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是粤北地区岭南山水城市,以其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宜居的城市品质被称为“珠三角后花园、华南休闲之都”。历史上清远又称“凤城”,传说古代有一只凤凰,为答谢人类在洪水中救了小凤凰,而舍身帮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为纪念这只凤凰,人们称清远为“凤城”。
作为广东省“扩容提质”行动的示范城市之一,清远提出建设36平方公里的燕湖新城,主体为一条南北向,长3公里、宽300-1000米的城市中轴线,未来将成为清远新中心,承担商务金融、商业服务、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功能。现状河、塘、田、村散布,水网交错、环境良好。
突显地域特色的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具有延续性、人本性和兼容性三个特征。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可以从宏观的形态结构、中观的功能空间和微观的景观风貌三个方面展开。
思考1:形态结构——构建自然环境主体“图底”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是将所在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设计的“图底”,将轴线契入其中。可结合山体、河流、绿地、农田、水塘、古村和古建筑等要素的分布情况,以轴线串联具有重要景观和历史人文价值的要素,延续山水形态和历史文脉。
思考2:功能空间——结合场地的环境基底特征进行布局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强调结合场地基底的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空间尺度和轴线结构,以山、水、历史遗存等要素主体为核心布局开敞空间,围绕开敞空间的环境特征注入功能与活动,营造场地与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的空间环境。
思考3:景观风貌——承袭传统特色并兼容现代元素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应立足本地传统文化特色,从建筑空间组合、形态、材料、色彩,以及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体现地区的传统风貌;其次,可以融入一定的现代设计手法,体现设计的兼容性,满足功能和形象展示的需要。
实践1:地域特色提炼——“面山环水”+“岭南水乡”,体现“灵动、婉约、生态”的特色
(1)“面山环水”的自然格局
清远地处南岭山脉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基地南临大燕河,望王子山;北临北江,望松苏岭;东西有新开河和青榄海流过,形成“南北面山、四面环水”的格局。
(2)“岭南水乡”的人文特色
水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清远山水环绕、水网纵横、鱼塘遍布、风光优美,河涌水巷是生存的脉络和聚落的骨架,建筑是水乡聚落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祠堂庙宇、宅第民居、碉楼文阁和骑楼商街等,建筑要素(锅耳墙、砖木材料和建筑装饰等)和建筑的空间组合(如依河而建的线型水街和梳式布局的块型村落)是清远岭南风貌特色的核心。
实践2:框架构建——“山水传承、空间引聚、风貌营造”
从传承和突显地域特色的总体目标出发,规划以清远的自然山水和“岭南水乡”特色为核心要素,构建“山水传承、空间引聚、风貌营造”的规划理念框架,在宏观层面构筑具有山水文化特色的形态格局,在中观层面布局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空间,在微观层面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景观风貌,三个层面做到有机共存、协调发展。
实践3:山水传承——“灵、秀、婉”的形态与“城苑一体”的总体格局
(1)形态方案比选——从“高、大、上”的直轴走向“灵、秀、婉”的活轴
方案一(初始方案)展示了“凤城”凤凰尾羽的形态,形态特色鲜明,但存在以下不足:①前段和中段为直轴,未能延续山水蜿蜒的地貌形态;②广场型的空间尺度较大,与基地环境结合得不够紧密;③方案展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体量过大。
方案二(采用方案)结合清远“南北面山、四面环水”的自然格局,以“水”为元素设计了一条特色水轴,使城市中轴线从传统“高、大、上”的直轴向“灵、秀、婉”的活轴转型:①利用现状水体和农田,在北江和大燕河之间连通一条水道,使轴线“对山”(垂直于松苏岭、王子山)、“顺水”(平行于新开河、青榄海)蜿蜒而走。②利用水体的宽窄变化,打造尺度灵活多变、适宜各类活动的基底空间。③“灵、秀、婉”的活轴与清远“岭南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契合,规划将城市置于大自然之中,展现了清远“灵动、婉约、生态”的城市特质。
方案一 “高、大、上”的直轴(初始方案)
方案二 “灵、秀、婉”的活轴(采用方案)
(2)构建格局——“水中有城、城中藏苑、城苑一体”
规划在“灵、秀、婉”的形态基础上,构建以“苑”为主体的轴线格局。规划以南北向主轴为基础,通过东西向的水系连接新开河和青榄海,与主轴形成“十”字交叉,交叉处水面放大中轴线上的核心节点;适当挖掘轴线南端地势低洼和水塘密集处,引水流汇成大燕湖,形成另一个空间节点。两条水系“一实一虚”,两个节点“一合一敞”,共同构成了“一轴、一带、两心”的“城苑一体”格局,体现了“水中有城、城中藏苑”的空间意象。
实践4:空间引聚——“流觞曲水”的开敞空间与功能活动布局
(1)开敞空间——塑造流觞曲水、灵动多变的“五大空间”
在开敞空间设计中,规划运用“流觞曲水”的设计手法,着力体现“水景的灵动、绿景的诗意、城景的层次”。沿轴线设置“都市绿洲”城市景观带和四大特色水空间,从北至南依次为:①“都市绿洲”,引入山体形态,利用“微地形”,打造充满视觉和活动乐趣的空间;②“水厅堂”,即燕湖市民广场,是清远的城市客厅;③“水街巷”,即具有岭南特色的商业水街和文化水街;④“水公园”,即文艺园、童趣园和老年人公园等主题公园群;⑤“水广场”,即作为清远城市门户的会展广场和湖滨广场。
(2)轴线功能——“功能+环境+活动”,布局“五大分区”
结合五大开敞空间的环境特征引导功能布局,形成滨江生活段、时尚商旅段、文化公园段、现代商务段和生态休旅段五个功能区段。其中,以“水公园”“水街巷”为核心空间的文化公园段和现代商务段集中展示了清远地域特色:“水公园”作为城市中央公园,布局文化体验、商务休闲等功能,设置文艺园、曲艺园、翰墨园、童趣园等主题公园群和市级公共建筑,开展亲子一日游、微电影拍摄、时尚达人秀、有氧自行车等活动,营造活力、宜游的环境氛围;“水街巷”依托东西向相对狭窄的水系,打造一条宁静闲适、岭南传统特色的商业休闲街,布局现代商务功能,设置凤凰商业街、餐饮广场、风情酒吧、艺术坊和时间廊等项目,并开展岭南文化节、购物嘉年华、商务茶会等活动。
实践5:风貌营造——“彰显岭南”的建筑风貌与景观设计
(1)景观风貌分区——打造“山、水、城、苑”相互融合的“一水五区”
提取中轴线自然、人文和整体空间格局特色,总结“山、水、城、苑”四大风貌要素,以“山水相依、现代新城、岭南特色”作为中轴线的风貌定位,塑造“一水五区”的风貌结构,包括主体水系和生态宜居风貌区、时尚乐活风貌区、现代商务风貌区、岭南特色水街风貌区和岭南文化水苑风貌区五个风貌区。
(2)分区要素控制——5类16项指标塑造“岭园筑院,庭庭相印”特色风貌
将景观风貌要素细分为建筑风貌、开敞空间、街道风貌、城市夜景和城市家具五类,以岭南文化水苑风貌区为例,从5类16项指标进行风貌引导:建筑风貌上,布局了城市馆、艺术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科技馆五大公共建筑,着重体现传统岭南特色,兼容现代元素。建筑布局上,建筑以“水公园”为中心临水散布,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同时在平面上又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组合单元;设计元素上,采用门套、窗花等传统岭南建筑元素,融合落地窗、钢架等现代元素;开敞空间上,着重打造文艺园、曲艺园、翰墨园和童趣园四大岭南园,通过水域、植物配置、广场和雕塑小品四项指标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指标的引导,最大限度地传承岭南文化特色,从而打造“岭园筑院,庭庭相印”的特色风貌。
本文作者:何微丹(GZPI规划设计二所)
项目团队:赖寿华、李开猛、徐进勇、宋瑞、祝文明、冯润泉、罗艳、刘金蔓、江玉坤、周晋城、温纯、郭雨露、付迎霞、何微丹
鸣 谢:清远市城乡规划局
图文编辑:GZPI办公室
本文GZPI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