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本次疫情将对设计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较长时期的影响。疫情期间,笔者与设计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交流最多的两个话题:

一是如何合理地精简员工队伍(不是简单地裁员),增强人文关怀;

二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更好地为员工赋能,挖掘潜能,提升效能。以前这两个问题在设计院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属于低频问题。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疫情调研中设计院应对人才工作挑战的举措
(注:采用10分值,分值越大,影响越大)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作者


赵月松


天强TACTER 副总经理



人力资源部门转型势在必行




设计院作为智力服务型企业,人是核心资产,但为何管理核心资产的人力资源部门却普遍难以发挥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正因为习惯于将人力资源这项职能看作在“做管理”,才限制了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院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习惯将自己定位于简单的管理角色,对于事务性工作无比执着,而且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分工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墙”,各自在选、用、育、留模块中各管一摊、互不干涉(当然有些设计院连基本的模块分工都还没有形成),每个模块遵照自己的知识套路,而且越来越复杂,复杂到最后连公司领导都不知道这个模块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本次疫情会进一步催化设计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设计院一般的调薪、办理社保、常规招聘、数据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逐步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或者APP直接完成,比人工来做更快、更准、成本更低,甚至未来设计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一定有一个中心化的人力资源部,而是遵循数字化时代的“分布式”规律,由各类部门甚至员工自己在公司提供的信息平台和赋能工具下主动完成。单一的模块(薪酬、绩效、培训)已经无法实现整体的人力资源效能提升,专业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能带来结果的解决方案才有价值,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的转型势在必行,建议设计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逐步放下“我只是个HR”的执念,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义HR角色。


人力资源部门要从管理思维转向经营思维




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转型,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职能属性,从“管理思维”到“经营思维”。

所谓的管理思维,就是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关注的是“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几个模块有没有完成,而经营思维是将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变现为收益。

新形势下设计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快速发生变化,要坚决从过去的“后勤角色”转型,从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经营思考如何为公司的经营结果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关注最终的财务影响,要穿透到关注财务结果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源效能。


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关注人力资源效能




人力资源经营最大的支点是人力资源效能,简称“人效”。什么是人效,就是讲经营贡献与公司、生产所(院)、部门、团队、个体等不同层面的人力资源相联系,计算出不同人力的投入是否产出了相应的效果。但需要注意,设计院的人效不能简单等同于“人均产值”。

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用人工成本和人员编制两个口径衡量,人力资源的产出主要用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来衡量。按照“产出/投入”的方式,可以导出若干人效指标,比如“营业收入”除以“人工成本”就是“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利润”指标除以“人工成本”就是“人工成本报酬率”。人力资源部门要从复杂的人效指标中选出最适合公司相应发展阶段的人效指标,比如在当前疫情下,人力资源部门要比以往更加关注人均成本的指标。

华为在飞速狂奔的过程中,任正非一直强调“两流一效”,即高收入流、高现金流、高人效(人力资源效能)。海尔更进一步,张瑞敏早就定义了两类评价战略损益的工具——顾客价值表和共赢增值表,并通过二维点阵将战略损益下沉到每个团队。


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人力资源三报表”




笔者在参与设计院人力资源项目中,能够收集到的人力资源方面报表主要是员工花名册,很少见到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人力资源分析报表,更谈不上所谓“人力资源三报表”。

财务部门每月、每年都会进行“财报”分析,报告企业的财金状况。作为设计院核心资产的“人”,人才效果如何?员工效率是否有提升?人力成本是否有减少?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据报表进行反映。

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关注人力资源能效,需要建立“人才利润表、人才负债表、人才流量表”三张报表。这三张报表是设计院人才动态管理的缩影,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三张表”,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深耕,呈现出员工队伍和人力资源职能的运作状态,并且基于这些反馈为高层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 人才负债表位于三表之首,反映了设计院的人才状况,是企业人才盘点之后,对企业人才的一次诊断。如果设计院陷入人才危机,人才负债表就会告诉管理层需要立刻采取行动,找到根源,补充人才。
  • 人才利润表反映设计院一定周期内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收益,对人力成本的分析,得出人均利润和人均贡献等。
  • 人才流量表反映设计院的人才引进、人才流失及人才结构的情况,通过员工满意度及人才发展情况,说明企业的吸引力。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示例: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利润表


部分设计院已经建立起“业财一体化”体系,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人力资源部门可以联合业务、财务部门建立“人财一体化”、“业人一体化”的信息数据系统,建立几类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打通业务、财务、人才体系,逐步形成设计院的管理数据中台。


人力资源部门要重构设计院的人才孵化器




在咨询项目中,很多设计院的领导层会反映“为什么我的公司总是出不了人才”。对于所有的员工而言,“责、权、利、能”要实现一致,而在以往,设计院更加注重“责、权、利”,对“能”基本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或者让业务部门以包代管(不仅包经营、包生产,还要包人员、包成本)。本次疫情已经反映出未来的组织越来越往平台化方向发展,而在平台型组织中,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 “能”就成了设计院人才发展最后要突破的一重关隘。

设计院人力资源部树立经营思维、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不能仅收集数据、发布号令,而是要躬身入局为企业建立起“人才孵化器”。所谓设计院的人才孵化器,它能快速洞察人才培养的需求,快速抓取人才培养的内容,快速以场景化的方式进行培养;而且在完成一轮的培养之后,还能收到其在工作中的新反馈,形成新的培养循环,进而贴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笔者认为设计院的人才孵化器要具备三个特点:精准、快速、经济。“精准”是指需要什么培养什么,培养的能力高度场景化,而不是过于抽象或者含混不清;“快速”是指培养的内容要尽快能够应用到工作中,不用经过漫长的转化过程,就能产出人才和绩效;“经济”是指培养的过程不要浪费太多的显性成本或隐性成本,在多数情况下,要融入业务过程本身,力求交付业务部门看得见的成果。

人力资源部门打造人才孵化器,形成人才管理闭环。


  • 首先要做人才需求盘点:一是要洞悉设计院的战略选择,将其变成对人力资源效能的要求,即“效能盘点”;二是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对人才队伍的需求,即“队伍盘点”。通过这两步,就可以对企业内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层人才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相对清晰,并且在过程中识别战略性人才,这些人才是人力资源效能的关键驱动因素。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 次要建立能力画像:通过对典型群体进行能力测评,呈现出数据化、可视化的能力画像,让人才孵化更具精度,更加匹配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人才发展需求。

  • 再次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建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基于不同群体的能力、需求、特点来设计人才培养项目,而不是简单的培训课程,要结合线下授课、项目实践、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比如在疫情影响下,很多设计院探索开展线上培训,要让孵化的人才产生成长自驱力。

  • 最后是培养能效评估:人才经过培养之后,同步对其成长成果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三报表进行整体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测评工具,以能力画像为标准,基于关键情景,通过“行为锚定法”等工具进行个人能效的量化评估。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天强为某设计院策划服务的人才孵化五大培养计划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面临越来越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企业运作会更加复杂,引领这种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将运作变成数据,基于数据寻找规律、设置规则、监控效能。

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要真正发挥价值、成功转型需要树立新的工作理念:需求侧拉动、平台化支撑、集成式交付。


  • 需求侧拉动是指以业务部门人才发展诉求和人才能效提升为工作的出发点,与业务部门建立人才发展伙伴关系;

  • 平台化支撑是指在本领域要努力做好两件事情:一是一体化的人力资源数据底层,二是做好人才资源池,促进业务部门通过“数据云端”进行分享,进而确保基础的赋能输出;

  • 集成式交付是指打破模块分割的瓶颈,基于人力资源的问题导向和业务需求导向,实现“端对端”的整体式交付,而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THE END




抗“疫”特殊时期,天强TACTER推出“线上系列公益课程”。就当前形势下设计企业的危机应对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


3月13日(明天)下午
16:00-17:00
第三期课程——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升级人才管理新模式”

由天强TACTER副总经理

组织与人才业务线负责人

赵月松先生主讲

欢迎参与!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前两期课程,已顺利“开讲”
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天强管理顾问直播间查看详情~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天强倡议书:相互守望,孤岛一定能连成大陆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防疫不松懈,服务不停歇!特殊时期的项目“云”运作


编辑 | 江蓓芬

本文编排版权归@思翔工程设计洞察所有。思翔新媒体电话:021-68868900,邮箱:thinkers_union@tacter.com.cn。

『 感谢阅读 』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思翔工程设计洞察):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后疫情时代,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转型?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