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自古每个族群就拥有本土性的、带有深刻文化印记的休闲娱乐方式。它将人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脱离出来,使人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力量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为人建构意义的世界、守护精神的家园。在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本地休闲如何成功搭上旅游快车,二者相遇又将会演绎出怎样的新故事?我们无限期待。小编今天就带大家领略藏区昌都“洒咧”旅游化的故事。
湍急的金沙江把四川甘孜德格县和西藏昌都江达县分隔两岸,西岸是入藏第一村——江达县岗托村,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入藏的重要门户。自此,沿着国道317继续前行,翻越海拔4245米的矮拉山垭口,大约60公里后便抵达了江达县同普乡夏乌村,久闻大名的入藏第一处“洒咧”营地——桑珠林卡就在这里。
卓卓夏乌:国道317旁宁静而惬意的 藏族村落
夏乌村,位于距离江达县城约20公里路程的国道317旁。顺着一条村道蜿蜒斜上,天然的高山谷地顺着山势形成了一片平缓的缓坡,村落四周群山高耸,阶梯状的缓坡上种植着大片青稞,羊肠小道穿行在青稞田之间,典型的藏式民居建筑有机散落在坡上和田间,身着藏族服饰的居民和刚刚做完法事的喇嘛悠闲地走在村中的小道上。正值夏初的夏乌,青稞田透着诱人的嫩绿色,与村中散落的树丛和远处巍峨的青山构成色彩层次丰富的青绿世界。
雨后夏乌村
在村落的高处有一处藏式风格的观景平台,沿着木栈道走上观景台,感受这个宁静优美的村落,一幅充满藏式风格的山谷乡村田园画卷尽收眼底。夏乌村的村落格局、建筑形态和布局以及村落的整体生态景观都十分富有特色,是典型的康巴藏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极具美学、文化等多重价值。
村中观景台
“洒咧”:昌都独具特色的藏式度假休闲
何为“洒咧”?“洒咧”是康巴语,意为在美好的季节带上自己最亲的亲人,最好的朋友和最美丽的姑娘到风景最秀丽的地方,搭上漂亮的帐篷欢聚一堂,享受康巴最美味的美食和最欢乐的歌舞。因此,“洒咧”原本是康区藏族非常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多集中在5-10月,人们外出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郊游、踏青、野餐的群体活动,是藏族人民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尤其是在昌都等地,由于原始森林和草场丰富,草坝树木之中就是天然的休憩场所。人们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来到森林或草场上野营消暑,带上帐篷、食物等,唱歌、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等自娱自乐,数日而返。简单讲,“洒咧”是昌都等地自古以来就盛行于民间的消暑传统习俗,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耍坝子”或者“过林卡”。
洒咧简介
如今,“洒咧”营地已经成为昌都市自2015年开始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是极具特色的藏式农家乐和营地品牌,“洒咧一夏”更是“卓卓康巴•传奇昌都”的重要子品牌。据了解,昌都目前已经创建了13个“洒咧”旗舰点,在国道318和317沿线上的每一个“洒咧”营地经营方式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现康区独特的人文风俗。桑珠林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桑珠林卡洒咧营地
桑珠林卡坐落在夏乌村下面的平地上,占地14亩,同样位于国道317旁,是目前已建成的入藏第一处“洒咧”营地,周围景色秀丽,田园风光迷人,藏式气息浓郁。营地内安置有多顶藏式帐篷,白色基底之上色彩丰富艳丽,这是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的地方,但同时也倍受昌都本地人青睐。当地的特色藏餐宴有藏式火锅、手抓牦牛肉、煮土豆、藏式风味血肠、煮牛舌、布提、藏式肉包、人参果、元根、酥油茶、酸奶等等,菜式之丰盛令人垂涎欲滴而食指大动。坐在藏式风格的帐篷里,座椅、餐桌也都是绘有藏式图案和特色元素的风格,满桌的特色菜式丰盛无比,悉数品尝,无不美味。游客较多的时候,营地里还有当地藏族居民唱歌跳舞表演,游客参与其中,十分热闹欢乐。不过,若正值挖虫草的季节,原本在此表演的村民都忙于挖虫草则会暂时无暇表演。




特色藏餐之藏式风味血肠、人参果、青稞粥与藏式火锅
旅游富民:“政府启动+能人带动+村民合作”的洒咧营地模式
“洒咧”营地是成功入围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的露营地项目之一,它一方面是昌都市为了提升旅游平台,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旨在留住游客的重要创新性产品,将民族风俗习惯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通过“洒咧”营地的谋点布局和建设,着力塑造“卓卓康巴•传奇昌都”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洒咧”营地也是昌都市借助旅游优势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努力和尝试,通过建设“洒咧”营地来吸纳当地的更多贫困群众解决就业难问题。
目前,“洒咧”营地的发展基本上按照“政府启动+能人带动+村民合作”的模式开展。首先由政府出资建设营地,同时,昌都市旅游局还为洒咧营地统一采购帐蓬、卡垫、桌椅、餐具、地毯等设施设备,并在营地建成后,扶持社区精英运营管理,例如阿登本人就是有着多年经商经验的社区能人;与此同时,以示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并使其从中获利。而在这样的民俗活动产品化、品牌化的打造过程中,显然也离不开当地坚实的社区基础和文化支撑。尽管昌都市目前“洒咧”营地的建设和运营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但其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性的本土特色将有效推进未来昌都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发展。
桑珠林卡洒咧营地内的帐篷
结语
康区藏族的本地居民休闲娱乐活动如今被打造为旅游产品,在解决本地居民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本地人文习俗。但当旅游嵌入本地人的生计方式,对当地居民的休闲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原本属于藏族人民的休闲时间是否会被新的劳动时间替代?本地人的休闲时间、空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图文作者:王学基
编辑:庞兆玲
图文转自:昌都旅游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