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传统村落一大特点是选址和水口文化。风水学说据说起源于江西,然而古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理学文化带动村落营建兴盛。徽州地区尤其以水口文化更加突出,比如富有水口园林典范的唐模村。
村落的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在徽州地区以商发家者不计其数,水为财富的象征,在水出村的位置必然要重点设计一些设施用以锁住财富。水进村的位置称为上水口,为天门,出村为下水口,是为地门。
水口的位置及其重要,首先要有自然界中的山等形成所谓“砂”,水口无砂则财源外泄了。这也就是判断村落水口的重要依据之一。西递村所在南北山岭环抱相拥,形成一片略宽阔的山坳,在西递村西1.5公里处,山坳的西端溪水流出的位置,南北两峰在此犬牙交错,形成砂,是一处绝佳的水口。但是因为水口处于西递村景区外,反而很少有游客来此。
西递村自然格局及水口
西递村水口
单纯的山还不够,水口还要有水口林、水口祠等一系列自然和人工建设的设施。西递村族谱中有一幅水口插图,对水口的形态可见到一角。
清代西递村族谱中的水口插图
插图中可以看出,西递村水口中心有两组建筑,靠近外侧是凝瑞庵,靠近内则左上角应该是关圣殿,再远处还有一座五层塔。清《黟县志》记载修建于清顺治六年,由僧人瑞生募捐。凝瑞庵于1826年毁于火灾,1840年恢复,《黟县三志》记录:“凝瑞庵在西川水口。道光丙戌六月,僧不戒于火,仅存关圣前殿未毁。…….嘉庆庚辰创造水口魁星楼、凤山台,环抱桥,聘怀园、荷花池亭诸胜景,……..重造凝瑞庵,……始复旧现”。
在这段描述中西递村水口设施有怀园、荷花池亭、魁星楼、凤台山、环抱桥、凝瑞庵、关圣殿等诸多景物。此外还记载在明代时期此地有华真人(华佗)庙、土地庙等,土地庙中还有社庙,塑社公、社母像。对面为梅峰,由此考证水口北山峰为梅峰。建国后水口位置曾作为西递中学校址,原水口建筑多在六十年代拆毁。
实际调研中,我们对照记录描述西递村水口进行勘察。
环抱桥及桥上进村古道,后为村口祠
村口祠,是为后复建的一座山门
凝瑞庵,前为池,大致为古荷花池
凝瑞庵再向内,古杉树后即关圣殿遗址。
水口古树三角枫
查看现场后,西递村水口尚有复建后的凝瑞庵、水口祠,原始的环抱桥、莲花池,水口林,以及关圣殿遗址。
此处只介绍了西递村水口一部分文化资料与各位分享。
本文作者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规划师,各位朋友如有兴趣可联系作者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