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编者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然资源部系统各司局、各单位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检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在调查研究中转变工作作风、推动解决问题、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不少成果已转化为政策文件。


为了继续抓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调研成果转化、显化调研成效,《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大兴调查研究》专栏,陆续选刊一批优秀调研成果,加强调研成效总结和宣传解读,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有效政策供给,转化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转化为务实的工作作风。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吴日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新时代海洋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海洋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的职责使命。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自2023年4月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派出多支调研团队,赴北京、上海、青岛、杭州、汕头等地,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海洋三所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入调研。
调研概况: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工作部署,海洋三所成立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励科技创新效能领导小组,制定、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人才队伍、激励科技创新的作用。但在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平台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亟待解决。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海洋三所面临纵向经费逐年紧缩,横向创收愈发困难,科研经费渠道开拓乏力的问题。与此同时,沿海各省纷纷建设海洋大学、海洋学院或海洋创新实验室,海洋三所在外部强势挤压和竞争的态势下,面临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下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欠缺、策划担纲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困境。在人才选用和研究生培养方面,面临高、中端人才流失严重,自有人才培养统筹谋划不足,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在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合作方面,海洋三所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尚缺乏国家级产业发展创新平台,产业研发技术转化项目的影响力有待提高,成果转化案例显示度有所不足。
针对上述制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调研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细化问题清单,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大集团、明月海藻集团等多家企业及其下设研究院,开展了针对性调研。
调研期间,各调研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共享调研成果的方式,梳理分析了各单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一系列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并结合海洋三所自身实际,提出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与建议。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使命担当,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引导科研人员从科研规划、科研方向、科研选题等入手,主动对标“四个面向”要求和“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创新价值。主动对接业务主管部门或应用部门,引导科研人员以国家五大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为重点,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增强国际交流,力争在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中获得突破。探索形成策划项目、储备项目、申请项目的有效机制,通过跨学科合作、跨部门策划重大选题和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叫得响的重大项目。
优化力量布局,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海洋三所在深海生物多样性与遗传资源研究方面的优势,对接科技部和业务主管部门,力争强强联手,联合优势力量,共同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战略部署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结合福建省海岸带区域特色,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优化制度机制,持续释放创新动能。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和管理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进一步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对于拟长期布局的科技创新平台,前期设立平台建设专项给予支持。提高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结题门槛,提高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向年轻科研人员倾斜支持比例。所内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期通过验收后,原则上由平台科研人员承担的各类项目支撑运转和维护;对于参加主管部门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的平台予以适当的配套奖励。探索建立跨团队、跨部门、跨学科联合策划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和开展研发的有效机制;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鼓劲。
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分类施策,形成稳定的人才储备池。优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发现机制,为其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服务方案;进一步健全稳定支持科研骨干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开展所内“杰出青年科学家”“优秀青年科学家”评选,给予入选者连续3年~5年、最高达20万元/年的绩效资助,提升科研人员的获得感、认可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敢于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激发创新潜能。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视角和渠道,通过全职或柔性引进、兼职互聘、顾问专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化应用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以部省市共建为契机,充分运用厦门市人才政策,让市人才政策成为海洋三所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有效补充。
构建协同高效、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确定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人才的分类评价;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施评聘分离、择优聘用,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聚焦人才发展机制障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释放创新动能。
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做强特色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及应用方面优势显著,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方面独具特色。要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把握好以海洋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以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这两大机遇点,进一步凝练核心竞争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一是抓住生物、生态两个优势领域,以系统观念优化学科布局,开展从近海到深海再到两极的全链条研究,不断拓展新领域新赛道。二是有力支撑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重大海洋灾害应对等关键技术上形成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技术支撑服务的能力水平。三是要加大对传统优势基础学科的传承和扶持,通过上游学科、交叉学科带动培育新动能。
加快国家级产业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建设。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和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构建、应用服务推广,形成批量化原始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程,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链技术供给能力。加强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建设,探索企业在海洋三所设立创新发展基金支持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团队培育的创新之路。遴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及产品联合研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特色、精准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进一步挖掘科研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培养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企业“出题”三所“解题”的对接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行业影响力。
下一步,海洋三所将把本次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创建原始创新策源地,打造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强磁场,推动海洋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经作者同意,本调研报告有删减。

文字编辑:王自堃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以创新能力建设破解海洋科研瓶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