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如果我们追踪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轨迹和特征,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城市更新实际上几乎可以等同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把高架路变为广场,把停车场变为绿地,把废弃的铁路变为公园,等等,不一而足。


规划师一般只能看到空间变化的表面。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些“草蛇灰线”的公共空间更新背后却“伏脉千里”。这条“脉”就是要把不赚钱的公共空间变成可以盈利的。环境品质的改善也好,人口集聚的网红效应也罢,只是空间盈利的副产品或者抓手。


我们将这种把公共空间资产化的城市现象,称作为“公地型产业”。是的,只要加入经济维度的考量和商业模式的设计,“公地”就不再是“悲剧”,而是造福市民的“产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公地型产业”呢?本公众号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已经发布了为数不少的研究类文章,各位感兴趣的看官可以点击查看。


规划行业的“求生之道”:从“卖规划”到“管资产”

从“零售”到“拍卖”:公共空间资产更新的商业模式选择

城市更新向何处去:创造未来与利用现在

全民健身、付费需求与公共空间的更新


本文将公共空间的更新类比于“芯片战争”,分析将“公地型产业”集成为“城市芯片”所需要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战场选择问题。本文认为,公共空间更新的方法论与芯片的发现和产品化过程极其类似,同时其之于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芯片在高科技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旦能够破解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症结,中国的城市发展就将冲破房地产的泥潭困境,迅速切换到“第二增长曲线”。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公地型产业”的晶体管特征


芯片由规模庞大的晶体管组成。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同时具备导体与绝缘体的功能特性。根据是否处于导电状态,可以将晶体管贴上为“0”或“1”的二进制标签。“0”和“1”组成了计算机的世界,如同“阴”和“阳”构成了国学的图谱一样。只不过,西方人称之为“半导”,中国人谓之为“和谐”。


如果说城市公共空间是“芯片”,那么“公地型产业”就是一个个微小的晶体管。“公地型产业”和晶体管一样,既具备公益性特征,同时也具备商业化职能。它既不像传统的公共服务配套用地那样“大公无私”,只花钱不赚钱;同时它也不是纯粹的商业或者工业用地,一心只为利润最大化。


“公益心态、商业手段”最能概括“公地型产业”的本质内核。当然,这超出了目前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所能理解的范畴。就像芯片“横空出世”的创新一样,城市更新的下半场也要求我们的政策能够理解并接纳全新的事物。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把公共空间变为集成电路


把晶体管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集成电路。同样,将数量众多的“公地型产业”集成起来就可以构成“城市芯片”。


将公共空间转变为“城市芯片”的更新思路,是城市更新的重大创新!


在“基尔比-诺伊斯”之前,晶体管的连接需要电线。这种连接方式成本耗费和产品体积都十分巨大,难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基尔比和诺伊斯几乎同时发现了,如果采用“光刻”的方式,将晶体管内嵌于一小块硅片上,不仅可以保证晶体管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体积。


这种从“串接”到“内嵌”的工艺技术转变,是芯片发展史的惊险一跃。


与此类似,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用地,在过去的时代也是靠“串接”来起作用的。规划师利用交通规划、市政管线规划将一块块产业用地串接到一起,并把它们和其他城市功能联通。这种发展模式在“城市外延扩张”时代是合理的。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后,土地成本、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外延扩张趋势都不允许继续采用这样的城市建设“工艺手法”。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可以“内嵌”各种城市产业的用地空间和开发模式!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自带“高人流量”和“高人留量”,天然适合作为集成各类“公地型产业”的“城市芯片”。这也可以解释本文最开头所提出的城市现象: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走到最后就变成了公共空间的更新?


答案很简单:公共空间的“集成”特性满足城市“精细内涵”发展的客观规律。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考验系统集成能力


虽然如核武器这样的高科技可以轻松实现“追赶并超越”,但芯片却总是卡住后发国家的“脖子”。其原因就是芯片不同于其他高科技的“堆积型”特征,更考验系统集成的能力。所谓“堆积型”就是投入人力、财力和资源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系统集成则考验的是综合能力。从发明创新到配套材料制造,从芯片设计到光刻设备,从封装测试到规模生产……必须把这些能力全部集成在一起,才能造出芯片,缺少哪一项都无法最终完成。


要想把城市公共空间变成集成“公地型产业”的“城市芯片”,同样考验的是一种资源统筹安排的综合能力。城市化1.0时代,只要有钱有工程队,什么城市都能大变样。但是,一旦进入城市更新阶段,“绣花功夫”就不是莽汉所能为的了。


“公地型产业”的最终落地需要打通政策审批、制度设计、市场中介协商、运营资源导入、市场营销、流量转化、工程勘察设计、景观建筑装饰、投融资制度创新等等一系列的复杂环节。就跟芯片制造一样,只要有一个环节卡住,“公地型产业”的城市更新模式就会胎死腹中。


但值得庆幸的是,和芯片制造的高门槛一样,一旦有些城市在“公地型产业”成功探索出了可行的路径,实现了项目全流程的打通和落地,那么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也不是“后发城市”能够轻易模仿和学会的。


“先发优势”可以卡别人的脖子,为城市在更新时代的“大分流”竞标赛中拔得头筹。在其他落后城市还在苦苦思索如何找到城市发展“第二春”的时候,这些先发城市早已把舵转向,征战城市更新的蓝海!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选择战场,征战蓝海


一旦脱离了“房地产+”的行业锚点,规划行业的战场可谓瞬息万变,但不变的是要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果我们确定了城市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地型产业”的集成。那么,规划院的业务模式也要随之发生重大调整!


以前,规划院是一个纯粹的To G(为政府服务)的咨询行业;未来,规划院要转变为同时面向G端(政府)、B端(运营商、工程队和市场营销公司)和C端(市民和消费者)的综合服务机构。


规划行业也会随着城市化的“第二次大分流”开始走向分化。能够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规划院,将上升到城市更新“分工金字塔”的顶端;反之,只具备单一的咨询业务或者设计业务的规划院一定会被淘汰!


如何证明规划行业已经成功转型,或者如何证明一家规划院具备了上述的“系统集成能力”,我认为不是论文、学术或者获奖,而是实际的落地项目!因为只有真正的项目落地实施,才能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系统集成能力”。


要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就已经掌握了关于“集成电路”领域几乎全部的前沿理论物流学知识,但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无法达到美国的芯片产业水平。赫鲁晓夫倾心打造的“芯片高新城”泽列诺格勒(Zelenograd),终究只是玩了个寂寞。


空谈只会误事,实干才能兴业。城市更新的任务急迫而重大,前景广阔且光明。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理论家和研究员,更不需要城市更新“指导员”和“表演艺术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肖克利、诺伊斯这样的实干天才和实业精英。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文章来源    

存量规矩前沿

作者 | 邱 爽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城市更新中的“芯片战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