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学术文摘丨《南宋院画录》的内容与版本考述


《美术研究》2017第3期

《南宋院画录》的内容与版本考述

 

李方红

 

内容提要:《南宋院画录》具有重要的画史意义,是研究南宋绘画的重要资料。本文从《南宋院画录》的具体内容和版本出发,考察其版本系统及其优劣,并指出内容中的若干讹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厉鹗 南宋院画录 版本 讹误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中,绘画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中国绘画的政治功用,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01 宫廷绘画作为一种教化的手段,历来被统治阶级所重视。

 

“画院”一词,始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法明”条云:“法明尤工写貌,图成进之,上称善,藏其本于画院。” 02 五代时期宫廷绘画开始兴盛,及至北宋徽宗时期,画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制度,大大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徽宗朝的宣和画院是古代宫廷画院的顶峰,为后世的画院开创了典范。此后,高宗偏安江南,重建画院。宋德佑二年(1276),恭帝献城投元,南宋灭亡,南宋画院也灰飞烟灭。此后,南宋画院好似被人遗忘,只是偶尔零星地出现在明人的文集里。直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钱塘厉鹗辑录前人文献,整理而成《南宋院画录》,南宋画院方被重新认识。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世称樊榭先生,浙江钱塘人。因晚年移居城南,又号南湖花隐。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享年六十一岁,其传入《清史稿》,有文集《樊榭山房集》传世。

 


1. 《南宋院画录》的内容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遵从画史著作的写作模式,对南宋时期画院制度、画家及作品进行系统整理的成果。本书卷首有厉鹗在康熙六十年(1721)所作的自序,对于编撰本书的目的有一个清晰的交代:“宋中兴时,思陵几务之闲,癖耽艺学,命毕良史开榷场,收北来散佚书画,而院人粉绘,往往亲洒宸翰,以宠异之。故百余年间,待诏、祗候,能手辈出,亦宣、政遗风也。顾李唐以下,如晋文公复国图、观潮图之类,托意规讽,不一而足,庶几合于古画史之遗,不得与一切应奉玩好等。” 03 从中可以看出厉鹗所作《南宋院画录》一是宣扬南宋中兴后,画院重建,一时“能手辈出,亦宣、政遗风”;二是宣扬院画“托意规讽”的教化作用,并认为这是“庶几合于古画史之遗,不得与一切应奉玩好等”。关于所引用的资料,厉鹗自序中所举有《梦梁录》《武林旧事》《图绘宝鉴》《画史会要》等书,加之“遍搜明贤吟咏、题跋,与夫收藏鉴赏语”, 04 数量是十分可观的。黄宾虹所编“美术丛书”本附录有《南宋院画录》所引用书目,共计九十一种。今检索知不足斋抄本,《南宋院画录》所引用书目有两百一十四种。

 

《南宋院画录》全书共八卷,卷首有厉鹗自序、院画家年表,现存自序,年表缺。卷一为总述,叙述南宋院画历史、画院地址、升迁制度、考试题目、画家职称、著名院画家、绘画种类、院画家笔墨特色、绘画技法、所用纸绢等三十二条。第二卷至第八卷皆为院画家小传,依据时间顺序,按照画家小传、传世画目、画迹描述、后人题咏的模式详细著录,每条皆有明确出处。每位画家所引用的条目,数量从一至近百条不等。每卷所著录画家姓名如下:卷二有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李公茂、苏汉臣、苏晋卿、朱锐、朱森、李瑞、张浃、顾亮、李从训、李章、阎仲、阎次安、周仪、焦锡、胡舜臣、张着等共二十一人;卷三有马和之、贾师古、马兴祖、李瑛、马公显、马世荣、陆青、韩佑、刘思义、朱光普、尹大夫、林俊民、萧照、陈善等共十四人;卷四有阎次平、阎次于、苏焯、毛益、毛松、何世昌、林椿、刘松年等共八人;卷五有吴炳、张茂、李嵩、苏坚、梁楷、陈居中、高嗣昌、苏显祖共八人;卷六有夏珪、夏森、马逵等三人;卷七有马远一人;卷八有马麟、白良玉、孙觉、戚仲、鲁宗贵、陈宗训、俞珙、胡彦龙、史显祖、吴俊臣、李德茂、孙必达、顾兴裔、张仲、崔友谅、马永忠、陈清波、范安仁、陈可久、陈珏、陈琳、朱玉、白用、宋汝志、毛允升、侯守中、曹正国、王华、方椿年、丰兴祖、钱光甫、徐道广、谢升、顾师颜、朱怀瑾、王辉、王用之、楼观、李永年、李权、梁松、朱绍宗、李永等四十三人,全书共计九十八人。此外,“竹书堂”本有章彦廷、吴炳所作的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亦有四库馆臣的提要。

 


2. 《南宋院画录》的版本


 

《南宋院画录》的版本状况相对清晰,现存版本有:1、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二十八年(1763)鲍廷博知不足斋抄本;2、四库全书本;3、浙江图书馆藏武林掌故丛编本;4、上海博物馆藏清抄本;5、中央美术学院藏清刊本;6、中央民族大学藏清抄本;7、光绪十年(1884)钱塘丁氏竹书堂刊本;8、黄宾虹美术丛书本;9、于安澜画史丛书本;10、上海书店四库艺术丛书本;11、世界书局艺术丛编本;12、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文丛刊本。

 

《南宋院画录》的版本大概分为五大独立的系统:1、鲍廷博知不足斋抄本,此抄本后有“乾隆癸未(1763)秋从樊榭山房稿本清出”的注语,且全本有鲍廷博的校勘批注;2、钱塘丁氏竹书堂刊本。通过比较可知这一版本与知不足斋本正文内容相同,但是鲍廷博的校勘批注内容却没有采纳,因此,可以把竹书堂版本看成是一个新系统。在这一系统下,产生了浙江图书馆藏武林掌故丛编本、中央美术学院藏清刊本和于安澜画史丛书本;3、四库全书本。四库馆臣在提要中并没有提及版本问题,考察其内容,当为一新版本。在这一版本系统下,产生了上海书店四库艺术丛书本;4、百尺楼抄本。此抄本现存上海博物馆与中央民族大学;5、汉南叶氏写本。黄宾虹美术丛书本与世界书局艺术丛编本采用此版本。

 

考察《南宋院画录》的五大版本信息,可知鲍廷博的知不足斋抄本为目前最佳,原因为:1、此本为现存最早的抄本;2、此本是鲍廷博“乾隆癸未(1763)秋从樊榭山房稿本清出”, 05 又经过鲍廷博详细的校勘;3、知不足斋的善本藏书与鲍廷博的专业精神。《南宋院画录》成书于清康熙末年,距四库全书成书年代不远,虽不知四库馆臣所精选底本,但从其撰写的提要中可以判断其考证精当,似有准确根据。钱塘丁氏家多藏善本书,又热衷刻书。丁氏精于版本鉴别与考证,其选择善本的标准十分严厉,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前人旧抄本”,《南宋院画录》所选的即是“鲍廷博知不足斋抄本”。武林掌故丛编是丁氏精选家藏本所刊刻,其竹书堂本《南宋院画录》即是丛编本的单行本。至于汉南叶氏写本,指湖北叶志诜、叶名琛、叶名沣父子基于自家藏书所抄写的本子。汉南叶氏家族的财力、文化名望、藏书数量与知不足斋相差甚远,亦逊色于钱塘丁氏,其所出多普通本子。考察《南宋院画录》汉南叶氏写本,其内容错讹颇多,版本来源亦不明确,故其价值一般。百尺楼抄本与汉南叶氏写本有相似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 《南宋院画录》的讹误


 

通过考察《南宋院画录》的五个版本系统,我们可知鲍廷博知不足斋本为目前能够看到的最佳版本。尽管经过了鲍廷博校勘,我们在翻检《南宋院画录》知不足斋本时,仍然发现不少讹误。这些讹误普遍存在于《南宋院画录》的五个版本系统中,这说明了厉鹗原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讹误,而不仅是抄录时的笔误问题。厘清这些讹误对于画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以鲍廷博为代表的抄录者所作的校勘中并未发现。综观这些讹误,大概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方面,以下进行具体的说明:

 

1、著录原文有误。《南宋院画录》汇集了前人论述南宋画院的文献,厉鹗在引用时都一一注明了文献出处。这些文献出处中有个别错误,如卷一“宋画绢光细如纸”条,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都作《博物要览》。考察《南宋院画录》原文内容“宋画绢光细如纸,揩磨若玉,更有阔五六尺者,名曰独梭绢纸,用鹄白澄心堂居多”, 06 可知厉鹗抄自高濂《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高濂原文为:“宋绢则光细若纸,揩摩如玉,夹则如常;更有阔五六尺者,名曰独梭纸,用鹄白、澄心堂居多。” 07 再如卷七“马远《夜山图》”条,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都作《珊瑚网》,实则出自《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三《名画大观》第二册第十九幅。 08 此外,还有实出自《西湖游览志》,《南宋院画录》误写为《方洲集》等讹误。

 

2、避讳现象。古人著书立说,注重避讳,《南宋院画录》也有此情况。如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书中所引用詹景凤《东图玄览》都写成《东图元览》。又如卷四“刘松年《中兴四将图》”条,其中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金虏未灭,何以家为”一句,四库全书本作“中原未复,何以家为”。我们知道“金虏未灭,何以家为”最早出现在《宋史》中,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别集》卷八中写道:“金人未灭,臣何以家为”,明人杨循吉《金小史》卷五延续了朱熹“金虏未灭,臣何以家为”这一说法,汪砢玉在《珊瑚网》中出现此说亦属自然。从《南宋院画录》“金虏未灭,何以家为”一说可知,一方面四库馆臣站在清朝立国的历史上,在誊写《南宋院画录》时为统治者讳采取了一种变通笔法;另一方面厉鹗基于对文献源流的掌握,采取了一种客观的历史精神。这一现象在《南宋院画录》中还有几例,如卷三“萧照《中兴瑞应图》”条中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夷夏”,四库全书本作“中外”;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夷虏”,四库全书本作“四裔”。这些都可勉强归于避讳现象。

 

3、缺字状况。《南宋院画录》各个版本中都存在一些缺字的情况。一种情况为有些版本缺字,有些版本不缺,可以根据各版本互校补全,如卷三“萧照《中兴瑞应图》”条中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一夕梦神人□”,四库全书本作“一夕梦神人告”,可知此处“□”为“告”字;一种情况是各个版本全部缺字,如卷五“李嵩《四迷图》”条缺“萧萧暮雨鸣疏桐。君不见周家帝业八百载,太任遗泽何庞洪。又不见孟光齐眉躬井臼,钗荆裙布归梁鸿。呜呼圣贤不复作,幸有遗迹传无穷。要知稼穑慎厥本”,根据《南宋院画》显示,此条出自袁华《耕学斋诗集》,查找《耕学斋诗集》原文可以补入。

 

4、文字讹误。《南宋院画录》各个版本中亦存在文字讹误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引用书目进行原文核对。这里的原文核对可以是核对文献,也可以核对传世绘画原作。如卷五“凌云翰陈居中《进马图》诗”条中,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四库全书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金丸声动拂郎国”,而《柘轩集》原文是“金风声动拂郎国”。又如卷六“陈川题夏珪《溪山清远图》诗”条,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四库全书本、百尺楼本、美术丛书本作“曲折云林护危杪”“晴窗见画自摩挲”,核对现存夏珪《溪山清远图》原作陈川墨迹本题跋为“曲折云林护危抄”、“晴窗见画三摩挲”。

 

5、笔误现象。书籍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笔误状况,这种状况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缩小,但是不可避免。尽管经过校勘,《南宋院画录》中各个版本中仍存在一些笔误的情况,如卷四“顾恺之论画”条,知不足斋本、竹书堂本、四库全书本作“张舜宾”,考察原文内容引自董逌《广川画跋》,董逌在文中明确指出所引用的是张彦远的文字,况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记载了此句。此外,我们知道张彦远,字爱宾。综合考察,这里的“张舜宾”明显是“张爱宾”的笔误。

 

6、内容错误。《南宋院画录》中出现了一些内容上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厉鹗本人所造成的,鲍廷博等人在传抄校勘时亦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一直留存在《南宋院画录》现存的各个版本中,如卷二“李唐《三生后生图》”条,《南宋院画录》原文为:“李唐《三生后生图》,元虞伯生等跋。” 09 《南阳名画表》原文:“赵伯驹《三生图》,元赵松雪等跋尾;《三生后身图》, 元虞伯生等跋。” 10 据此可知,《南宋院画录》有两个错误:一是《三生后身图》的作者为赵伯驹,而不是厉鹗认为的李唐;二是厉鹗把《三生后身图》抄成了《三生后生图》。除《南宋院画录》外,李唐名下并无《三生后身图》或《三生后生图》见于著录。因此,此条应该是“赵伯驹《三生后身图》,元虞伯生等跋”。


 

总之,南宋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宋院画录》对于研究南宋绘画的传承脉络和审美风尚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我们从厉鹗辑录的原始文献中可以看到,南宋院画既有承接北宋遗规的一面,也有自开新风的一面。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南宋院画录”条下明确道出了南宋院画的艺术价值:“说者或谓其工巧太过,视北宋门径有殊,然其初尚多宣和旧人,流派相传,各臻极妙,专门名家之艺,实非后来所能及。故虽残缣断素,收藏者无不深宝重之。” 11 《南宋院画录》为我们了解南宋画院提供了基础性、系统性的数据,弥补了南宋画史重建中的史料空白。这亦是《南宋院画录》的艺术史价值。



注释:

 

01 张彦远:《叙画之源流》,《历代名画记》卷一,津逮秘书本。

02 张彦远:《唐朝上》,《历代名画记》卷九,津逮秘书本。

03 厉鹗:《南宋院画录·自序》,知不足斋本。

04 厉鹗:《南宋院画录·自序》,知不足斋本。

05 鲍廷博:《南宋院画录》卷八,知不足斋本。

06 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一,知不足斋本。

07 高濂:《画家鉴赏真伪杂说》,《遵生八笺》卷十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495页。

08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378页。

09 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二,知不足斋本。

10 张丑:《南阳名画表》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四库馆臣:《南宋院画录·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方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链接:

 

宗教传播中的图像误读:以《程氏墨苑》的圣像画为例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