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不应该作为城市的附属品而产生,本应该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建立自己独特的符合乡村自身发展需要的路径。
最近媳妇每天都在看一款小清新的综艺节目, ——《向往的生活》。
节目中,黄小厨(黄磊)和何炅,两位综艺节目的大哥级人物,带着一帮不食人间烟火的娱乐明星奋战在田间地头,DIY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先看看这个节目的收视率: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第九期收视率CSM52城1.103%,市场份额6.43%。《向往的生活》第二季截至目前,累计网络播放量已突破17.2亿次,豆瓣评分高达8.2分。
可见观众对节目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又有几个向往这种生活呢?
大家不管去城里做什么,都不愿待在农村,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崩塌:年轻力壮的人都走了,村子里只剩下老幼病残。
为了提高财政收入政府无差别招商引资,建了大量重污染工厂,每天排放着污染,河流里散发着恶臭,垃圾围村。
我们原本的乡村山清水秀 。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已是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人文情怀。“田园”作为中国人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是深烙在骨髓里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无可恋 。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远离乡间,尽管日常忙碌的工作再难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闲适,钢筋水泥的格子间里低头忙碌的人们再难看到花红柳绿的风景,曾经与中国人无比亲近的田园似乎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微弱,但那份原始悸动却从来不曾消逝。
随着城市人口的越来越多,人们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城里人迫切需要一个像《向往的生活》中的“蘑菇屋”一样的空间来放空自己,让自己能够回到这种贴近田园的生活。
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预示着乡村发展新的时代的来临,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放眼全球,其他国家是怎么应对城市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冲击呢?
先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
日本曾经是我们的追随者,但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利用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快速发展工业,进行城市化,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还是能够利用创新精神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日本的的传统乡村发展同样因为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很多和我们国家目前同样的问题。城乡差距巨大,人口大量流失,居民生存环境也非常恶劣,污染严重。
1968年,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的居民开始治理周围的污染严重的河流。
他们将3000条锦鲤直接放入河流中,锦鲤就像中国的大熊猫一样是日本的“象征”,可见当地居民对治理河流所下的决心,当地居民从自己门前开始,每天两次自发去清理河中的垃圾。
到了冬天,居民们还需要把锦鲤送到较深水塘中过冬,顺便彻底的清理河道和水塘,春天再把锦鲤放回。这件小小的事情激发了当地居民公众参与的精神。
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出几年就将当地的河流以及周围的环境改造一新,成为日本著名的魅力街道。
环境先行,文化相辅的内核是“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所以,环境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
1989年,政府再次下发补助,帮助当地兴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馆”,以保存和展示当地的木匠文化。
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工艺制成,全部使用大木作毛榫接而成,没用一根钉子。
木匠文化馆的落成不仅让当地的传统木匠技艺得到保存和传播,还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师前来取经。
同时,文化馆周边还兴建了一个村民广场,成为了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
通过这些事,居民成为了营造社区环境的主体,因此,当1992年町内出现第一栋超过3层的新建筑时,旋即引起了对小镇风貌保护的激烈讨论。
三年之后,各方达成共识,小镇颁布了《景观保护条例》来规范风貌:
原则上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三座寺庙,建筑物、招牌、街灯等都避免使用高彩度的原色、尽量节制装饰,特别是位居中央的历史性街区,到处都保留着这样优雅的氛围。重塑小镇风貌,使质朴简单却优雅的街道成为古川町的名片;
而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正是社区营造的首要目标。
再看看英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会造成同样的社会问题,英国在上世纪也发生过同样的问题。
20世纪初,英国的粮食进口率已经上升到70%,由于城乡人口流动不存在限制,20世纪中期,英国国内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人从事农业生产,英国农业严重衰退。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农业补贴政策来帮助农业发展,但是收效胜微,域内的家庭农场收到严重冲击,导致乡村衰落,青年人大量的进入城市。
2002年有报告中指出,大机械农业生产破坏了英国乡村的重要景观特征和动植物种类,集中耕种增加了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城市的负面事件激增,1952-1962年,10年时间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酸雨烟雾事件。
随着英国各阶层的不断反思,以及不断地探索创新,第二、三产业在农村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逐渐成为农民重要的增收来源。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普遍,进入乡村的城市人群也呈多样化,通勤人口,直接购买房产及乡村旅游者等等,多样化的人口构成刺激了乡村的产业构成。
中产阶级在重塑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介入当地政治,捍卫土地使用规划制度,使中产阶级在乡村独占性的权利得到巩固。
自我实现的中产阶级乡村文化赋予英国乡村一种传统与现实混合的文化话语。
大英帝国的国家文化在殖民地资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向内退守,逐步转化成能够代表“纯粹英国人”的乡村文化,即英国中心文化。乡村代表“故乡”,代表“家”。
相对于英国,中国是历史更加悠久的农业大国,直到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0.64%,到197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也只有19.9%。
自1979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化率在2017年达到了58.52%,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城市,城市的虹吸效应,夺走了农村的资源、人口以及根源文化。
现代化的大跃进让我们的乡村文化产生了严重的不自信,认为乡村就是贫穷的代名词,需要急速脱离这个躯壳,或走出去,或改变它,大多数人都走了出去,少数乡村开始模仿城市构建自己的宏伟蓝图。
城市文明侵占了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的不自信,无论怎么改造,发展乡村旅游都可能换来一场空,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内涵,乡村建设就始终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向往的乡村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还需要温度:
乡村不应该作为城市的附属品而产生,本应该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建立自己独特的符合乡村自身发展需要的路径。
新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应该以人为本,把乡村建设的主体从以往的农民,调整为为居民。
改变观念,利用完善的基础及养老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生活条件,最淳朴根源文化内涵等等将城市居民吸引回乡村。
通过利用有过优良教育的中产阶级的思想,知识等等来重塑的传统乡村,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乡村的载体继续传承下去。
真心希望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蘑菇屋”,让在纷繁嘈杂,拥挤吵闹的城里人,在这里寻找到一种宁静,寻找到“家”的归属感。
您的梦想家园又是什么样的呢?
也希望您能和我们分享。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归园田居 其一
[魏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近期文章推荐
About Us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北京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为人与空间策划沟通的桥梁
在城市、乡村、景区实践着我们的追求
北京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
电话:010-57023605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地址:乌市红光山路888号绿城广场2A栋14层
电话:0991-8885065 0991-8845621
网址:www.xtdpla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