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四时录: 归思起,万物正清明



四时录是九樟学社介绍四季风华,民间物候的栏目,意在唤起人们对传统民俗和文化的重视。



・・・・・・・・・・・・・・・・・・


❖  





祖母是否曾经告诉过你,你那故去的老祖宗或着亲人会变成一座山一棵树,变成神明保佑着你幸福平安。老中国人相信灵魂不死,精神不老,他们会幻化成现世的守护,物化的寄托,伴随你左右,于是乎,不论多么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才有了向前行进的勇气。

因此,我们终归会回到那神明庇佑的土地上去,向他们祈求又一年的安康,追寻心灵的皈依。

 惊蛰春分,几场夜雨过后,风乍暖,雷电闪,清明已至。“物至此时,皆以清齐而清明也”。一面感叹万物始发的张力,一面不觉立春以来的倦意忽然消散,雨落了土地也洗礼了心境吧。古人对于清明的理解,或许早已带有哲学的含义,生发的季节里,思悼死亡和终结,甘露润泽百花也使人断魂。生命之始与终的轮回在此刻联结,生与死都变成了美丽的事。“春天到了——”请这样面对拂面而来的暖风,满面扑来的花香,翠色如玉的山野呼喊吧,请让故人也在风里看到你的笑容。


这一篇小文将分为“食 · 祭 · 歌”三个部分记录这一年的清明时节,不论归与否,希望文前的你能体会——生生不息,万物正清明。



・・・・・・・・・・・・・・・・・・


❖  



节日必有美食,少了家乡特别的手作食物,如何称得上过节。而今天,因为春的过于美好,清明已经被人们过成了一个春的庆典。野草的歌声早已踏遍江南川北,小时候跟着奶奶下地,三月初的田埂,欣欣的绿色,奶奶说:若你有心,便能辨别纷繁的野菜,荠菜,苋菜,蕨菜,艾草,鱼腥草,鼠曲草……这些记忆随着年岁的增长并没有消失,到今天笔者竟也见到了家乡之外异常丰富的清明糕点做法,这是何等欣喜。于千村千户,千里千城,见千百种生活。



在此,收集了一些各地清明时分特有的小吃,愿有一种能让你想起熟悉的味道。


青团

团团圆圆黏黏,甜蜜蜜的馅儿,各种各样的口味。



艾饺

形状如饺子,馅儿常常分为甜的和咸的,甜的是豆沙芝麻,咸的是春笋雪菜肉丝。







祭祖的贡品里,总是少不了一盘手作的艾饺,孩儿们年少不懂得大人们的思念,最愉快的便是等待蜡烛灭去,便能捧着黏黏的艾饺大口的吃。


清明粿

形状是可爱的三角,和义乌盛产红糖有关,义乌的清明粿馅儿是红糖芝麻馅儿的。




北方的撒子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南方的糕点

爱吃小食的南方人,在清明时分,也总忘不了那些滋味。





田野里如梦中乍醒般疯长的马兰头是春天里最好的野菜。






・・・・・・・・・・・・・・・・・・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到了春秋晚期,人们才开始有了墓葬祭祀的习惯。斗转星移,在清明时节祭祀祖先已成为了传统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而宋代时的寒食更是将这一时节赋予了清洁身心,善待生活的意义。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便是清明汴京的景象。



逝者往矣,生与死,本是一个无尽的轮回,以前的人们把逝者托付给山林,风水决定了一个人死后的归所,这归处也保佑着一个家族兴旺昌盛。春日里万物欣欣向荣,仿佛所爱之人化为山川林木的一部分,得到了重生。在此时拥抱自然,也是拥抱所爱之人吧。“死生亦大矣!”生与死,是最重要的事啊。而如今,他们只剩下一排排整齐规划的墓碑,一平方不到的小水泥地,当笔者去祭扫外公的墓地,甚至无法一下辨别出哪一块墓碑,岂不悲哀。而现在还有一些佛塔,佛塔内程设了无数拥挤的小盒,如同抽屉一般却以天价出售,更有网络祭祀,代替了传统的焚香供物之习俗,岂不荒谬。

祭祀,礼仪不可灭。

纵使翻山越岭,砍掉经济荒草,寻墓碑祖先踪迹,礼仪不可灭。

除草,清扫,描字,上贡品,拜蜡烛,烧银锭,焚纸钱,按辈分叩首。向祖宗汇报一年的情况,请求祖宗庇护下一年的安康,正因为有了繁琐的礼节,下一代的孩儿们才会知道生死之重,才会重视血脉之亲。

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是祈祷和愿景大抵是一样的罢。


 ❖  山野祭拜 









 ❖  公墓祭拜 






 ❖  宅内祈福 




 ❖  寺庙上香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虽是早春,天气已渐温热。清明节气,正好和农历三月三相合,三月初三,天朗气清,自古文人便喜欢在这个日子结社雅集,歌咏赋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序》) 。清明总是带来太多悲情色彩,而乐观的人们总是愿意去享受眼前的一切。我们既不是文人儒士,也不会附庸风雅,不过有感生活,乐于记录。即便是乡间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场景,也是一首值得吟唱的歌吧!






诗经歌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三,女子与少年,戏水于溱,赠之芍药,互生爱慕。或许这才是清明赋予我们最美好的念想。风华正茂,生生不息,时间洪流中,土地之神和祖先告诉我们韶光易逝,请珍重一切。


 最后,送你一首诗歌


《西涧渡 · 清明以后》 

作者:秦望月

 

怀念结束了。雨水升上了天空

云的名字以飘渺的方式记住

 

月亮走了

连同白天也一片黑白


湿漉漉的青石板,总要走过去

前面有戏台

 

曲终。人散了没散呢?

有一个故事,你始终没讲出来


积云成雨。雨就淡淡地下了

小沙河流进了大沙河有点浑浊

 

两岸的春天

这已经是窗外的事

 

路过。千秋,不是一千个秋

端起酒杯慢慢地想想。还真是

 

西涧风口。想写一首温暖的诗

想为南方挡一波寒流

 


・・・・・・・・・・・・・・・・・・


END



(感谢 popo君,LUO,舒米,狐狸  对这篇小文提供照片资料帮助)


作者介绍:

・・・・


由作者|啦啦啦|图文供稿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后台。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