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发

中国的明清时代,正值西方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同时,被今天的学者们统称为世界史的“早期现代”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艺术的创造力异彩纷呈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和艺术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段,许多重要的艺术与文化现象都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中央美术学院曾于1994年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佛大学举行过“明清绘画透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以多元化的视角观察和理解明清的绘画艺术。

秉承以全球视野研究跨文化、跨地域的美术史材料的传统,2019年11月2日至3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明清中国与世界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包华石(Martin Powers)、巫鸿(Wu Hung)、板仓圣哲、余辉、赖毓芝等数十位海内外学术专家分别就明清时代中国与域外的绘画、陶瓷、家具、装饰、地图以及政治体制、艺术表现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以及发展、变化的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持了11月3日下午的圆桌讨论,在总结会议内容的同时特设新书发布环节,向与会学者和现场观众介绍新书《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曹飞先生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作为世界上首部以“跨文化美术史”为题的论著,会以每年一部、主题不同的辑刊形式持续出版,将在新兴的跨文化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学术影响。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由李军教授主编,分为“方法论视野”、“装饰、器物与物质文化”、“大书小书”、“旧典新文”、“现场”五个部分,收入了国内外14位学者的18篇研究论文、书评、翻译和访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跨文化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全书既讲述了第一个故事——“走出编译时代”,体现了中国美术史学者从“原文”、“原作”和“原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努力改变传统研究面貌的尝试;也循着东西方世界交融共存的思路,讲述第二个以跨文化美术史研究为主旨的故事,关注从13至14世纪蒙古跨欧亚大帝国的建立直到明清时代东西方跨地域、跨文化的物质、技术和艺术交流的现象,将东方和西方、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提供了一条展开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新思路。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Annals of Transcultural History of Art Volume Ⅰ : A Story Told in Two Ways
李军 主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9.10 ISBN 9787533075859 128元
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汇集了国内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更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图文:中央美术学院 山东美术出版社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