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白杨在“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 | 白杨
图1
01
提出问题:风景的中国气质
中国自然与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突出,尤其以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著称。中国古代讲天人合一,“不是合在理性上,是合在品德上面”。《水经注》以诗画山水方式描写大地河山,《徐霞客游记》以文士行旅的视角考察壮美国土,《山海经》《葬书》《考工记》《园冶》等传统经典论著总结和发扬了自然与文化合一的理念。而杭州、桂林等古代城市更是将自然与人工创造性地融合起来,树立起中国营城智慧的巅峰。直到今天,这些城市的自然之美仍浸润着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令今人体会什么是自然与文化浑然一体的超然境界,什么是中国气质。
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观、文人写意的自然山水论等所承载的对自然的态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主张,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和内在品德,影响着当代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针对这些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需要在做规划设计时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希望规划设计的彰显中国气质。
图2
中国气质是体现中国审美、展现中国智慧、传承中国人居理念和方法的规划设计话语表达。中国人居的规划方法是千百年来人居实践的历史结晶和精华智慧,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实践应用,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主要包括了立意、相地、布局、营建和点景,但是每个环节背后所蕴藏的中国人居智慧博大精深。
02
实践探索
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探索如何挖掘中国人居智慧,让风景体现出中国气质。
遇龙河景区详细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法定规划。遇龙河是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景区,是体现风景名胜区旅游功能,缓解释放漓江旅游压力的重要区域,是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重要一环。景区毗邻世界自然遗产地,主体在遗产的缓冲区范围内,是漓江范围内非常精华的河段,拥有山水田园的景观世外桃源。遇龙河景区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是一个开放型景区,大量居民生活其中,是中国山水田园人居的范本,呈现了“居游一体”的空间特征。上位规划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里明确要求,遇龙河是一个体验式景区,要提供深度的旅游体验服务,肩负着景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质量的使命。
图3
图4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调研时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2.1 立意
首先如何来立意。立意是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起点,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遇龙河景区是世所公认的世外桃源,我们对《桃花源记》进行了解析,其中传递的“山水田园、安全隐秘、健康富足、适度和谐”正是中国人居所追求的理念,因此我们以世外桃源为景区立意。同时在空间立意上,要体现中国审美特征,在“藏”和“露”的问题上,该景区应该是含蓄的,以“藏”为主,空间规划应该围绕“藏”开展工作。同时,从资源对比的角度讲,遇龙河和漓江之间相得益彰。遇龙河是漓江的支流,同漓江是互补的关系。漓江是中大尺度,以观赏为主,遇龙河则尺度宜人,隐逸安闲,更加体现了适度和谐的世外桃源立意。
与世界类似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遇龙河景区越彰显中国气质,就能使它提供独一无二的极致体验,成为世界级独一无二的景区。彰显中国特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图5
2.2 相地
相地工作要远望近察,相土尝水,识别问题。远望近察是要解决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北临世界遗产地和南靠阳朔县城的基本关系,遇龙河景区北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葡萄片区,承担着世界遗产地缓存区的重要责任。景区还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进行衔接。相土尝水要求对关键性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系统调研,加强资源要素的研究和保护。
图6
2.3 布局
布局层面,在既有的自然环境中谋划人工环境的空间分布,确定整体骨架。按照中国传统,城镇里讲轴线、讲朝对,在景区里则讲的是八景。空间布局以山水为骨架、以田园为基底,同时在空间里要解决疏和密的关系,毗邻遗产地的地方疏一些,靠近城市的地方略密一些。这里面还有大集中和小分散的关系,靠城市的适当集中,在空间营造中是分散的,点状布局,配套设施规模适度,结合出入口设置。在营建过程中以藏为主,强化世外桃源隐逸的立意。
八景是中国传统人居的智慧结晶,以原有的遇龙河八景为基础,本次规划拓展到十八景,组成序列式景观,延续天然画卷式景观特征。这十八景以自然特性为主,符合景区建设管理要求,点染了历史人文要素,涵盖了居游赏等因素。在点式的建设之外,还要加强整个景区的保护,专门划定了遇龙河建设保护控制线,来保护河谷景观,主要是严控村庄建设和设施类项目建设滨河无序蔓延。
图7
图8
2.4 营建
营建是核心。确定了大框架后,要选取关键节点悉心经营,强化立意,突出世外桃源的主题。第一个是十八景之一的交椅岩场。阳朔是世界攀岩圣地,有中国最难、难度级别最多的攀岩线路,涵盖了从入门级到世界最顶级的线路。阳朔主要的岩场分布在以遇龙河为中心的区域,风景名胜区总规里明确可以进行攀岩运动,但需要科学规划选址。我们对岩场进行系统梳理,共计27处。其中2处正规经营,其他处于自发组织状态,服务设施不足,安全隐患较大。本次详细规划按照风景名胜区总规的要求规划攀岩运动主题片区,打造世界级攀岩主题公园。规划选址在交椅山矿坑区域,对废弃的矿坑进行生态修复打造攀岩主题公园。毗邻道路出入口设置了攀岩服务中心,通过隐藏式为主的序列式空间,布局攀岩运动场地和攀岩主题展馆等设施,这与遇龙河世外桃源主题以藏为主的主旨相符合。
图9
第二,景区里有大量民宿,民宿也是建设管控的重点,我们选取夏棠寨区域重点研究,营造十八景之夏棠田园。目前遇龙河沿岸民宿基本都以河景房为主,背后存在违规建房、少批多建、超高等问题,带来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对景区整体风貌影响较大。我们关注于如何更好地引导民宿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家以藏为主的民宿,该民宿远离河道,反其道而行之,在稻田边上,利用原有村庄的打谷场进行修建,保留了原有村庄的民居建筑,把打谷场变成酒店庭院。该民宿以低层建筑为主,建筑体现乡土风貌。该民宿较好地体现了遇龙河世外桃源别有洞天的精神,远离河边,安静怡然,以藏为主、借景群山,因此颇受高端旅客青睐,价格不菲,旅游季节更是一房难求。
图10
决定民宿品质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是规模,20间客房是民宿经营的适宜规模。第二个是租期,稍长的租期,可以让投资者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提升民宿的建设品质。规划制定了引导景区内民宿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包括鼓励民宿适度的规模经营、延长租期、规划设计要点等,形成了遇龙河景区内民宿引导和管理的导则。在导则的基础上,会同风景区管理机构、村委会一起挖掘夏棠寨村庄潜力,因地制宜引导精品民宿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品质民宿的集聚区,它体现了隐居、世外桃源的精神,也构成了遇龙河十八景的夏棠田园景观。
图11
图12
第三是乡居酒店建设。风景名胜区总规里明确遇龙河景区可以少量建设住宿设施,但在景区如何选址以及建什么样的酒店是要研究的问题。在酒店的选址过程中要保持遇龙河河谷的纯净,因此规划在遇龙河的支流金宝河进行选址,也没有选在金宝河边上,而是选在群山环抱的犀牛潭水库区域,打造隐逸的犀牛潭乡居酒店片区。同时犀牛潭水库一半作为景区开放,另外一半作为酒店,采用分散式的布局,酒店建筑采用乡土建筑风貌,让游客有机会深入到桃花源里体验隐居生活。
图13
2.5 点景
五是点景。遇龙河的游览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竹筏漂流游览,河谷游览处于漫游无组织状态,所以要构建登山、徒步、骑行等近自然游赏体系。中国的名山景区里通常有登高望远的点,但是遇龙河景区没有登高望远点。搜尽奇峰打草稿,项目组选择了很多山峰进行比选,通过无人机来模拟人眺望视点和整个空间的视觉效果。一方面要考虑登山的时长难度,另外要考虑到观景效果。初选时选了夏棠寨旁的山峰,但是进一步核查时发现,该点的中远景非常好,但是近景的村庄不是很理想,所以最终没有被选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搜索,终于在峡谷中段找到了合适的地方。该眺望点中前景的山峰造型优美,有大肚罗汉、拇指山等,中远景可以眺望优美的河谷田园、工农桥等知名景点,因此选取它作为遇龙河登高望远的节点进行点景营造。从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游客能看到很好的景色,另一方面有更多的游人监督,就会更少出现村庄违建,加强区域的整体保护。
图14
规划进行了绿道网络建设,凭水借影,通过绿道打通断点,修设观景桥,形成眺望点,提升景区观赏品质。漓江的水比较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遇龙河设置了天然浴场,让大家能够亲水,弥补无法畅游漓江的问题。
通过若干点式场景营造,每一个场景都围绕着世外桃源的主题,以隐藏、含蓄为美,形成画卷式的景观,共同体现出遇龙河的中国气质。
图15
2.6 登封市核心板块城市设计
不仅在景区建设方面,在营城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探索。登封市核心板块城市设计工作中,我们采用中国人居营建的方法,挖掘中国人居环境的智慧,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方案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方案。天地之中的世界遗产群的几何中心位置是一片城市建设用地,要把少林寺的游客中心外迁到该地,作为天地之中世界遗产的游客中心。从空间秩序方面,方案体现了中国传统营城基本智慧,包括辩正方位、朝对山水;在山水融合方面,营造少林河谷景观,而不仅仅进行少林河滨水景观营造;在尺度上,采用中小尺度建筑,与山水更好地融合。营城过程中遵循登封背山面水的大格局,遵循古城“背山面水、居中求正”的理念,确定片区城市空间的基本轴线。同时讲究山水朝对,与太室山的峻极峰和少室山的连天峰形成视廊。通过空间格网对空间尺度和重要节点进行控制,在格网控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体现中国营城智慧的空间方案。按照“一心两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设计总体方案,塑造“六分自然、四分人工”的整体格局。目前天地之中的游客中心正在建设,整个区域也按照规划方案正在实施。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03
思考与总结
我国已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应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充分认识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事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中国人居智慧博大精深,重在实践应用,我们在实践中再探索、再挖掘,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进一步增强自然与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深入研究构建更具中国气质的国土空间。
项目组名单:
中规院:白杨、梁庄、王忠杰、刘圣维、杨天晴、束晨阳、詹雪红、丁戎、陈应梦、单亚雷、郭钧霆、程志敏、赵茜
桂林市:汤建伟、吴勇、秦荣军、蒙荣祥、陈德鸿、赵双林等
报告整理:张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彰显风景的中国气质: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遇龙河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