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周末丨展览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山水园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少出门不出门成为抗疫共识
在这共克时艰的日子里
小印陆续推出了多篇“云游“攻略
不知道热爱生活的你是否意犹未尽呢?
这个周末,继续和小印一起云游吧~

《天衢丹阙》
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曾经观摩过《清明上河图》的你们是否被其惊艳到,仿佛真正地立足于北宋的街头,如果画上的人物会动,车马会行走,是不是会更有代入感?
清明上河图不会动,但北京规划展览馆却有一幅会动 “清明上河图”,它就是工笔长卷《天衢丹阙》电子画卷。

《天衢丹阙》被誉为20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原作是由中国画院的刘洪宽老先生用时5年完成的工笔画,画卷全长53米,高0.7米,画中市井人物5000多个,宫殿城楼、坛庙寺观、教堂牌坊、店铺民居等建筑物超百栋,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老北京中轴线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和人文风貌。


画卷从永定门外的蓬蓬衰草、蒙蒙烟树开始,穿过永定门、登上天坛的圜丘坛,穿过繁华闹市大栅栏,步入正阳门,进入紫禁城,翻过景山,跨过万宁桥,越过钟鼓楼,站在内城北城垣上极目远眺,北方云烟深处,是牵手塞外的燕山。


除了展示旧京古都的宏大与精妙,还透视了当时的市井风貌,香火繁盛的精忠庙、烂泥垂柳的金鱼池(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生意兴隆的亿兆百货店、鸭肥菜香的全聚德,连烟袋斜街街口的那杆两米来长的大烟袋,也在岁月的风中摆动。


画卷原作已经如此精彩了,电子画卷就更加惊艳,它用科技的手段使整幅画卷活了起来,妙趣横生。
永定门外举凡打幡送殡出城的,骑马迎亲进城的;天桥打把式杂耍的、弹唱卖笑的;前门挑担推车贩卖的,声声叫卖仿佛入耳……
站在画卷前慢慢观看,真有一种置身老北京生活的悠然自得。
如果您也想欣赏这幅老北京风物图卷,
沿着中轴线行走体验
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味儿生活,
那就待疫情消散后,
带上亲人、友人和爱人,一起去看展吧!
内容来源: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的古桥 | 中轴线上的桥
清华园的春日精灵们醒来啦~
一图读懂 | 科学防疫之重点防护与过度防护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这幅会动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让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