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信息化、数字化对居民活动的影响和居住空间的重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仅包含物质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重建,也包含数字空间知识的获取、数字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在新的数字化时代下的空间、时间和人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关于行为革命、城市空间人本化的探讨当中,规划学家提出了城市移动活动系统的概念。借鉴这样一个经典概念,近年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城市实虚活动系统。
针对虚拟空间,我们希望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系统概念。这既来自于对已有信息通信技术对行为的影响研究的反思,也是疫情期间日常生活给予的启示。也就是说,疫情期间,我的日常活动、比如教学、学术会议以及娱乐休闲等线上虚拟活动已经成为自己的前台生活,而睡觉、吃饭、散步等线下日常活动反而成为在虚拟活动之外的后台生活,前台的虚拟活动的固定性更强,但后台的日常活动的可调整性变大,让我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并且,现在我们使用的虚拟空间,它活动的功能、内容更加多样,虚实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构建这样一个虚拟空间的活动系统,并将该系统与实体空间进行交互研究,从而达到实虚活动相得益彰。
对于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既有传统行为研究的概念,也涌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需求。首先,在对虚拟空间的表达层面,传统的表达术语和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创新表达形式。其次,在城市活动的尺度层面,需要构建个人、家庭、社区、城市等多尺度的数字媒介实虚活动秩序。最后,就是需要探讨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反思和重构。
过去30多年的中国城市市场化转型形成了长距离通勤、家庭生活空间隔离、生活服务不便、安全性不高等现代城市病,需要在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新框架下进行反思和重构。例如,基于近期我们对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134个家庭的9895条活动日志(2826条网络活动日志)的初步研究,发现了一些社区数字生活的时空间特征,包括虚拟空间活动的随机性变大、实体空间活动的时空间不确定性增高、前台活动与后台活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活动情境更加灵活和多样等。我们构想一个面向未来的、面向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即通过社区居民实虚活动系统的重构,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的工具,促进社区“破墙”共享;在实体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叠加数字化空间建设和数字化行为体系建设,最后达到居民满意度提升和社区综合治理的双重成效。
延展阅读(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面向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