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0年新年伊始,刚刚进入决胜小康社会的中国,被一场猝不及防的大瘟疫放慢了奋进的步伐。2003年,中国GDP是12万亿人民币,2020年,中国GDP总量已达100万亿,如果说2003年的SARS阵痛之后,人们依然在欲望膨胀中忘乎所以,那么这次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发生的大灾,必然会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消费观、世界观形成巨大的震动和冲击。随着疫情进一步蔓延,中国的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针对疫情都在观察、反思、研判未来的中国发展,本公众号从即日起开设“新城观察·疫情下的中国”专栏,观察疫情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中国城镇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与调整策略。欢迎广大学者、专家投稿分享您的独到思考与建议。
01
撂荒耕地重焕生机
离乡又离土的新城市居民,在阖家团圆的春节回到老家,被新冠病毒疫情困在生他养他的那个山庄,当春天号角吹响的时候,本来还要面向都市出征的新城市居民,只能与生他的老屋一起,静静地等待复工同行的好消息,不过半个月过去了,还没见到动静,看着新闻里不断增长的确诊数据,原来可以进出的村道都被村委会封上了,不能在家闲下去,吃闲饭的日子也不太自在,无事拿起锄头,房前屋后除除草,到自留地里翻翻土,丢一些可能几个月后才能见到成效的种子,种几颗也许还要委托邻居收的菜,这样的场景,是春时不等人的农耕文化的千年使然,更是中国人勤劳的民族本性。
疫情带来的一个小结果就是,原本撂荒的房前屋后的自留地,被限制外出的返乡新城市居民激活了,卫星地图上那些围绕农村宅基地,杂草丛生的斑驳印象,有一部分会被耕种的印记填上,是2020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农耕文化对疫情的乐观回应。

02
乡间邻里又见缓和
这些年,乡间的人际感情,像极了城市居民楼的同楼层不同门的邻居,原本基于土地的沟通、鸡鸣相闻的乡间亲情大大超越了居民楼电梯间的相视而笑,但最近些年,老家的人慢慢都走出去,或经商或读书或就业或打工,都在全国各地置业,回去的少了,原本不在村里长大的小孩子们都已经结婚生子,受父母影响回村过年,村头老王家的孙子全村人都没见过,去年刚过门的老罗家的儿媳妇儿大家也没见过,好多年前熟悉的孩子这么多年不常见也生疏了,后辈们之间也没有往来,像极了城市间的邻居,还不如城市里的邻居,城市里邻居在小区业主群可能还会有交往,但没加微信的村里孩子之间真的就断了联系。
这是中国农村的现实,也是对有家国情怀宗族情怀乡土情怀的中国人的一个讽刺,却被2020年疫情改变了,回归了本乡本土本村的互动,锁在家的日子,不能打麻将,本来想就过个年又悄悄走掉不愿跟老家人多沟通的年轻人们,被困在父辈的老家,30天不动就成了一个小社会,村上的大喇叭每天宣传着疫情防治,无事时家长们开始聊村里的家长里短,不熟悉的也熟悉了,偶尔出去一个人遛个弯,看到路口依稀记得的身影,隔着口罩闷闷的声音,还是要打个招呼的,更好的加个微信,聊上聊,乡里的亲情又被慢慢唤醒。

03
重回家庭再叙亲情
过年了,回家。回家了,却走不了,家里的父母兄弟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待在一起,走不了就不走了,时间多了,就把没表达过的爱表达一次,把没道出来的思念说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是暖的,碰到心里原本有小瑕隙的,把没吵完的架都发泄出来,发泄出来发现还要在家呆着,反而气撒出去了,还要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心里也就没气了。
一起做做家务,一起烤火,一起听小孩打闹,一起看肥皂剧,一起盘算家庭的未来……这就是中国,2020年疫情下的乡土中国,没有太多的烟花,没有急冲冲的奔忙的身影,没有聚会时高谈阔论,没有挑灯夜战的麻将声,没有了衣锦回乡炫耀的机会,没有本来想找上门的记恨问询,有的只有百无聊赖的找点事做,有的只有被唤醒的记忆,有的只有给滞留在老家的新生代孩子们一个新奇的乡村记忆。时间在走着,我们还要生活,中国,有未来,我们可以快,我们也可以慢。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溪智谷主】
责编:李星辰 李锦茹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城观察|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