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现场】“我们的城市”论坛第十四期——城市尽头:边界与再生(一)

主题 城市尽头:边界与再生

时间 2015年10月11日

地点 季风书园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这次城市论坛的题目叫做“城市尽头:边界与再生”,听起来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首先会有一位“当代艺术”家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主要表达她对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品。然后我们会有一位城市规划师来讲上海“商业街区的死与生”。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生活周边环境的悉心记录,感受和分析。第三位是剧场导演张献。他是在这个城市里一直在做实验剧场的独立艺术家,另外一位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展人王慰慰女士。后两位正在做的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的艺术活动。它们也是我们看黑水黑山的作品的一个语境。
为什么说要介绍我们的城市论坛,好像又可以不用介绍?因为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城市文化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以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各种方式。之后它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扩大。“当代艺术”、戏剧、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推广、教育活动,各类城市空间中的“独立展”,私营艺术馆、美术馆等这些活动和活动空间近年来大大增多。它们几乎要占满我们的视线,改变我们的感知结构,不论我们愿意与否。而现在用“先锋”、“独立”、“商业”、“公共”等这些词都无法概括它们。
几位开始之前,我先大概介绍一下。黑水黑山毕业于复旦大学视觉学院,后来去好莱坞学习商业电影。之后又觉得商业电影尽管技术非常好,但是把所有的武侠和爱情都做成一种模式。之后她去纽约新媒体学院学习新媒体。大家知道新媒体很热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新媒体她也没有做。今天展示的作品中有她对城市的感受,还有她对自己专业的反思。它本身是一个装置/行为作品,现在根据场地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便让大家在这个空间中稍微感受一下它。


黑水黑山:我先把作品一部分播放,回头我们再来讨论。
 

大家好我叫黑水黑山,如果在艺术场合我就叫“黑水黑山”。今天要说去路的尽头,回忆我的城。我拿了我的毕业作品一部分,这个作品是一段现场录音,几乎是没有经过任何剪辑,记录我化为一个角色从城市一路走向海边,然后发现到了海边再怎么往前走。

从作品呈现上来说,不是像现在这样有一百个人坐在这里一起听的东西,是被我放在老式电话机里面,规定每一个人进到一个封闭的,完全黑暗的仓库空间里面,进来以后会提起这个电话机,拨下任何一个键会发现有一个人给你留下的语音留言,就是你们刚才听到,这个是私人互动的过程。

你打电话给一个人,然后他给你留了这样一个语音留言,想告诉你她离开了,但是去了哪里?当时纽约展的时候非常有意思,有两批完全不同的人,两批人给我完全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说这个人最后跳到河里自杀,另一个说找到新的方式,用新的方式探索世界了。至于是什么想在之后讨论环节听听你们怎么想的,我挺在乎一个人听和很多人一起听,还有预知地听都会影响作品的解读。

我从作品开始讲。之所以会说去路的尽头,是因为作为一个上海人,从小是在这边长大,到大学毕业一直没有离开。一直到留学走了这几年,时常感觉到这座城市会某种规定,但是好像就是那么几种。即使到了纽约,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星巴克还是星巴克,那个味道还是那个味道,iPhone还是iPhone,只是在美国拿着iPhone,大概只有这点差别。过的生活也是这样,餐馆,住的地方。说去消遣就是看电影,再往下说就是购物,就是不断的在重复着。

我小时候,包括到现在还是能够听到一句话,“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你不需要再往别的地方去了”。它是一个文明的代表,大家都向往这个城市,就像以前我向往着纽约是一样。好像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终点。我到了,却发现怎么都是一样的。原来这个世界中心是世界的尽头,是一个文明的尽头,世界文明进展为什么这么无聊?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表情、一样的人,他们脑袋里想的事情、他们焦虑的表情、他们渴望事业的成功、他们的焦虑、焦急全部都是一样的。

我在想,我要远离这个中心,远离这个贸易中心、文化中心、艺术中心。我当时还没有想着去边境,当时只是觉得我要先离开。根据我之前的旅游经验其实离开也是不太容易的,哪怕你去一个不知名,或者有一些名字的小城市,它还是有一些纽约的缩影,或者有一些城市的东西,他们想靠近纽约。所以我打开世界地图我就随便点一个地方,点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地方,我对于这种未知充满着向往。

我看到有一个地方是在挪威,在北极圈里面的一个地方,是一座城市Tromsø,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念。查了一下机票,确认那里有机场就走了,从纽约直接走了。至少我是去了一个跟城市完全无关的地方,我非常确信这一点。到了那里就发现了一些蛮有趣的事情,大概介绍一下。

这座城市在北极圈的里面,到了之后我就想再往北走,因为在挪威地图上这个算是北面。后来又有人说可以去更北面的地方,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位置,只是说那边使你可以看到很多野生的动物,可以看到完全自然的风光,这是一个你可以尝试一下的地方。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对未知的一种向往,我已经厌倦了电视、杂志、电影,因为我以前学习电影,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以后有希望的。类似于这种已知我已经很厌倦,对于这样的未知北方目的地想也没有想就去了。

在那里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有所感悟,第一件事情是一到达就急忙找GPS。当地人告诉我说这边不需要,我们就僵持了一会儿。他说你往山下看就可以看到那个地方是市中心,你不会迷路。我说怎么可能不会,这里路牌写的不是英语,我会各种焦虑。就这样我们就不了了之。后来我真的也去了山脚下,整个人的水平面是往下降,一直到海边就看到所有购物的地方,真的是很简单。

我去的那个小岛是地球上最北面的小岛,去到那边以后,房东问我说从哪里来,想干什么.我说从纽约来,想看极光,没有什么问题。他问我为什么看极光,现在是八月份是极昼。我想了这么周全我要去到一个不是城市的地方,我到了,我要去极圈之内看到极光,我也到了。觉得我很聪明去了一个地方,我一直在用城市的思维,就是我想要去这个地方,要看极光,所以我规划了,我也非常实际的规划了路线,非常实际的看了看有没有机场。到那里发现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其实我对大自然真的不了解,作为一个上海人怎么不了解这个东西呢?

上海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什么都知道,我有我的世界观、国际观,这是给我的一个打击。另外一个特别好笑的事情是,当时因为作品里面有海这个元素,也是和这个城市有些关系。因为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其实我没有看到过海,一直到那天录音的时候我才看到了海。我发现跟之前了解到的海—比如非常浪漫看日落–这些完全不一样。它给我一个没有参考坐标的“东西”,我暂且称为“东西”。当时就觉得,原来我其实并没有看到过海,但是我认为对海很了解。我怎么能够对一个我没有看到过的事情特别确信说我非常了解,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自信。

在北方的海边自然是风景宜人,各种感慨。原来在上海看不到这些东西,在纽约也看不到这些东西,到底是谁没有让我看到这些东西。我指的“谁”,是指哪些因素没有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我在那里想了一个多小时,欣赏风景、各种自拍、各种素描,就想记录下这些美好的一切。

就在这个时候就来了一群十五六岁的男生,他们到了湖边直接跳了下去,然后再上来,又跳了下去,我就傻了。我想我原来这么做作,我对大自然的喜欢其实还是停留在很二维的世界里面,我也不敢跳下去,只是看他们跳下去,我也很想可是还是不敢。其实对大自然这种敬畏是很荒谬的,这两件事情对我的印象特别的深。

我说我要逃离城市,我说我不想做一个城市人,其实我还是一个城市人。下面快速介绍一下那个岛上让我觉得新鲜的东西:这个岛上没有红绿灯,只有一条主干道,从头到尾走一走二十分钟就走完了。没有超过两层的建筑,没有比天空更大的视觉占地,没有比山更大的实体参照,市中心在山脚下。这是一个对比,我在城市里觉得内心很大,被各种楼包围,也看不到日出日落,还要抽一个时间花了所有旅费去看那么一次日出,看那么一次日落,看那么一次星空。第一,原来上海是没有这些,真的是找不到这些。第二我要特地去看,我奇怪城市建设为什么让人看不到这些。

挪威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很特别,一个是它在世界最北边,一个是因为它的开端就是一个机场。我离开挪威大陆了以后它就到了海,应该是挪威海。飞过挪威海再次看到大陆的时候你就到了,就是机场,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的清晰。

它的特点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在那里做六年的市民,你在那里工作六年你必须要离开一到两年再回来,包括警察都是这样,每一个人都遵守这些规定。对大自然、气候和生物绝对的服从。大自然很大,人很小,这种小并不觉得很不安全,而是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时科考队会选择一个基地,那个时候世界还没有发现北极在哪里,也是从那个地方开始的,有很多科考队从那个地方开始去向海出发,然后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终点在哪里。

我所有罗列这些是岛上有的东西,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单个呈现,有一个超市,一个学校、三个美术馆、一个警察局,警察局同时承担着市政府、办签证,这些都是在那个小建筑里面。有教堂、医院,非常多的旅馆,有几家餐厅再就是机场。

快速给大家看一些照片。这是后来在阿拉斯加拍到的北极光,真的极光是没有这么绿,是几乎于一种白色,很淡的绿。这是我在极光里面,后面有星星,是满天的星空。
这些旅程给我带来的世界观的刷新。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以影像、行为为主,之前做的作品比较像是我在城市里,我跑不出去对于那种窒息感的表达和反省。对于时间的感觉,好像时间都被一些节日所分割开来了,好像没有节日,我们已经不能生活了。但是旅行之后,我在创作上面有了一个新的扭转,我从城市里出来了,我毕业了以后过了一个月,收拾了一下就离开了纽约。我的计划就是沿着这个边境去看一看。我在对抗这种信息量,对抗这种告诉我什么是美,什么是值得去看的,我不需要知道,我只想去最边边看一下,到底那边有些什么。还带着非常大的目的,我要在边境周围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可以穿过边境,也不去加拿大,我就是在那里掉个头来表示那次旅行给我整个世界观的感受。
我发现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当你一天只有白天,或一天只有黑夜,你怎么能说日落日意味着什么。时间是不存在的,跨了北极圈的时间就发现根本没有那一条线,北极圈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在城市,城市告诉你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可以不存在。到了尽头的体会就是其实城市也是可以不用存在。

接下来很快给大家看一下我到边境那里的照片,尝试了三次,当然过程就不多说,这个是边境检查。过了这一条所谓的线就只有法语,就离开了美国。我如愿以偿拿到了一张书面文件告诉我,我曾经到过加拿大,我又回来。还有我的GPS告诉我,我确实跨过这条线然后我又回来了。这是我在加拿大可以看到的风景,把这条路看完就得掉头回来了。这是那一条线长什么样子,就是长这个样子,有无数摄象头对着你的车,对着你的人,看到的符号都是不可以,你是被管理着的。这一路上最大的感受,我确实得到了我要的不是旅游景点的风景。路上还经过了明尼苏达州Minnesota,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
这个作品是我回到了城市,回到城市以后就带着我的游泳衣,当时不会游泳,作为角色来说我是无所不能的城市人,纽约非常鼓励你,你要做什么都可以,因为这是纽约。我的体会是一个城市人根本不了解自然,根本不尊重大自然,一直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发生一些荒谬的事情,让自己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所以我带着游泳衣到了芝加哥,正值春节飘大雪,非常幸运找到了雪地里游泳池,做一个奥林匹克的手势,我准备好了,我要跳了。
我的创作元素都是从记忆出发的,我记得什么就是这个城市给我的。这个城市告诉我运动是什么?运动就是奥林匹克,我就以城市的方式跟它打一个招呼,其实冷死了。
很快到了最后,很多人会问我北极圈驻地计划是一个什么? 刚才提过无意当中到过那个世界上最北的小岛,他们在那边有一个驻地。我几个作品其就是来讨论这个城市的问题,我也写了城市都是由数字串联起来的,特别是地铁都是一个个站串联的,一直是往前赶时间。如果我可以以这种方式,你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在城市的这种方式,我可以非常荒谬的放在北极这些冰上面,我也可以标数字,特别是我回来没有几个月,特别感受消费天堂购物中心是越来越多了。
北极圈驻地这是驶往北极二十天,时间是每天递减一个小时日照的20天。我最后一张图片,世界地图。只想说,以前看到这个世界是由国家组成的,包括这张世界地图上面也显示行政世界地图。当我出了这座城市以后,我能看到的世界就是海,就是水,所有的这些国家、土地都是飘浮着的。
End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