


没错,雅典卫城是石头建造的,本应可以保存上千年的,但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卫城最终成为了一片废墟。在希腊独立后,其修复工作就开始了,但初始的方法似乎是一系列的试错

古希腊人对神庙的建设是非常精细的,连接点能做到千分之一的缝隙,并且为了从不同角度展现最美妙的姿态,对所有的构件安放都进行过精心的计算。如此一来,现代人要想精确地反映原貌,其工程量和花费是巨大的。


开始,这个遗址上散落的2000多年的建筑残片仅被当成了修补的建材,被任意地切割、打磨,然后依据尺寸装配于各处,而不是考证它们原来的位置;另外,古希腊使用外层涂铅的铁箍固定石材,而在当代的修缮则用了不带涂层的铁构件,几十年后,这些铁构件生锈了,使得石头们锈蚀破裂,而雅典的空气污染加重了伤害,危及到其它部分;再有,曾经的旅游大军是不受控制地穿行遗址各处的。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发出警告,引发国际社会与希腊政府的关注,进而成立了卫城古迹保护委员会,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如今的方法是:用计算机详细分析古石材的表面形态以辨别相互匹配的碎石块,判定其原来的位置;用不生锈的钛合金构件替换铁构件,并用一种特殊的双面接合剂固定在老石材上;对受损的大理石进行修补,并用化学密封剂,免其受到进一步的腐蚀。


但遗憾总是有的,作者认为雅典这个都市的上空笼罩着一层紫色的雾霾,酸雨在不断侵蚀着珍贵的石材(虽然我看着已经很蓝天白云了),所以一些重要的神像被移至博物馆内。

—    —

其次来看看充满浪漫色彩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在一片泻湖的淤泥中逐渐发展。最初是个渔民和制盐工人所在的场所,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部落频繁入侵,泻湖成为很好的天然防线,绵延的滩涂和沼泽以及无规则的航道既防止陆上也防止海上的攻击,其自然的潮汐与湿地的动植物环境也起到了天然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公元330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处于两者之间的威尼斯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和外交中介,其商业捕鱼、盐业等发达,港口繁忙,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城邦,且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


为了生存,威尼斯人必须很好地维护环绕城市的泻湖,至于他们怎样做的我就不想赘述了,因为那是一个巨大且精妙的,同时又要付出勇气和财力的工程


这里仅针对那些建筑来看看:在威尼斯低地岛屿上建房,需要将木桩打进下层紧密的沙和黏土层,之后于木桩上再建一层木筏板以支撑石砌的基础。威尼斯就这样漂浮在了海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各种侵害因素逐渐显现。


其一,作为桩基的木材常年浸泡在水里,逐渐被盐水矿化,受到侧面冲击力时极易断裂,譬如在泻湖里穿梭奔驰的摩托艇引发的强烈波浪就会带来危害。而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废水也进入到运河,使得水体愈加肮脏,侵蚀基础。


其二,现代制造业打井取水,人口增加也打井取水,城市因此逐渐沉陷,而为现代海运深挖的航道又抬高了海浪运动,使得建筑物的下部更经常地遭受湖水冲击。建筑外部,湿气顺着石墙上升,与附着在墙面的工业及采暖排放物形成酸性腐蚀物质,而在建筑内部,潮气又损害了壁画等珍贵艺术品。


其三,那些游人喜爱的鸽子们,也将具有腐蚀性的粪便播撒在石头建筑上


其四,游人如此之多,大量不爱挣这笔钱的威尼斯人逃离而去,留下一堆空房或将其出租,因缺乏良好的维修而日益危险


如今,为了避免其继续恶化,政府制定了规划:在源头减少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颁布法令阻止工业抽取地下水,建造管道供水;用煤气替代石油燃料取暖;扩大并修复化粪池和污水管网;限制深水船舶及将被填平的运河重新开凿以恢复自然的潮汐涨落;修整堤坝,避免海水冲入建筑首层;临时排干、疏浚运河以修复基础,包括替换桩基、石料以稳定结构,包裹硅胶以阻隔湿气等等;将可移动艺术品安置到环境可控的博物馆。

 

—    — 

最后是著名古都开罗


开罗的古建大多取材于尼罗河谷地的石灰石,纯白美丽,易于雕刻。但是,它多孔,一旦遇水就会像海绵一样吸收。


开罗的排污设施极为缺乏,很多地区人们将污水直接排向地面,而给水管道亦年久失修,每天有将近一半的自来水漏出。结果是开罗的地下水水位上升,由此,水会顺着建筑的基础进入墙体,从一块石头到另一块,逐渐向上。


但是,这上升的地下水是被污染的,盐分极高,因此水位上面的石墙待水分蒸发后,其内外都会留下厚厚的盐分。而这种浸湿、蒸发的过程一再发生后,石墙开始从内部瓦解,且石头之间的灰泥也受到伤害,减弱了石头之间的黏结。很多古建筑用手指一碰就碎屑掉落。


为此,国际社会持续做着努力。努力解决基础设施,避免污水直排入地;环绕已经修复的古迹周边挖排水沟,安上抽水泵;在濒危的建筑内插入人造聚合物止水带。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木构建筑还是砖石建筑,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所以,不必哀叹了,还是鼓足勇气面对吧!


追踪:金溪县游垫村的房屋抢修4月30日就启动了,第一栋老宅属于一对80多岁夫妇的,5月6日完工,实际花费不到4万元(看来仅是保障安全的抢修所需并不多啊!)。其余捐助金的使用正在计划中(有想捐的本人可以转达哈!)。



古民居立面修复前后对比(清城睿现 熊剑摄)


不过,虽然修房很重要,但有人住更重要啊!



留守老人(智商三岁摄)


史家胡同45号院的垂花门则由东城区名城委出资修复,并结合着进行了院落地面的平整和整体环境的提升。至于费用嘛就不说了,对比之下都是泪啊!



仍在修复中的史家胡同垂花门(Rui-free摄)

注:除照片外,本文所有图片均改编自网络。


小编:健仔

主编:袁方


作者简介:

智商三岁:你一定奇怪我为啥叫这名字吧?就是不聪明呗(瞧你笨的)!不过本人虽不机灵,特点还是有的。其一就是好奇心重,爱四处溜达,寻花问草;其二是喜欢翻看闲书,还在上面乱写乱画(大家借书时要三思!);其三是总瞎想、不爱干,睡觉晒太阳才是真爱!所以给自己定了位——这么具有娱乐精神又好吃懒做的人,就努力为吃喝玩乐供些信息,出点主意吧!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