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我的家乡故事# 富平的柿子

【编者按:乡愁与乡情,蕴藏着每个人心底最深的记忆,这些记忆有的苦涩,有的甜美,有的有趣,有的温馨,但都是那么亲切、淳朴、真实,让人回味无穷。“乡村文化人”公众号从即日起,将启动#我的家乡故事#征文活动,欢迎各位热爱家乡的朋友向我们投稿,讲述你心中最难忘记的#家乡故事#。投稿邮箱:xiangcun360@163.com】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本文作者泓闻,供职于故宫博物院。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立冬了,越来越冷了。看到窗台上的柿子,心里却时时感到温暖。柿子是哥哥从陕西富平老家千里迢迢寄过来的。这种柿子,老家称为“珠柿”,也许意味着似珍珠一般精巧别致吧,秋天带枝摘下后,挂到屋里或者屋檐下,一直挂到春节,直待它慢慢发红变软,方拿下给小孩子,是过年才能享用的“好吃的”。那种冰甜爽囗、细腻醇厚的感觉,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不仅征服了舌尖,也一度驻扎在心间。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关于柿子的最早记忆形成于儿时每年大年初一去外婆家拜年的时候。记得外婆家有两棵柿子树,一棵生在门内的院子里,一棵长在门外的猪圈旁。那时候,柿子是稀罕物,不是想吃就能吃的,也不是谁家都能有柿子树。所以,一进外婆家的大门,善解“娃”意的外公外婆必定招呼娃们吃柿子。一个个玲珑剔透、又红又软的柿子,转眼间就被众多孙子孙女消灭得一干二净。然而,那凉凉的、甜甜的、滑滑的、稠稠的关于柿子的记忆,却和慈眉善目的外公外婆的形象一起,穿越岁月的风烟,永远珍藏在心底。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盼呀盼……有一年秋天,不知道妈妈从哪儿搞到了一些柿子,把它们一个个平摊在屋里的麦囤上,上面覆盖了一层棉絮。麦囤大约两米高吧,形状就像莫奈的《干草垛》的样子,只不过顶上稍微平缓一些,四周用席子围合,里面存放全家人一年吃的粮食。自从柿子进了麦囤,每天放学我都自觉给自己增加一项作业,那就是“麦囤巡逻”。不管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多少,进家门后我必定先围着麦囤转几圈,因为麦囤太高,看不见柿子,就只能想像着柿子熟了的样子和味道,然后才恋恋不舍地去写作业。天天催问大人柿子熟了没,就这样盼呀盼,一直盼到过大年。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谁?

有一天,妈妈终于发令,说柿子应该可以吃了。我赶紧跟在妈妈身后,看妈妈小心翼翼地踩上小凳子,掀起棉絮,伸手进去,摸出一个柿子,“啊”一声,对着窗户的方向在空中翻来覆去地看看,放回去,又拿起一个,再翻来覆去看,再放回去……所有的柿子,它们的蒂与柿果已然分开,柿子空了,里面的果肉果汁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被老鼠吃了么?但柿皮却非常完整,而且柿子从外观上看非常饱满,应该是有人吸吮完柿汁后又吹了口儿气,然后原样恢复。谁?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谜底最终揭开,是哥哥!妈妈欣喜又欣慰地反复自问:“这娃咋镇灵地?”(灵,陕西方言,意为聪明。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哥哥的智慧,我自小领教,从来都不怀疑,只是不知道他怎么能躲过家里大大小小好几双眼睛,尤其是每天巡逻的我?而且柿子也不会在同一个时间软熟,这得多少天多少次地惦记着、试探着才能最终一扫光啊!对哥哥的钦佩,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听哥哥说,这些年富平的柿子声名远播,尤其是富平柿饼现已远销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越南、加拿大等国家,为家乡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真真切切的荣耀!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小时候日思夜想盼着柿子早点变熟的人,如今,却愿这柿子一点儿也不要改变,红红火火挂在枝上,插入瓶中,摆到窗台,看在眼里,喜上眉头,暖在心间,时时处处,岁岁年年



文 : 泓闻(供职于故宫博物院)

图 :部分从网络节选,仅供公益传播,版权事宜请及时联系

编  辑  :  周 利 红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

陕西富平位于陕西省中部渭南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墨玉之乡”“柿子之乡”“石刻之乡”“奶山羊之乡”等美名,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欢迎来自陕西省富平县的朋友在此文后跟帖交流,共话家乡之情,最佳留言者将得到由中国手艺网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入标题   

往 | 期 | 回 | 顾

1、【讲座】贾珺:半亩山池半壁天——北京半亩园传奇||“匠意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系列讲座第一期

2、【专访】贾珺:我是如何走上研究与保护古建筑的道路的(文尾有福利!)

3、贾珺:半亩山池半壁天——北京半亩园传奇(上)

4、贾珺:半亩山池半壁天——北京半亩园传奇(下)【视频】

5、【讲座】方拥:建筑文化中的三角形||“匠意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系列讲座第二期

6、专访|北大教授告诉你风水竟不是迷信?

7、方拥:建筑文化中的三角形(上)

8、方拥:建筑文化中的三角形(下)

9、【讲座】丁垚:中华文明的印迹——蔚县的村堡、庙宇和民居

10、丁垚:中华文明的印迹——蔚县的村堡、庙宇和民居(视频)

11、【讲座】晋宏逵:辉煌的紫禁城

12、“紫禁城”的传说

13、【讲座】陈捷:圣王与圣徒——乾隆时期的密教建筑营建

14、【讲座】梁鉴:发现佛光寺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贡献简述

15、梁鉴:发现佛光寺,与中国建筑的“文法”

16陈捷 | 圣王与圣徒:乾隆时期的密教建筑营建

17、黄土高原上的“土木之功”

18、【讲座】穆钧:营建传统的更新与传承——以生土建筑为例

19、【讲座】杨昌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古城泉州

20、杨昌鸣 | 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古城泉州

21、【讲座】马炳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非物质文化内容

22、【讲座】李永革:官式古建筑木作技艺介绍

23、马炳坚 |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4、【讲座】王鲁民、方拥、陈捷:东汉以前华夏聚落中心元素的变迁

25、王鲁民 | 东汉以前华夏聚落中心元素的变迁(上)

26、王鲁民 | 东汉以前华夏聚落中心元素的变迁(下)

27、【讲座】范霄鹏:藏区乡土建造的逻辑

28、范霄鹏讲藏区乡土建造 | 乡土建造层次与地区营造共识

29、范霄鹏讲藏区乡土建造 | 藏区民居建筑实例

30、范霄鹏讲藏区乡土建造 | 乡土聚落建造实例

#我的家乡故事#一颗柿子,带我从故宫到富平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