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用设计写城市的故事


作为设计师,为什么而设计?在设计里我们如何关心那个将被设计所改变的城市?


关心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从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城市社区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社区里,我常常会思考这个城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会和其他人如何相处?有着怎样的个性?每个城市里都有独特的故事,是塑造这个城市性格,最深刻而强大的力量。

 

一个城市的故事造就一座城市的性格
  • 耶路撒冷Jerusalem,宗教之城。这是一个全民信仰的城市,对宗教的信仰和坚守,不仅造就了耶路撒冷的城市文化,也造就了她的生活文化。

  • 新加坡Singapore,建国之城。从一个殖民城市到联邦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在短暂的历史与有限的国土基础里,她始终追求如何用更精明的方式治理出一个高效的国家城市。

  • 维也纳Vienna,音乐之城。伴随古典乐章与多位伟大音乐家的诞生,音乐超越听觉渗透着整个城市的生活,塑造了城市的文化与性格。

  • 北京Beijing、政治之城。北京超越个人利益的公民意识,与北京充分反映皇城文化的空间逻辑,使得她充满了政治气息与国家象征。

  • 牛津Oxford,学术之城。最古老的大学,追求卓越的中心,城市空间融合学术殿堂,城市与大学互为发展土壤,学术成为这座城市的内涵与精神。

  • 米兰Milan,时尚之城。拥有丰富的古迹和遗产,也有前瞻的创意和生活,催生了这个城市的时尚追求,形成了她的城市品牌。


  • 巴黎Paris,浪漫之城。经历过中世纪的黑暗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无数战争,这个城市依然坚持对精致与自由文化的追求,成就独特的浪漫品质。


  • 底特律Detroit、汽车之城。从福特创造第一部汽车开始,汽车对她而言已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文化影响力。即使汽车产业没落,这样的时代意义已烙印在城市性格里。

  • 柏林Berlin,宽容之城。柏林围墙的拆除考验出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与性格如何相互的融合,以空间去包容历史文化的差异是柏林生存发展的再生基因。



  • 纽约New York、抱负之城。这个城市的愿景是站位全球的中心,世界的首都,而她立足于人本,着力社区环境,并以此凝聚人的智慧去成就卓越。

  • 拉斯维加斯Las Vegas、梦想之城。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犹如硬币两面如影随形,在这里,你可以领会只有梦想里才存在的极端体验。

  • 蒙特利尔Montreal,语言之城。地处北美却处处充满法兰西情调,法语和英语同为普遍语言,150个以上的国际族群背后是多文化的撞击和融合。

  • 威尼斯Venice、水上之城。“水”出现在这个城市所有的场景,与这座城市充满生命与历史的依存,成为她无可取代的空间与文化符号。

  • 罗马Rome,史诗之城。少有一个城市保留如此丰富完整的古建筑,记录着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帝国扩张和分裂,历史依然活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中。

  • 上海Shanghai,这个属于我们的城市拥有太多的故事,她在世界城市社区中的性格,正是我们应该继续去关注,找到她最鲜明的城市特质。


 

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真实的城市场景,其实生活的真实却活在另一个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提到一个城市叫作莫丽里亚,这个城市的人喜欢所有的访者欣赏他们收集的反映城市旧貌的彩色明信片,夸奖这些画面上的城市胜过今日城市的风貌,但是又必须特别小心别让对历史的赞美否定了今日城市的辉煌。这影射了很多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发展矛盾—城市始终向更美好的未来迈进,但过去的永远比未来更值得骄傲。书中另一个城市叫菲朵拉,每个时代里的统治者都想象着如何把菲朵拉改建成理想的城市并且制作精美真实的模型,告诉市民这个城市美好的未来。因此博物馆里的展示着菲朵拉无数个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个城市所有的理想从来都是假想。


城市的魅力,往往是因为它失去了昔日的风貌,让人们在惋惜与怀念中找到了城市的美丽。城市的真实与假象很难划分,我们生活在看得见但表象的城市场景,却失去了看不见但真实的城市。


我们认同的往往是那些看得到、可以被触摸的城市。设计城市风貌,建设美丽环境,更成了城市发展中反射性的正面语言。看得见的城市主导了我们对工程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追求,却忽略了需要我们用生活去延续的城市故事,建造了一座看得见的城却失去了一座看不见的市。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城市占领的城市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城市占领的城市,一个被看得见的城市所占领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城市问题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一、开发主导成长

我们的城市被开发主导,过度依赖开发导致城市流失看不见的质量。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成熟,不在于她拥有什么物质环境,而是她用什么来回应市民生活中的问题。有城市生活就有城市故事,是市民的故事而不是开发者或决策者的故事。


二、权利支配格局

城市发展的格局经常由权力来决定,但其实更应该通过市民生活与城市文化来搭建。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城市做出选择:一种是让权利决定格局,一种是生活创造格局,让格局决定什么是权力。


三、形式驱逐场所

城市的风拂过高楼,只能辨识它们的轮廓;城市的风拂过街巷,可以呼吸它们的生活。我们过于重视城市的形态,却经常忽略了空间里蕴含怎样的生活。城市除了形态尺度之外,应该启发有意义的事件与人文交流,让形式提升为场所。


四、空间流失事件

城市的构成,除了空间的量度,还有事件的关系。事件是城市日常活动中的个性节点,是生活能量的自然激发。我们设计城市的空间的同时,应该学会尊重城市可能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关系带给城市更重要的量度,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五、交易切割土地

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于是大量的公共服务被转嫁给了开发商,城市服务被小区化、私有化。城市生活的舞台被土地交易所割裂,城市的故事只有演员与道具,缺乏情节与分享。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认同只能被压缩到私有的资产单元。城市应该建立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取代土地与房屋交易的筹码。


六、消费包装人文

人文是城市生活的自然产物,然而偏重物质建设的今天,我们流于用消费的手段与市场的操作来抬升人文质量。城市是一座没有页码、永远开放的书,我们不停地翻看,遗憾的是,我们从没有认真阅读。


七、梦想取代记忆

城市记忆不是发展的牵绊,而是驱动。城市的历史,就是城市不断创新的痕迹。城市记忆不是用来怀念的,我们努力在城市空间中寻找并留下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我们还在为故事的未来写下今天的情节。


八、国际冲刷本土

过去,我们通过无数的国际方案征集,把全球的智慧带入我们迫切需要外来养分的城市。未来,我们要思考应该引入的是外来养分,还是引导我们制造养分的方法。是如果设计是一扇门,我们要想想这扇门是为了开,还是为了关而存在。如何开好这扇门,迎来中国城市未来的自我成长。


九、现在掠夺未来

城市的发展,常不经意间掠夺未来的空间。我们向未来预支了大量资源,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为未来留白,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他们继续写下城市故事的机会与条件。不要忘记人们会为了城市现在的标签而到来,但只会为了他未来的故事而留下。


十、设计流失故事

设计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脚本,这是设计的优势与能量。我们的设计追求、设计手段、设计过程通常承担了政治任务或追求吸睛亮点,但缺乏人文关怀,没有故事性、没有对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建立感情的联结。城市从来不会隐瞒自己的身世,但我们却常常为了新意选择抹去城市的印记。

 

没有故事的设计,堆叠出一座没有故事的城市。设计师除了知识与技术能力,还应该具有关怀这座城市的情感,与继续写下城市故事的责任。

 

用设计写上海的故事

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会用什么角度与眼光看上海?上海作为一座城市,是什么展现这座城市的性格?讲述她的故事?


烟囱下的故事。1865年,外侨在南京路第一次点亮煤气灯,“地火”或“自来火”取代煤油灯开启了“夜上海”,促进了外滩金融区的形成,今日已成工业锈带的杨树浦是这个时代故事的推手:“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工业遗存的设计不仅仅是空间的再利用策略,工人、社区、上班下班人流之间留下的城市记忆,这是上海烟囱高举下的城市故事。



声光中的故事。白先勇说过,“总有一些人事物可以用来代表一个时代。要说那个年代的上海,代表物当然是百乐门”。虽然它属于少部分人的故事,但有着强烈的文化性,代表上海被钦羡与追求的繁华。代表上海风华的一个场所,引出城市故事一段声光不灭的情节。



街巷里的故事。“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被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是这座城市舞台最巨大的背景。无所不在所以壮观,生活入里所以充满故事。曾经遍布的市井在未来的城市故事里将成为闪亮但稀落的符号。



围墙后的故事。上海市区留存着2000多个洋房,大部分被不同功能占用或被政府使用及代管。这些被留存下的不只是建筑资产,更有丰富的令人向往的故事。城市应该开放的不仅仅是河岸,还有藏在机关围墙后这些讲述着城市故事的园地。陈丹燕笔下的洋房坐落“梧桐树下热闹或者背静的街区,仍是上海很贵的地段,仍旧留着孤岛时期的浮华之气。”洋房可以不再是高与贵的孤岛,有故事的设计可以让围墙后的情景融入未来的上海。



潮汐间的故事。上海的潮汐不只呈现于空间,更是移民。上海的过去充满了涌向这座城市的梦想,无数乡民进城,渴望给下一代成功的希望。今天的人口控制无法改变梦想的潮汐。如果一个城市选择只留下优质市民,追求梦想的故事会是潮涌还是汐落?失败或负担不起城市生活成本的人们,暗暗地催生另一股回乡移民反潮。这是上海时代的故事,现在依然上演着。代表希望和梦想,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比空间风貌的力量更深刻而巨大。


码头边的故事。黄浦江是上海的命脉更是源头。浦江的故事不是江水或水岸的故事,更是发生在码头边、人和水生活相依存的故事。拥有江水的城市,喜欢写水的文章,做水的景观。但唯有城市和江水有生命依存的关系,才能留下真实的故事。


2040的上海愿景,是要打造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一个人文、生态、创新的城市;城市的性质,是2040建成综合性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文化大都市。除了城市发展的指标,上海的城市故事是什么?上海的城市发展是客观的,是个看得见的城市;上海的城市故事是主观的,搭建着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但是这个看不见的上海给市民带来了的归属与梦想。 


不是只有设计师才能创造城市。芝加哥的一位律师约翰.J.康斯托尼斯 (John Costonis)提出开发权转让(TDR)制度使见证芝加哥历史的旧建筑得以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他的方法与体制影响了全美甚至国际各大城市。赫尔辛基冬日漫长,季节性忧郁症与自杀率曾居世界之冠,它所创造的灯光节,吸引了世界最鲜明的创意,点亮这个冬夜最长的城市也纾解了这个城市最深沉的痛。英国舞台剧Sleep No More风靡各大城市,浸没式的演出让观众融入实景与演员及剧情互动,观众参与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彻底消失,共同创造也分享着情节。



那么,设计除了解决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写下故事?设计是专业者的事,还是每个人已经身在其中?

 

城市的每一个决策与每一份规划设计,都深深地引导我们的城市,走向看的见城市建设,或是看不见的城市故事。城市从过去走向未来,城市从生活走出故事。然而,我们常常做的设计是控制而不引导,只提供这个城市一个剧本和台词,要求城市生活照着演照着念。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有情怀与关怀的设计,可以把一个只会念故事的城市,变成一个自己会说故事的城市—我们期待一座自己讲出动人故事的上海。


作者: 刘泓志(AECOM高级副总裁) 

素材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交流办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