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在北京幽静深邃的胡同中穿行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往往是胡同两侧或高敞明亮、或小巧精致的一座座门楼;当您偶然间步入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北京四合院时,最引人注目的经常是院落正中那华美异常的垂花门。
2017年5月至7月初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为期2个月的“ 回家·串门儿”主题活动展览。
本次展览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的“回家”系列展览之一,由市规划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熊猫慢递联合策划。展览试图从触觉、视觉体验入手,以“串门儿”为主题,为您呈现不同人眼中的胡同生活意向。
门,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建筑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它一方面作为历史的载体,铭刻下过去的时代等级、财富、习俗以及文化碰撞的印记,它另一方面又是鲜活的标识,揭示出胡同历史街区恒久的文化价值
尽管有种种之分,四合院中门的位置、形态、样式不是随意而定的。古时宅门(大门)的选址、朝向要依据所谓“风水”,这实际上是在人工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基于当地宏观气候条件营造宜居建筑微气候的需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而宅门从建筑形态上可分两种:由房屋构成的屋宇式门,以及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前者等级明显高于后者。屋宇式门又可分为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等诸多类别。另外,还有受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影响而产生的西式门。各类宅门的杂交、简化、变形又导致了一些“非典型”的宅门形式。
除宅门外,四合院中还有着其他种类的门。垂花门就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种,它实际上是多进四合院中区分内、外宅的“二门”,因富于装饰性而得名。此外,四合院中还有各类大小不同、功能重于装饰作用的屏门,用以区分、连通院落空间。
《回家串门儿之认门儿》展以上述内容为线索,通过四合院门中最精彩部分——宅门和垂花门——的基础知识介绍,结合我们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与实践,也为大家初步了解胡同四合院建筑文化来推开一扇“门”。
策展团队:北京工业大学
分展区设计负责:惠晓曦、马夕雯
广亮门
Guangliang Gate
广亮门(又称广亮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属于屋宇式门。其建筑在进深和高度两个方向通常明显大于相邻的倒座房,开间也略大于倒座房的一个开间,因此在胡同沿街房屋中往往格外突兀、显赫。
广亮门最主要的特点是门扉设在门庑的中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的1/2处),由抱框、门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或门枕石)、板门等构件组成。
门扉居中,就在门外侧形成较大空间,使大门显得宽敞明亮,这大概就是广亮门名称的由来。同时,由于广亮门多是官宦人家的宅门,大门的色彩、装饰反而会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般不施华丽的彩画,而是通过外檐檐枋下的雀替、门庑山墙上端的砖檐(称作“盘头”)、抱鼓石、门簪等细节加以装饰。
广亮门的门扉设在门庑的中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的1/2处),大门宽敞明亮,并据传因此得名。
广亮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金柱门
Jinzhu Gate
金柱门在形制上略低于广亮门,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一类屋宇式宅门形式。
金柱门与广亮门的主要区别在于,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由外及内约1/4处),而不是中柱之间,并由此而得名。
由于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约1.2米—1.3米),因此门外侧空间不似广亮门般宽绰。与广亮门类似,金柱门一般亦不施华丽彩绘,而是以外檐雀替、盘头、抱鼓石、门簪等细节略加装饰。
金柱门的门扉设在前檐金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由外及内约1/4处),并因此得名。
金柱门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形制略低于广亮门。
蛮子门
Manzi Gate
蛮子门是将槛框、余塞、门扉安装在门庑前檐檐柱间的屋宇式宅门。
相较金柱门,其门扉又向外推出一步架而与外檐基本平齐,门扉外侧无容身的空间。它的形制低于广亮门和金柱门,从外观看亦不如二者深邃气派,是商人富户常用的一类宅门形式。
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许多南方来北京经商的富有商人不便于炫富(旧时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子”),采用这种形式的宅门以示与官宦人家的区别,故称蛮子门。
蛮子门的槛框、余塞、门扉安装在门庑前檐檐柱间。
蛮子门是商人富户常用的宅门形式,一说因此类商人多来自南方而得名。
如意门
Ruyi Gate
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一类屋宇式宅门形式,多为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百姓人家所采用。
其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间砌墙,墙上居中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这也是如意门区别于其他宅门的地方,其中门洞两侧的墙体又称“鱼鳃墙”),门洞内安装门框、门槛、门扇及抱鼓石等构件。
门洞的左右上角有两组挑出的砖制构件,砍磨雕凿成如意形状(一称“象鼻枭”),门上的两只门簪迎面也多刻“如意”二字,这约略就是如意门一名的由来。
如意门的形制虽然不高,但因不受等级制度限制,反而可以随主人的兴趣或财力着意装饰。装饰讲究的如意门,在门楣上会做大面积的精美砖雕。若偏好素雅或财力不够,则可做素活或只加少许雕饰。更简朴者,还可用瓦片摆出各种图案。总之,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如意门在前檐柱间砌墙,墙上居中留门洞,内设门扉,门上常见如意形状象鼻枭及刻“如意”二字门簪,并据传因此得名。
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宅门形式,多为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百姓人家所采用。
窄大门
Narrow Gate
窄大门(亦可称为小开间门)是一类传统上未被明确归类的屋宇式宅门,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仍有一定比例。
它的门扉一般仍在前檐柱间,但开间较小,门框直接安装在檐柱上,两侧既无蛮子门的抱框和余塞,又无如意门的鱼鳃墙,因此外观颇为窄长。
窄大门正立面及倒座房背立面
窄大门正立面及倒座房背立面
有些窄大门与倒座房同高,另有些甚至是倒座房中改建出的。它应属用地局促或预算有限情况下的妥协选择。
窄大门的门扉一般仍在前檐柱间,但开间较小,门框直接安装在檐柱上。
窄大门是用地局促或预算有限情况下的妥协选择。
墙垣门
Wall Gate
墙垣门(又被称为随墙门或小门楼),顾名思义是指宅门随墙而开。但它不是仅在墙上简单开洞,而是或多或少模仿屋宇式门的形式。
墙垣门通常用于一些平民居住的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纯砖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等级远较屋宇式门为低。它的装饰一般较为简单,但也存在不少砖雕华丽的“豪华”墙垣门。
墙垣门是指宅门随墙而开,并设小门楼。
墙垣门常用于平民居住的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
西式门
Western-Style Gate
西式门(也称西洋门)实际上是指带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宅门。
自清中期以后,西方建筑样式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影响,西式门就是二者互参的产物,并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北京四合院新建或改建中采用较为普遍。
这类宅门即可能是屋宇式门,也可能是墙垣式门,其在四合院中所处位置与其他宅门无异,只是借鉴了西洋古典式建筑的形态。西式门的门框、门扉等构造做法与其他宅门相同,依旧采用中国传统式样。而它的一些其他构件或细部装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西式门是指带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宅门,借鉴了西洋古典式建筑的形态。
西式门即可能是屋宇式门,也可能是墙垣式门。
垂花门
Festoon Gate
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住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因其门上檐柱不落地,且倒悬的柱头上雕有花瓣莲叶等装饰(即所谓“垂莲柱”)而得名。
它一般坐落于四合院的南北中轴线上,其两侧与抄手游廊或院墙相连,是二进以上四合院中的“二门”,也是外宅与内宅之间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该门以内是内宅,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甚至包括家中的男仆);以外算作外宅,可以接待外来客人,但限制家中女眷前出(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儿)。
垂花门通常前、后檐柱间各安装一樘门扉,前檐柱间的门扉可开关,后檐柱间则是四扇所谓“屏门”,为了保证私密性而不常开。垂花门是单开间悬山建筑,体量不大但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雕刻构件,油饰彩绘也最为华丽讲究。
就建筑形态而言,垂花门有两种常见形式:一殿一卷式(即屋顶由一个带正脊的悬山和一个卷棚悬山组合成勾连搭形式)和单卷棚式(即屋顶仅一个卷棚悬山)。
更多关于门的小知识和故事,快来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探究竟吧~!
回家·串门儿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果佳琳、姜玮玮
主办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策展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熊猫慢递
支持单位
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二十七院)
史家胡同文创社
史家社区、内务社区、演乐社区
礼士社区、朝西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