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徽商故事二则其一

胡余德毁墨

       胡开文生有八子,他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安徽休宁县城的老店由次子胡余德(1762-1845)继承。据传,到了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胡余德时期,造出一种墨,在销售时,曾对外宣称此墨在水中久浸不散,一时间购墨者趋之若鹜。

    有一日,一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时购买了一袋这种墨,在过河时先生不慎落水,上岸后发现墨有的已经溶化。

    先生非常生气,他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墨业,并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余德连声道歉,并以一袋“苍瑰室”墨赔偿。不仅如此,胡余德下令下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这批不合格的墨,同时以高价买回。不合格的墨全部被倒入休宁城外的一座池塘中,这池塘也因此变成了“墨池”。

       质监不严固然有错,然徽商胡余德知错能改,诚信经营,此事不失为一段佳话。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绩溪上庄 胡开文故居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绩溪徽墨匠人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正宗徽墨

徽商故事二则其二

洪钧毁酒

       民国初,伏岭镇卓溪人洪钧在浙江兰溪开了糟坊酿制白酒与黄酒,洪钧质量把关极严,绝不以次充好。

       一日洪钧出差在外,零售商赶来槽坊急着要货,但此时距离原料发酵时间还差半小时,把作师傅见零售商着急便心想着差半小时酒味差异不大,于是提前蒸制。

       正当零售商装货离去时,洪钧回来了,他寻思着库里没存货,这必是刚蒸制的,凭借多年经验,他察觉到酒的发酵时间一定不够。他舀了一口尝了尝,摇摇头说道:“这酒淡了许多,还夹着酸味,不能卖。”零售商急着进货,说:“也差不多,一般人吃不出来。”洪钧坚决的说道:“不行,做生意讲诚信是根本,不可敷衍顾客,这样不仅不道德还会砸了我招牌,劳烦您明早再来拉货,今天的工钱我替你出了。”说罢,便将这批酒尽数销毁,不合格的酒糟也喂了猪。

       事后,酿酒师傅们涨了教训从此更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而洪钧槽坊的招牌也广受好评,深受信赖。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伏岭镇徽杭古道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伏岭镇徽杭古道·冬

这两位徽商

一个毁墨,一个毁酒

诚信经营,克己奉公

当年徽商名传天下

成功之道可见一斑

放眼今天

商贾们唯利是图

山寨假货鱼龙混杂

食品安全问题连连

真该向徽商好好学学!

猜你喜欢

绩溪那些事儿|龙川得名由来

绩溪那些事儿|瀛洲村得名典故

绩溪那些事儿|天子墓和三天子都

责编:张石惊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绩溪那些事儿|徽商故事二则

资料来源于《绩溪民间故事》

图片版权归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