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广大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1]。乡建本质上是各类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最终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本文在乡村振兴与乡建内涵和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的本质以及在此视角下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郊型村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五位一体——关键环节——规划内容”的技术方法体系,以及基于问题、目标和实践导向的乡建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建;阿孜汗村



乡村振兴与乡建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理论研究
1.1 乡村振兴内涵及基本理论研究
乡村振兴从本质目标来看,是我国对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做出战略判断的又一次升华和建构。在本质内涵方面,乡村振兴是城乡关系重构,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为一体的具体体现;在发挥的作用与意义方面,乡村振兴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在振兴具体内容方面,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振兴等多个方面;在实现与其他要素融合方面,乡村振兴既要使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问题得到全面发展,也要全面引导城市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工商资本实现共同发展[3];在推进时序方面,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综合工程,要统筹处理近远期、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其涉及乡村振兴的内容大多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集中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认识、分析以及发展路径的措施上;二是部分集中在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上;三是集中在对制约乡村振兴的因素及对策分析上;四是集中在对乡村振兴某一领域的探索及引导上,如体制机制等;五是集中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模式上等。
1.2 乡建的概念内涵、发展阶段演变及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学者关于乡建的研究角度不同,暂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有学者从产业、社会、空间和文化形态等角度进行定义,认为是上述四种形态的异质同构;也有学者认为乡建要突出其地域性,使当地文化与当地建筑相结合,如:崔愷强调将乡村的文化复兴与本土建筑创新相结合,风貌建设与文化回归并重[4]。从时代特征出发,本文认为:乡建是区别于城镇化,基于乡村发展特质,聚焦当前乡村发展短板和弱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乡建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6年,该阶段包括建国初期农村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与营建,1958年为满足公社建设需求,建工部调派了大批专业团队建设农村[5],这是建国后的第一次乡建活动。第二阶段为1978-199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第二次乡建活动正式拉开,1994年随着分税制改革实施,大量资本、技术等力量逐步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矛盾逐步凸显,乡村建设的热度和速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第三次乡建活动拉开序幕。第三次乡建活动本质上是国家聚焦“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乡村建设提到了重要地位,如: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健康乡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
当前学者关于乡建的研究颇多,尤其是对20世纪末以来,不同学者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6],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民国时期及建国早期乡建的理论研究及对特定人物研究成果的评论,如:曹田《“城乡互构”关系中的设计价值选择与中国乡村实践》等。二是对乡建历史、模式及路径研究。三是不同形式的乡建实践研究,如艺术乡建、乡土建筑营造、旅游乡建等。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建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系统性、综合性的乡建过程,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精准判断,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乡村科学有序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与乡建视角下城郊型村庄的振兴规划要点与路径
2.1 城郊型村庄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城郊型村庄是城市郊区与农村二者结合的地带,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直接辐射范围之内[7],其发展优势为:一是在区位上毗邻或与城区相连,处于城市直接辐射的范围内;二是在交通上,处于城区30-60分钟交通圈,交通便利;三是在生态上,城郊村有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态环境;四是在产业发展及经济活跃度方面,凭借其区位优势通常发展城郊经济较好,以发展乡村旅游居多。但与大多数乡村一样,也存在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相应设施未延伸和打通至城郊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方面存在不足;二是特色逐渐淡化,城市发展在带动城郊村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郊村在风貌管控等方面特色逐渐淡化。
2.2 乡村振兴与乡建背景下城郊型村庄振兴规划要点及路径
本文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振兴和建设需要形成综合性的系统路径,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建立“五位一体——关键环节——规划内容”的规划重点路径及技术方法体系,即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目标和要求,通过对乡村发展短板等关键环节研判,以规划导向等方式进行规划路径构建。
图1 城郊型村庄振兴规划关键路径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2.1 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位一体,全方位推进乡村发展
一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基本要求的同时,抓住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势,并行发展与其自身区位特点相符的服务产业,构建乡村发展新型产业体系。一产坚持现代化与质量提升,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1]。二产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或中心,实现生产与加工有机结合。三产坚持既吸引和服务于城市居民,又惠及当地村民的服务业,搭借文化、旅游等媒介,培育农家乐餐饮、艺术文创、电商展销等[8],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推进人才振兴,建立人才强村的源动力。充分认识乡村能人巧匠及各类乡土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引才、聚才,优化乡村发展环境等手段,激发广大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进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三是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与特质,实施文化传承。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梳理文化脉络,通过文化场所、文化活动设施等公共文化体验空间等载体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提升乡风文明。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凸显乡村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氛围。四是强化生态底线约束,塑造新时代乡村生态美景。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以规划为手段,划定生态管控底线约束,一方面重点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乡村农业生产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另一方面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识,实现生态美与乡村富有机结合。五是加强组织振兴,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将健全和完善乡村组织体系作为乡村振兴与乡建的重要保障之一,围绕自治、德治、法治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村组织架构体系。
2.2.2 精准聚焦乡村发展短板弱项等关键点,加强重点完善与提升
以强弱项补短板为线索,全面梳理乡村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弱项和短板,加大力度分期分类逐项销号,为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风貌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奠定基础。如:乡村生活污水处理、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乡村道路不畅,乡村建筑风貌凌乱、破旧等问题。
2.2.3 构建规划引领体系,形成分层分项的规划实施导向任务清单
以规划为抓手,聚焦乡村自身发展特点与实际,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分层规划体系和按照实施序列的分项规划实施导向清单,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框架体系。分层规划体系为:宏观上研判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撑、对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和策略;中观上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与规模、产业体系及空间发展战略;微观上聚焦乡村风貌营建、公共设施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道路交通设施提升等。分项规划实施导向清单即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按照难易程度、时间序列等制定实施分项清单,如景观提升清单、乡村风貌营建清单等,建立“规划”+“实施”的有机衔接。
图2 分层分项规划实施导向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乡村振兴与乡建视角下阿孜汗村振兴与乡建路径实践
阿孜汗村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松他克镇,距市中心约1公里,紧邻博古孜河,区位交通优越,生态良好。辖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盛产无花果,拥有全市三分之一的无花果种植面积,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誉。截至2021年末,阿孜汗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已成为了当地旅游网红点,2021年吸引来村游客达10万人,餐饮店开业45家,通过旅游创收带动无花果提质增效1100亩。目前,阿孜汗村的影响力持续增强,2021年,已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图3 阿孜汗村区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图3 阿孜汗村行政范围及村内路网、户数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图4 阿孜汗村部分重点改造项目现状与建成对比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项目组实拍
3.1 建立“问题、目标与实践导向”的三维导向规划编制体系
图5 三维导向规划编制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1.1 聚焦村庄发展现状,全面科学评估发展条件,梳理发展问题清单
阿孜汗村紧邻阿图什市,属于典型的城郊型村庄,规划重点聚焦村庄风貌环境、资源特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对现状户数进行全面摸排,综合梳理出以下问题清单:一是在风貌环境方面,阿孜汗村整体风貌环境不和谐,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尤其临街部分住户建筑装饰样式缺乏协调,色彩杂乱。二是在资源特征方面,一方面有着无花果等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与优势,尤其是其百年以上无花果树409棵,是名副其实的无花果之乡。另一方面,阿孜汗村还有很多阿图什市级及自治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无花果酱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打馕技艺等。但上述资源还未真正延伸到产业化发展或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价值链未得到延伸,经济效益转化不明显。三是在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电力设施老旧,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沿街经营户缺乏有效统一的排污系统,零散及自排自处理方式存在影响生态与人居环境的风险;道路交通方面,部分衔接重要果园、住户等村道存在过窄、路面状况较差等现象,极大影响村民安全出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乏供村民集散、活动聚会议事、休闲健身的公共文化阵地。四是在经营方向及意愿方面,现状经营与拟经营方向上,大多村户村民均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大多计划以经营餐饮为主。通过上述问题清单梳理,以此作为阿孜汗村振兴发展的主要依据。
图5 阿孜汗村主街南半段现状户数摸底调查统计示意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摸底调查统计
图5 阿孜汗村建筑风貌、年代、高度现状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图6 阿孜汗村现状部分沿街风貌示意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实地拍摄
3.1.2 针对发展基础与特点,精准定位与确定发展目标
规划以阿孜汗村发展条件及乡村景观资源特色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仙果新香村·幸福阿孜汗”为主题,精准研判,精准定位。通过改善阿孜汗乡村风貌,营造乡村宜居环境,构建慢享文化廊道,建设活力绿道,致力于打造“南疆民俗体验展示区”“全疆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农旅融合发展示范村”的目标。
3.1.3 以“五大振兴”及实施为导向,建立实践导向清单
针对阿孜汗村发展问题清单,结合振兴发展定位与目标战略,分别对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等五大振兴要求,以实施落地为要求,建立起从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指引、文化润村、生态良好及组织有力的一系列实施导向清单,对标逐项实施。
3.2 深入开展系列专项规划,夯实规划技术引导支撑
3.2.1 以增强和植入乡村发展活力与动力为基础,实施特色产业引导与人才返乡就业双动力
树立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与人才引进为核心的村庄发展动力目标,规划紧扣“以旅兴业,以业兴村”发展脉络,聚焦产业发展,以阿孜汗街巷为载体,以打造“感受、参与、融入、记忆”等体验式的旅游发展为方式,推进多层次功能复合,提出阿孜汗村沿街以“非遗工坊”、“民俗体验”、“旅游配套”、“文化创意”和“文化研学”等五大功能进行培育和塑造,并植入“无花果+旅游”、“无花果+餐饮”、“无花果+种植”、“无花果+加工”等业态。一是通过“无花果+旅游”,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在村内建设游客中心、安居尔文化广场,打造沿街示范户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拍照留念、休闲放松的场地。二是通过“无花果+餐饮”,发展民族美食,培育和打造10家特色示范餐饮户,创新无花果烤肉、无花果烤包子、无花果香鸽汤等10多种无花果特色美食。三是通过“无花果+种植”,壮大和推广无花果等优质果品,建设无花果科普基地,打造450年无花果树龄的百岁园和千亩无花果生态示范区。四是通过“无花果+加工”,实现产品价值提升,积极培育生产无花果酱、无花果脯、果干和无花果馕等特色农产品,有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人才强村战略。一是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和吸引人才下乡相结合,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引导创业能手打开家门、对外经营,带动周边村民创业和就业。二是积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村内生产经营人才的培训和学习,组织参与各级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分别培养生产经营人才、乡村科技人才及乡村治理人才等。三是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到阿孜汗村创业。通过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引导和营商环境营造,吸引疆内外人才来村创业。
3.2.2 明确空间发展方向,落实乡村空间发展战略
规划在村庄原有空间发展基础上,结合目标及业态规划,一是在空间上总体构建“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的空间结构。通过一条民俗文化体验轴,两条绿环,入口综合服务、非物质文化体验、无花果体验和乡村风情体验等四大分区,八大组团进一步明确阿孜汗村空间发展方向及布局。二是延续和响应“以文兴旅、以旅为媒”的思路,对非遗十二坊、馕坊、甜嘴蜜舌和安居尔文化地标等三大品牌,以“古丽的家”为代表的四大精品民宿,以休闲活动中心为核心的六大休闲娱乐体验,以及以火锅店为代表的八大特色餐饮等业态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业态丰富、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三是结合阿孜汗村无花果木栈道、骑行线路和车行线路等建设,规划形成民俗文化景观街区、无花果园漫步绿道和乡村风情骑行绿道等三大主题游线,串联并形成丰富的宜游、宜购、宜赏旅游环线,带动沿线村组和农户发展。
图7 阿孜汗村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图7 阿孜汗村乡村振兴业态布局规划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图7 阿孜汗村乡村振兴旅游线路规划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规划
3.2.3 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化等形式予以活化展现,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
无花果是阿孜汗村的代表性和特色产物,也是新疆的名优特产,维吾尔语称“安吉尔”,与葡萄、石榴等一同被誉为丝绸之路上三大名果,通过充分挖掘无花果资源和阿孜汗村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将其植入到村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景观化等形式进行直观表达。一是挖掘无花果文化内涵及寓意,通过抽象表达与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结合,利用景观化手法,体现在安居尔文化广场等建筑上,并通过文化景观栈道,分段分主题予以体现,切实营造起“无花果之乡”的视觉和感官形象。二是由建筑色彩入手优化村庄风貌,从建筑廊柱、门窗、墙体装饰等细节入手,细化公共建筑、民居建筑改造,凸显当地民俗特色及多民族融合发展特点,延承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等乡土文化,做到乡而不俗,土而不粗。三是通过原乡风貌保护、家具小品、街道铺装、水系驳岸、植被种植及夜间照明等专项系统,为打造丰富、符合阿孜汗村地域特点的景观提供规划指引。
3.2.4 实施强弱项补短板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与生态振兴相衔接
精准聚焦阿孜汗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提升阿孜汗村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二是推进环境“清洁”行动,推进改造房屋外立面,新建景观木栅栏,增建公共厕所。三是推进生态“美化”行动,通过栽种景观树、相应花卉等增加村庄“绿意”。四是推进全村“亮化”行动,规划并在村内主要路口安装景观路灯,在发挥照明的同时,兼顾和彰显村内文化景观。
3.2.5 强化党建引领,建立组织振兴行动举措
一是规划提出建立“访惠聚”结对帮扶到人机制。由“访惠聚”工作队“一对一”结对帮扶村两委,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建阿孜汗美丽新村。二是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力量。通过吸引大学生、军转干部、访惠聚干部等不同力量到村两委,进一步优化村两委人员结构,充实和壮大基层组织力量。三是健全村内管理组织架构。村党支部统筹管理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下设“乡村振兴建设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事宜。
3.3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推进乡村规划与乡建可持续发展
3.3.1 建立市、援疆办、乡、村及驻村工作组与设计机构共同构成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项目初始即建立了由市、援疆办、镇、村委会及驻村工作组与规划设计方构成的多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通过现场办公,建立周、月工作推进例会等方式,统筹协调和解决阿孜汗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3.3.2 制定项目滚动发展时间计划表,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制定明确的项目推进计划表,主要分三期实施,分别明确了一期2020年、二期2021年和三期2022年的三年计划分解。按照压茬推进的方式逐步有序滚动开展。
3.3.3 践行驻村规划师实践,构建“设计—现场陪伴服务—建设指导—信息反馈”的良性设计循环
积极践行驻村规划师试点制度,建立“设计+现场服务+建设指导+现场信息反馈”的良性设计服务体系,保障项目科学有序实施。探索并形成“设计指导施工,施工检验并反馈设计”的良好协作方式。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国家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乡建内涵和理论的研究,明确了二者的关系与区别,以边远欠发达区域城郊型村庄为切入点,提出了规划层面的主要路径,即建立乡村振兴“五位一体”、乡村发展薄弱关键环节和全方位的规划内容等方法体系。在具体实施工作层面,总结了问题、目标和实践等三维导向体系下的规划编制重点与路径。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各方面变动因素,本文认为,规划编制工作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应调整优化的同时,在实施保障方面,一是应建立多方组成的统筹协调和会商机制,统筹处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应建立项目清单动态实施计划,实施时间倒排、逐项销号的工作机制;三是应提倡和切实发挥驻村规划师的作用,加强技术衔接与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
[3]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知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
[4] 宋正正.设计介入——崔愷乡建设计中的本土意识[J].时代建筑,2017(1):56-62.
[5]潘莹,黎国庆.中国近期乡建发展概况与类型解析[J].南方建筑,2018.6.
[6]曹田.城乡互构关系中的设计价值选择与中国乡村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7]张安皓等.面向空间治理的城郊型乡村发展策略[J].广西城镇建设,2019.
[8]荣月芳等.基于文旅融合理念的大城市近郊村更新改造路径研究[J].小城镇建设,2021.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乡村振兴与乡建视角下城郊型村庄振兴与乡建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