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除了肯德基,拉萨人如何想象现代城市?

在藏传佛教中,拉萨被誉为“圣城”,拉萨是藏族精神的皈依,拉萨的现代化转型势必会对城市空间产生冲击。
KFC进驻,达赖几多泪
达赖团队到底没能挡住肯德基进驻拉萨的脚步。

“终于盼来了!”在拉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卓玛泽仁说。和卓玛泽仁一样,许多拉萨人认为,肯德基进入西藏说明拉萨真正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方向迈进。而和小孩子们一样兴奋的,还有不少外国媒体:法新社在报道中称,一位拉萨市民在社交网站上写道:“作为肯德基的粉丝,我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才在店里买到冰淇淋,吃的时候我几乎都快掉泪了。”

事实上,这并非外媒的“一厢情愿”,早在2004年,《西藏商报》就给KFC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拉萨市民翘首企盼’肯德基’”,来源: 《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在KFC、德克士等跨国企业进驻之前,各种对“现代都市”的想象早已借助拉萨的媒体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聚集与加速流动,使得城市成为空间生产的重要场所。西藏在1959年之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经过民主改革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一巨大的社会跨越在西藏首府城市拉萨体现得尤为明显。
 
空间和空间建构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现代性包含了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不断介入,其中既有物质的介入,又有符号的介入。在这个意义上,空间或空间生产才是可以通过媒介建构的。
现代性有着多种感知方式,媒介作为影响当今社会进程不可或缺的力量,早已嵌入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媒介”概念包含了与传媒技术有关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载体。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媒介与城市文化、地理空间相连建构出丰富的文化地理样貌,关于媒介与城市空间的研究受到学者关注。在不同形式的媒介中,新闻媒体是影响城市空间的重要力量。经过媒体再现的拟态环境,本质上是对现实环境的空间意义操作,即通过新闻报道的手段,把空间意义贯穿到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让受众形成空间的意识和认同。 
拉萨报业市场主要有《西藏日报》、《西藏商报》和《拉萨晚报》。《西藏日报》是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目前西藏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报纸。《西藏商报》由《西藏日报》创办,是目前西藏唯一的都市类报纸,也是西藏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期约8万份。《拉萨晚报》由中共拉萨市委主办,在报道上兼顾了党报和都市报的风格……鉴于《西藏日报》和《西藏商报》分别作为拉萨乃至西藏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党报和都市报,本文以这两家报纸为文本来源。
想象空间:“拉萨北京路堵车”

北京路是东西横穿拉萨市区的中轴干道,也是最靠近布达拉宫的道路。《西藏商报》于2013年8月15日以报道《堵 你以为是北京?其实是北京中路》关注堵车现象,报道指出:“根据拉萨市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用地布局已基本确定,现有城市道路网络特别是中心城区路网不太可能大规模地扩建。城市交通疏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8月16日发表追踪报道《两路记者一天体验告诉你:市区这几个路段最堵》。8月20日报道《亲,你当马路是你家的?》,指出了超车闯红灯、变道加塞、逆向行驶等“自私式”开车,认为“相互谦让,最起码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夕阳下的拉萨北京东路
《西藏日报》更关注交通拥堵的“软件”原因。首先关注现代人的交通文明,陆续发表《不能继续“让出租车飞”》、《“惯”出好习惯》、《当横穿马路成为习惯》、《载客三轮车勿成载客“招牌”》等评论。其次,8月14日近半个版面的通讯《“三不拉”“挑食”拒载 拉萨“的哥”已成“的爷”——拉萨出租车现状调查》认为,“拒载、强行拼客、不打表这些交通法规明文禁止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虽然两家媒体对拉萨道路空间的关注各有侧重,但影响它们的因素有着共性。在实体空间层面,拉萨老城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性建筑,保护与开发之间留给经济发展的实体空间相对有限。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和“有车一族”增多,“人车争地”现象越发突出。
现代社会扩宽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地理范围,但对像北京路这样某一特定区域的空间来说,人与外在世界的距离感变得局促。人们不得不对空间的变化做出适应,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焦虑:“从出门到单位,有时候预留半小时的车程,运气不好遇上堵车,就可能会迟到。”“这条路看着不长,但沿路有不少住宿的酒店宾馆,旅游大巴一上路拐弯,车就堵定了。”“有交警指挥的时候还好,交警不在的时候经常有车辆在这里调头,就容易造成堵车。”
媒介地理学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来促使有关部门对城市的实体空间加以改变。但拉萨媒体对实体空间的再造功能十分有限,对道路空间的报道多止于现象描述,很少深入社会管理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政府的声音几乎没有出现在报道中,如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为下一步的规划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媒体没有将市民建议进行有效整合,以民意的形式反映给有关部门,而市民与政府意见交锋更没有出现。
从已有的报道可以看出,拉萨报纸更多关注虚拟空间的引导,即通过提升道路文明的“软件”,来想象一种更为宽敞的空间。如《西藏日报》“雪域热评”《当横穿马路成为习惯》中“城市高速发展,城市路网在艰难地延伸,在渴望完备的过街设施的同时,我们要有效利用好这些街道设施,拉萨过街天桥的建成,给我们带来了福音”,就体现出对于空间建构与市民文明素质和谐共进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拉萨报纸和市民主要以内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象较好的城市为参照,寄托着对理想城市空间的想象。在布达拉宫下执勤的城北分局交警告诉笔者:“拉萨行人和汽车的违章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是宣传管理还不到位,一方面是很多人还没有形成交通规则的观念,这些都应该多向内地城市看齐。”
体验空间:“房产广告和交易会”消费

房地产广告是都市报经济创收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与否又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西藏商报》几乎每天都有整版的房地产广告,如《西藏商报》2013年7月30日刊登的“云中盛景”楼盘,广告词为“拉萨第一高楼豪宅”;8月22日“湖水景花园”楼盘,广告词为“我的湖泊我的家”。在区外购房方面,房地产商利用“2013·拉萨雪顿节”期间的消费旺季,组织了“2013成都精品房产全国巡展”、“2013四川·眉山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两场房展会。《西藏日报》对活动进行了消息报道,而《西藏商报》则策划了10余个版面的房展专刊。

在租房方面,《西藏商报》8月16日作了题为“租房之累”的策划。《拉萨房租均价全国排名37》一文指出,“拉萨2013年7月的城市房屋租金为23.24元/月/m2,环比上涨16.26%,同比上涨57.88%,环比上涨百分比和同比上涨百分比都是全国第一。”该组策划还有《拉萨房屋租金水涨船高》、《租客感叹:租房不如买房》、《房东嫌房租低回本太慢》等报道。
▲拉萨乐百隆量贩KTV
▲拉萨香格里拉大酒店
拉萨是一座宗教城市,以往区内信教群众以短期流动为主,外出务工者少;而区外援藏人员也多依托于各自单位提供的周转房,对购买商品房和租房的需求不足。随着拉萨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投资经商、引进人才、藏族人口城市化等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兴旺……而广告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拉萨的商品房广告都试图以西藏地域特色与现代都市消费相结合为卖点,在商品包装、形象展示等方面将楼盘的体验性放在第一位,实用性、质量是其次。例如“云中盛景”广告中“高尔夫奢景”、“5星级酒店套房”、“红酒吧”等词汇频现;楼盘“湖水景花园”则突出“15000平米湖泊生活”、“天然氧吧”、“电梯公寓”等特征。这些广告的卖点正是拉萨城市的“稀缺品”,经过精细包装后的住房空间对于渴望过上城市生活的藏族人口和到拉萨工作的外来人口,都极具吸引力。
▲拉萨神力时代广场
与道路空间一样,拉萨报纸在对住房空间的建构中,也有对更宽敞空间的想象成分,但这种想象要在个体“落地”,最终还是取决于体验。同样,住房空间也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但在消费主义推动下,拉萨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传统住房空间和人们念旧情感的关照。
正如学者孙勇对西藏社会“非典型二元结构”的论述,拉萨的现代化是政府外力主导下的现代化,被生产出来的道路空间、住房空间具有表现施政者“跨越式发展”的政治意图,在消费主义推动下形成一股强势话语。但站在拉萨民众立场上,接受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滞后性,其中既有对现有空间改造的忧虑,又有原本宗教信仰在理性、科学、消费主义冲击下的不断分化。
和谐城市空间的建构关系到拉萨的社会稳定和民族主义意识动向。有着社会整合功能的拉萨报纸,如何通过城市空间建构,让城市中不同信仰、利益群体在现代化中走得更加良性,成为其担负的责任……更进一步说,和谐城市空间的建构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各个社会阶层能够相对平等、公正地享有空间权利。
本文转自《国际新闻界》,原题名为《现代性与空间想象——拉萨报纸建构的城市空间研究》。作者廖云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西藏日报社记者。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