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北京地名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春节将至,少不了要写对仗工整的春联这一传统习俗。其实,北京地名中也有不少对仗,你都知道吗?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有一副老对联:



















上联是: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下联是:

怀柔有道,知顺义,皆遵化,便是良乡。




















作者巧妙地将京郊及周边地区的“密云”“三河”“玉田”“丰润”“怀柔”“顺义”“遵化”“良乡”等地名嵌入联中,毫无雕凿痕迹,且很有哲理,令人津津乐道。


以北京市城六区现存的和已逝的地名为例,如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许多地名彼此自然形成对子关系,而且包罗万象。如:



_

东花厅西月墙

南水关北箭亭

大草厂小羊市

白米仓黑塔寺

石板房铁影壁

龙头井虎背口

富贵街太平巷

芍药居牡丹园

等等


_


如果再分门别类,还可以各成体系。仅对城六区带数字的地名进行组合,便可得到若干颇为工整的对联。如:



_

一尺大街半截胡同

二眼井六个门

三教寺七圣庙

四根柏五棵松

八步口五斗斋

八面槽什刹海

九道门坎十根旗杆

千佛寺万柳塘

等等


_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如果进一步发掘,还可能会有意外收获,这就超出文字游戏的范围了。比如:“八面槽”与“什刹海”。“八面槽”与“什刹海”不仅字面对仗,而且还隐藏着别的对仗关系。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从方位上讲,“八面槽”地处内城东南,“什刹海”位于内城西北;从地名存在的形态上说,“八面槽”是已逝的,被并入有“金街”之称的王府井大街(今王府井大街中段),“什刹海”为仍在的,而且将后海、西海纳入;


从功能上论,“八面槽”是繁华的购物之区,“什刹海”是舒适的休闲之地。一条金街,一池碧水,让人感受到北京历史的魅力,也让人领略到北京现代的风采。流连忘返之时,品味一下关于这条街、这池水的传说应该更能助兴。


关于什刹海的传说,大致有这样三种: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其一,什刹海周边原有十座庙宇,故名“什刹海”。然而,如果刨根问底,追问到底是哪十座庙宇时便无本可依。


其二,什刹海北岸有一座“什刹海寺”,海因之得名。可是按照逻辑分析,寺既以“什刹海”命名,自然是“海”得名在前,“寺”得名在后,“因什刹海寺而得名”难以自圆其说。


其三,老北京人管什刹海不叫“什刹海”,而叫“什界海”或“什窖海”。


据说,“什界”是“十方香火界”的简称,因庙宇多、香火旺而得名。放河灯原为佛家超度的一种形式,至今夜游什刹海,泛舟湖上仍有放河灯习俗。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什窖”,一说是指“十窖金银”,来源于沈万三的传说。据说明代修建北京城时让沈万三捐资相助,沈万三来到此处说:“地下便有金银。”衙役们掘地三尺挖出了十窖金银,也形成了这片水域,所以就叫“什窖海”了。沈万三乃明初江南首富,曾资助南京城的建造,后被朱元璋流放云南,从没来过北京。明代关于沈万三的记载就“颇涉荒诞”,把沈万三嵌入北京的传说则更是无稽之谈。


“什窖”,另一说是指“十座冰窖”。据说,什刹海原为皇家冬季取冰的场所,周边有十座冰窖,至今在什刹海东南岸仍有“冰窖胡同”(现称白米北巷)的地名,在离此不远的地安门东大街路北原有专为皇宫用冰提供服务的机构“冰浆局”,后写作“兵将局”,今为北京五中(地安门校区)所在地。然而,如果追问十座冰窖的具体位置,则又是无本所依。但是,曾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翰林院编修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


紫禁城内,旧时冰窖五所……乾隆时添设冰窖,今忘其确数。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将冰窖增至十所也是可能的。或许,就是因其为皇宫内十座冰窖提供冰源,才被称作“十窖海”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关于八面槽,也有这么三种传说: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其一,八面槽地处要冲,在东安门大街东端十字路口处设八个专供牲畜饮水用的马槽,故名“八面槽”。然而,有人反问,只听说鼓可以论“面”,旗子可以论“面”,什么时候马槽的计量单位论过“面”?


其二,八面槽不是八个马槽,而是一个呈八面形的石质马槽,故名“八面槽”。然而,也有人反问,石槽自有石槽的样式要求,八个面就近乎于圆形了,还能叫“槽”吗?


其三,所谓“八面槽”是指“王府井”的井台。当年此处有一个居民生活用水的经营点,北京人称为“水窝子”,水源取自王府街的这口井,因地处交通要道,生意红火。老板为提高工作效率,在井口上方修了一个石质凹型井台,井台有八个面,每个面上都凿有一个流水槽,水车车上来的水通过流水槽可以同时为八只水桶灌水,故名“八面槽”。然而,还是有人反问,既然是“井”和“井台”的关系,自然是上下一体,何以南段称“王府井”,北段称“八面槽”呢?井,总不会平躺着吧?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这些传闻有时就像没有谜底的谜面,很难找到标准答案。但是,传闻也是一种文化积淀,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能折射传统的光芒,助兴的功能还是有的。


才高八斗的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对仗呢?


内容来源:《北京档案》杂志,部分有修改

作者:王之鸿


相关阅读

寻找北京地名中的“春”字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北京城门中的节气元素

北京这些有“里”的地名,各有典故和轶事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地名中的对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