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荣获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12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成果研讨会暨国家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深度动员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传承美院“课比天大”的教学传统,推进“以本为本、以本为强”高水平专业建设。通过注重导向、注重创新、注重一线、注重公平的评选机制,优先奖励教育教学一线成果,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强调深化教学改革“重点在课堂”的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立足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新兴、特色、交叉的学科布局,促进艺术学门类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构建“大美术”综合学科格局,这就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深耕本专业、深研多学科,深化教育改革、开拓教学思路,让教学不只有专业深度,更要有多维度的融合与跨越。
会议现场评选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其中,人文学院教学成果“《中国美术史简编》(第三版)”和“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分获一、二等奖。
成果名称: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
成果主要完成人:陈捷、段牛斗
团队成员:董永俊、贺西林、耿朔、邵彦
























成果主要完成人简介
陈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艺术与遗产保护,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从事文化遗产研究。
成果简介
倡导跨院系、跨学科教学合作,尤其是与修复学院、建筑学院及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已经落实一批课程和实践案例。
经过二十年努力,建立体系化的课程序列,主要包括“中国建筑史”“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文化人类学基础”等。
创办“美术遗产”微信公众号、“文化遗产论坛”学术讲座以及“博物馆研究”、“建筑遗产研究”讲座课程。
申请备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编号130103T),负责人为陈捷,文本由董永俊、段牛斗撰写。
总之,文化遗产积极融入中央美术学院学科创新,推动“大美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参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行动计划。
成果创新点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科形成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文物修复以及中国古代美术等版块。
开展与修复学院、建筑学院及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教学合作,与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实践合作,建构文化遗产学术共同体。让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引领全国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创新艺术、历史与科学交叉的文化遗产学科。

修复学院“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在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现场授课

2023年“建筑遗产研究”讲座课程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现场授课

2023年“博物馆研究”讲座课程在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现场授课

人文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利用民间美术陈列室开展联合教学
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策划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首届主题为“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于2023年12月17日举行。
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联合主办“乾隆花园保护项目实习”(修复学院、建筑学院协办),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教席计划”。
策划《文化遗产的诗学》《文化遗产概论》以及《美术遗产》集刊。
推动民间美术陈列室藏品数字化、民间美术学科口述史计划。
霍禹帆(指导:李贞汗、卓凡、陈捷)、余典而(指导:陈捷、石佳、李贞汗)、李雨泽等同学(指导:段牛斗、董永俊、李贞汗)项目均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奖。
倡导“造型艺术之于文化遗产”,建设文化遗产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教学,增强中央美术学院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力。






故宫宁寿宫花园保护实习项目回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央美术学院直播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学科口述史访谈计划采访杨先让、冯真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藏品数字化计划



霍禹帆、余典而、李雨泽等同学“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获奖证书
相关链接:
Art & Heritage

美 术 遗 产
美术 考古 建筑 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美苑英华丨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获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