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宝宝请放心
这里没有任何惊悚的图片
今天恩网君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
土家传奇碑屋
▼
在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寨坝村,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碑屋,碑屋里面葬有死者。然而令人奇怪的是,80多年来,罗氏六代人却在碑屋里不肯搬走,演绎出“人鬼同屋”的传说。
就是这里了
↓ ↓ ↓
这家人为什么要住在这里?他们平日里是怎么生活的?孩子们在这里会害怕吗?今天恩网君就带大家走进这碑屋,将这些疑问一一揭秘。
两块墓碑竖立堂屋
罗氏碑屋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寨坝村10组(又名茶园),这里群山环抱四周悬崖绝壁,村民走的路大多是在悬崖上开出的悬梯,人走在上面都是胆战心惊的,山谷中山清水秀,跟世外桃源一般。
罗氏碑屋的主人罗贤才介绍,木屋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右间和堂屋还保存着古老的木质结构模样,只是右间被改建成了石块屋。堂屋两旁晾着干玉米,放着风车、背篓等农具,一看就是典型的农家堂屋。堂屋后壁的正中,赫然立着一块高大的石质墓碑,给堂屋增加了几分阴森。
坟墓里埋的是罗贤才的祖先——
罗运章
墓碑高约4米、宽约1.5米,加上墓碑两侧分别立着的长约1.5米,高约0.5米的碑序石刻,整个墓碑就组成了堂屋的后壁。墓碑是当地的绿砂石制成,墓碑上没有镌刻墓的主人名字,而是镂空的金钱图案和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墓碑的楹联是——
死者可作言坊行表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横批:遗爱堂
奇特的是
这块墓碑后面还有一块墓碑
▼
墓碑后的墓碑要透过第一块墓碑镂空的金钱图案空才能看到。两块墓碑一样大小。第二块墓碑上阴刻着“罗公运章、罗母杜君寿藏”,以及“民国十八年吉日”的字样。
第二块墓碑后是坟墓。坟墓则要到堂屋后面才能看到。墓地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用绿砂石砌的围墙围着,墓上长满野草野藤,显得荒凉、阴森。罗贤才说,墓地原来是一间四面不通风的木屋,跟古代的陵寝一样,后来,罗氏后人觉得坟墓在盖着瓦的木屋里得不到湿(雨水),后人也就得不到湿(殷实),兴旺不起来,就将盖住坟墓的木屋拆除了。
▲碑屋是罗家人的生活场所
五代人与坟墓同居80年
“这碑屋中葬的是罗运章,他是我们罗家的祖先。”今年45岁的罗贤才说,“按辈份排列,运字辈下面依次是享、时、来、贤、嗣,算来这碑屋里已繁衍了五代人。现在在当地有罗氏人家30多户,100多人。”
现在碑屋所在的院子里有6户人家,30多人,全是罗运章的后人。算起来,五代人与坟墓已经同居了80年……
与坟墓同居
他们到底害不害怕?
罗贤才的妻子杨胜慧说——
“
我嫁到罗家开始的那几年,白天一个人不敢到堂屋里去做家务,每天晚上经过堂屋,看到阴森森的墓碑,就感到十分害怕,甚至有时还做恶梦。我一个人在家时,天一黑就把门关了,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后来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就觉得那墓碑就像放在家里的一件家具一样。
罗贤才说——
“
我从小在碑屋里长大,从来没有觉得害怕过,只是院子里的小孩晚上不敢走近堂屋。
▲孩子们白天在碑屋玩耍,到了晚上便不敢靠近。
为何罗氏后人要与坟墓同居
而不搬迁他处?他们说——
“
在这里居住没有什么异样,而且住习惯了,也住得很舒服,有了一种舍不得的情愫。
▲罗家人在祭拜祖先
死者是清朝秀才
据碑序石刻《罗氏运章墓志铭》记载,罗运章“聪明好学,甫半年,文思大进。
罗氏家族中年龄最大,今年81岁的罗时俊老人介绍,罗运章生前爱好读书,30多岁时仍半耕半读,并写得一手好字,考取了晚清秀才,国民党时期任地方团首。
罗时俊老人说,罗运章66岁时就考虑起自己的葬身之地来,1923年,69岁的罗运章请来当地最有名的石匠吴宗清修造坟墓,历时一年才完工,碑文是罗运章的亲戚、重庆万州凤仪乡的文化名人方国颂题写的。墓修好5年后,也就是公元1929年,75岁的罗运章因病去世,被埋葬于该墓中。
《罗氏家谱》谱书载:“罗运章,字采臣,生于同治六年、乙丑正月三十日卯时,死于民国十八年、辛巳正月十六日未时,葬于茶园中堂。”
罗时俊老人告诉我们,罗运章的妻子杜君去世后,其子女将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当地称为合坟,随后在坟上盖了房子,在堂屋中立下了墓碑。后来,罗氏民居就被人们称为了碑屋。
罗运章为何要把自己葬在屋内呢?从碑序石刻《罗氏运章墓志铭》中找到的这段文字或许能找到答案——
家园周围,松苍柏翠,有茶树数十株,香清可人……地亦幽静,公(罗运章)好之,常歌曰乐哉……则我欲葬焉。
土家族民俗专家
湖北省文博副研究馆员谭宗派说——
“
这种墓葬和房屋的结合体的碑屋不是罗运章的奇思妙想,而是土家族的一部分地区的一种奇特的墓葬文化,现已消失,甚至连很多土家族人自己都不知道。
↓ ↓ ↓
奇特的土家族葬俗
谭宗派曾多次到过罗氏碑屋,对其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他认为,堂屋中巨大的墓碑居于神龛的位置,实际上是代替了家神。“罗氏碑屋距今约80年,是先有墓,后有房屋,即房屋是根据墓葬的位置而建的。”谭宗派说,“有的碑屋是先建房屋后建坟墓,还有的是屋和坟墓同时修建。”
“我们曾在渝鄂交界处的鱼木寨发现过清代早期的碑屋,十分精美,可惜后来被拆除了。”谭宗派很惋惜地说。谭宗派认为土家碑屋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墓庐。“唐宋时期的墓庐是‘为守父母、师长之丧,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明刘基《陈司户墓志铭》)’。而土家碑屋是将坟墓埋于住宅之中。土家人认为,生屋死墓,虽阴阳有别而同为居所。”
“土家族人还有崖墓、悬棺等奇异的葬俗。”谭宗派说,“不同的民族对于生老病死有着不同的看法,土家族人认为,死亡只是由生命存在转换为另一种生命的存在,这是一种大解脱,大轻松,是人生的一大快乐。”谭宗派认为,土家族人对死亡并不忌讳,还把死亡当作一件喜事,因而,土家族有“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的风俗。“加上土家族人有对祖先非常崇敬的信仰,土家族人就不害怕和死去的先人‘住’在一起,并将此作为对死者的一种孝敬,同时还能得到死者对生者的‘保佑’。”
全!国!可!能!仅!存!这!一!处!
这种墓葬形式
在全国其它地方未曾发现过
谭宗派说——
“
很多“土家碑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加上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习俗的失落,使很多碑屋未能保存下来。可能在全国就只仅存这一处了。
罗氏碑屋地处偏僻,交通十分闭塞,加上屋里居住的后人看护,才得以幸存下来。
来源:恩施新闻网
没有关注的,用你手指姆黑其按下面这个图片,然后识别关注就的行了。
你说:你各关注了的啊??那蛮(方言)分享到朋友圈哈,要的不??
[ 来源: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编微信1026602000]
想吃家乡土特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