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寨老的来源
在没有村支两委的封建社会里,国家(或集市)与乡村、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还处于分割和独立的对立面个体,国家权力还没有集中下放到较为偏远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治理和规范约束多数来自于村民的自发行为,也就是各具形式的民间自治。三龙侗寨作为侗族的传统村寨,有着一套具有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
解放前,为了更好地维护侗族内部的社会秩序,防御土匪和军官的侵扰,保障地方安全,贵州黔东南三龙侗寨地区由若干村寨组成一个组织,称为“洞”或“款”。款的议事地点称为款坪,款的领导成为款首,款首由各寨的房族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言行有影响力的长者来组成,这便是各寨的寨老;款有款词,即处理内部事务的理辞。各房族寨老组成了寨老协会,寨老们以及村民会在鼓楼里集聚,讨论推选出一位最高管理者,即寨老协会会长。寨老依据侗款和自身的威严约束村民成为了三龙侗寨的传统村落治理模式。

寨老们议事所在的鼓楼
2
寨老的传统责则
封建时期,寨老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同时也有着管理村寨方方面面的职责,肩负着保护村寨、保护财产、维护民族风俗习惯、处理地方纠纷、祖公迁徙和组织公益事业等职责:
①按“十洞十三寨”地区共同制定的侗款条约来处理寨中的纠纷。在解放前,侗款这种不具法律效力的民间约束在村寨的影响范围十分广,从偷盗、打架、偷伐山林、红白喜事、拐婚等民事纠纷,到放火、强奸、杀人等刑事事件,侗款都具有程度不一的处罚规定。若寨老处理调解后,侵害者不服判,村寨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侵害者将难以在寨中立足,以后他家遇有红白喜事就无人帮忙。
②组织群众搞地方建设,包括架桥、修路、修萨坛、修井、修鼓楼等。当寨老发现村内的公共建筑或财物有损坏时,会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捐工,将本寨的传统建筑修复一新,并把捐献名单镌刻于石碑上。
③选定寨中部分传统节日的日期,组织节庆活动。三龙侗寨有3个传统节日的日期是由寨老每年选定的,它们是粽粑节、吃新节、甲戌节。由于寨老是村民选出的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长者,他们对农耕节气、天干地支和风水八卦等有较深的理解,会根据每年不同的时节情况选定黄道吉日。每逢要选定日期之际,各寨的寨老会在鼓楼相聚,商讨出三龙地区共同庆贺的日期。另外,寨老会群议后还有组织节日活动的权力。

由寨老组织修建的功德碑
④管理节庆活动秩序。每逢粽粑节、吃新节、甲戌节,三龙侗寨就变得格外热闹,因为远近村、镇的商人都拉着各种货物来摆摊,方圆20-30里内的人们都携妻带儿来赶集、观斗牛赛大歌。为保证节日安全有序,通常由寨老来管理。以往节前,寨老们将准备好一个个小摊位摆放于街道两旁,届时以每个摊位6元的价格租给商贩,所得经费用于寨老会活动开支。
⑤警示、广告、劝诫、教育寨民。确定过节之日后,寨老会便张榜公告于寨中村民聚集活动的地方,通常是鼓楼柱子上,来告知民众具体日期,以便村民们提前备办节日酒菜。每当稻秧入田或丰收在望之际,寨老会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诫村民不要让自家的牲畜、家禽、小孩入田糟蹋庄稼,否则按侗款处理。
⑥协调与周边村寨的关系,联合其他村寨寨老会维护地区秩序。若个人或寨子与周边村寨发生矛盾,或欲与周边村寨共同完成某件事,由寨老出面协商,直到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双方都认可并觉得合情合理。
⑦重大传统活动必不可缺的成员。寨老原本就是家族推选的本房族有威信、有能力的老人,因此寨老们德高望重的形象是神留在寨民心中的。因此,村中一切活动寨老自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甚至是某些节日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如春节间举行的祭萨、游行活动,都是由寨老来主持领导的。

悬挂于鼓楼上的侗寨公约
3
寨老权威的变迁
国家政权下放,寨老权力收缩:在1983年——1994年的十年间,三龙侗寨的寨老会被取缔,当时国家认为寨老是非法组织;并且同时期撤乡设行政村后,村寨有了专门负责本村治安和民事调解的村主任,寨老也失去了其实际的作用。直到村委会发现治安和调解忙不过来,才最终于1995年决定恢复以往的寨老制度。但与1949年前相比,现在寨老会的职能已被大大削减,某种程度上只是村委会的附属组织。

“十洞”地区现推行的社会公约
现在寨老的主要职责在于协助村委会维护地方秩序和主持传统的节日仪式。在具体执行村规民约方面,寨老与村民委员分工互补。
如偷盗问题,寨老负责处理偷鸡、偷鸭、偷菜、偷柴火等小偷小摸的案件。而偷牛盗马、翻仓入室等大的偷盗行为则由村委会来处理,或报乡镇派出所办理。关于婚姻方面的调解,以前从青年男女的行歌坐夜,到订婚、结婚、离婚都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定,所有纠纷由寨老处理。现在国家颁布的婚姻法已深入人心,青年人结婚都要依国家法律办事。因此现在的婚姻事件寨老基本不管。关于邻里不和、打架斗殴这些小矛盾依旧是寨老来调解,而动刀杀人、出血致伤致残等刑事案件则由村委或乡派出所按照国家法律执行。关于村民建房占地的纠纷,如果村民建房占了村寨的水塘、公共倒道路或公共场所,则由寨老按习惯法来处理;若建房占集体耕地,则由村委会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条例来执行。此外,现在过节的祭萨、游行等环节依旧是由寨老领导完成。

寨老在主持唱款仪式
旅游市场进入,寨老关注度提高:2014年以来:该地区大力推进“百里侗寨”旅游线路。政府开始注重侗寨传统文化景观的建设以及文化习俗的复兴。修复和保护历史古建筑,新建“大鼓楼”、“大花桥”、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复兴“关秧门节”等。在这些传统文化的领域上,寨老又开始频频出现在公共视野。

寨老在指导“文化长廊”的修建

寨老在地方“旅游节”上组织传统仪式
编者语:侗寨寨老兴衰背后体现了国家—市场—社会三重力量的影响。也体现出了现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外生秩序和内生秩序的变化现象: 一方面是内生秩序的弱化,现代化导致乡村内部需求的转移与道德约束力的削弱;另一方面是外生秩序的强化,国家权力的介入对乡村形成新的整合与构建。值得关注的是,旅游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德寨老的权威发生了改变,这种变迁又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复苏以及乡村内生秩序的重建会有怎样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文:周宗俊、黄凯洁、罗凯
编辑:黄凯洁
图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关注我们
xnssmzct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