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11):与天地共呼吸
传统中国文化对天、地、人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索,认为天地阴阳交泰方能风调雨顺;天人合一方能和谐安康。
这样的想法对传统村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或直接或曲折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村落从宏观的山水环境,到中观的布局房屋,到微观的家什农具……无处不蕴含着这种观念。
简而言之,就是追求天、地、人同呼吸、共命运。
传统村落和新村同框,很清晰地表现出古人和今人对待天地的态度差异
比如村落中道路、空场、庭院、天井……的地面处理的方式,也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对天地交泰、天人合一的呵护。
硬化道路,是为了行走方便。古人做到了最低限度的硬化,而且石板间一定会留出缝隙
如果为了生产生活方便,非要给地面铺石板、铺砖,也会在石板与石板、砖块与砖块之间留出缝隙,让天上的雨水能够渗入大地,让大地中的水气能够蒸发到空中,让泥土中的种子能够伸出见天……是为天地的呼吸。
卵石间的勃勃生机
住宅内院或天井,是阴阳交泰天人合一的气眼,绝不会堵死
然而今天,也许是过怕了面朝黄土的日子,也许是为了让汽车能够方便到达各个角落,也许是为了锃亮的皮鞋不再沾上泥点……我们努力地硬化着大地,而且是死死的硬化、不留一丝生机的硬化。
强悍绝伦的水泥,无处不在,不可战胜(左:“改善”前。右:“改善”后)
感谢技术的进步,我们发明了水泥。城市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人进城,过上了幸福生活。
然而,不幸的是,在乡村里,我们有了远超需要的钱来买水泥。更不幸的是,我们热衷于把脚走得到的地方,都抹上水泥……
就算为了什么“传统风貌”,用石板、卵石铺地,最后也一定要水泥勾缝,竭尽全力掐死天地间的最后一丝呼吸。
当人离去,芳草又重新萋萋,大地再现勃勃生机,这是可持续之道,也是人类应秉持的态度
随着城市、乡村、工业区、高速道路……水泥死死地硬化了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天地间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气候变异、暴雨成灾、干旱连日、气温反常……天人不再合一,而成了对立面。
今天的人,用科学知识武装到了牙齿的人,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这不,我们发明了“海绵城市”……
好神奇。
【相关链接】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