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新时代布局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这片广袤大地从此拥有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2015年4月30日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十年间,一场打破地域藩篱、抱团协同向绿的重大变革在京津冀大地上激荡着澎湃的发展动力。着眼于“一盘棋”,自然资源部门持续落子,以空间协同为引领,以生态协同为重点,以产业协同为支撑,三地同心同向同发力,倾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如今,21.6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空间协同

优化空间结构,统一管控规则,实现功能协同的整体布局

协同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谋划区域功能布局,从国家层面推动整个区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空间资源配置,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增强对战略实施的空间保障和引导。
十年前,首都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扰。同时,京津冀三地存在经济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超载、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一场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重构”,在京津冀拉开帷幕。
协同,从转变观念、打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转变。三地从“各说各话”转到了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在规划管控等方面逐步实现统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桥头堡,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重点通过建立统一的管控规则和功能协同的整体格局,推进两地在功能分工、资源配置、生态管控、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协同,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人介绍。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对北三县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分布破碎、生态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差,部分城镇组团房地产过度开发、侵占重要区域生态空间等问题,北京市积极扩充生态空间,遏制贴边发展和无序蔓延,核减与重要区域生态廊道冲突的城镇建设组团规模。同时,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之间共同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复合生态系统。
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北三县产业层次需提升、地均产出效益低,与通州区未形成产业发展梯次、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通过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符合北三县产业定位的适宜疏解项目转移。同时,提高北三县地区对区域的服务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养老、康复、休闲等产业,形成区域差异化功能分工。

在设施体系建设方面,针对北三县地区教育、交通等公共配套短板突出,促进北京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地区拓展延伸。统筹预留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强化水、电、气、热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雄安新区容城县。赵瑞光 摄
京津两地资源十分丰富,功能定位互补,共同唱好京津“双城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篇章。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实施空间重构战略,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沿京津发展轴打造京津冀地区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和主要城镇聚集轴,为促进京津双城空间优化、产业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消费协同提供空间与载体。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介绍,河北高质量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放式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雄安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紧扣新区战略定位,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为目标,着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科学确定新区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一核”(北京)辐射、“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齐飞、“双城”(北京、天津)联动、三地(北京、天津、河北)协同的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空间结构的优化夯基垒台、落子布局、引领变革,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生态协同

拓展生态空间容量,缩小生态质量梯度,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京津冀地区山同脉、水同源,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民生福祉的鲜明体现。
十年来,三地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强化生态保护联建联防联治,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工程骨架初显。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美好画面正在京津冀大地徐徐展开,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北京,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潮白河干流近22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2021年4月至今累计向下游生态补水超15亿立方米;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以来,河北张家口、承德两市获得生态补偿金21.5亿元。密云水库流域互惠互补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深化,上下游系统治理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稳定化。
在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65.6%,连同湿地自然保护区、渤海近岸海域岸线,共同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湿地”的生态格局,初步实现北部与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呼应、南部同河北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的有机串联,协同构建环首都生态屏障和京津冀湿地保护带。
在河北,残山披绿装,“疮疤”变美景。6100余处、40余万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完成,67家矿山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一河连两地,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卷轴上一条流淌的“生态蓝”。

白洋淀碧水蓝天,重现往日美景;“千年秀林”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之肾”重放异彩。雄安新区把建设森林城市、京津冀首个碳中和城市,作为提升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标,累计造林4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7%。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雄安新区白洋淀。刘红根 摄
2022年3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共同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工程。规划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要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拓展蓝绿生态空间,缩小区域内生态质量梯度,实施张承坝上地区、燕山山地、太行山(河北)、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及白洋淀等四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天津将京津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与该市“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一体推进,全域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打通京津冀区域海陆生态系统。大力推进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等湿地保护和“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等重大系统性生态工程。2018年至2021年,市级财政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土地流转一项累计投入3.73亿元,湿地保护“1+4”规划总投资达374.9亿元,有力保障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提升。
生态协同治理的成效,数字为证。2023年京津冀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2022年北京市PM2.5为32微克/立方米,“北京蓝”已成为常态。


产业协同

打造特色政策工具,提高要素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协作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舍”与“得”、“疏解”与“承接”、“量”与“质”,一个个看似矛盾的关系,实际正是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金钥匙”。
自然资源部门实施空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足做活土地文章,打造具有京津冀协同特色的要素保障“政策包”“工具箱”。优化要素保障体系,提高要素供给效率,激发要素潜能活力,在自然资源要素加持下,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正在汇聚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的强大合力,助推京津冀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量”的“舍”,换来高质量
发展势能“质”的“得”。
据统计,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同时,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主要抓手,为空间留白。北京市划定了约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战略空间。
北京的“减”,换来了京津冀的“增”。10年来,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
一大批重大项目、优质企业、创新资源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天津实施产业重塑战略,优化制造业布局,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机构向京津滨廊道聚集,打造京津滨“智造新干线”。
河北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即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5个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据统计,2014年以来,河北省为京津疏解转移项目供应土地15万亩以上。同时,引导重大建设项目向沿海聚集,向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已填海成陆区域聚集。
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城市框架已显现雏形。截至2月19日,雄安新区一季度共56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391亿元,预计今年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正在有序落地。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已经启动建设,累计注册设立各类央企机构110家。
疏解项目落地,用地是关键。雄安新区探索土地管理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提高空间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土地,形成符合雄安新区实际、彰显雄安新区特色的土地供应模式。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雄安新区容城县。赵瑞光 摄
作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区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冀北清洁能源建设、北京大兴氢能产业园、天津南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拔地而起,能源协同互补不断加强……三地共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十年不懈努力,京津冀“气质”蝶变。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植被、林草和水域面积总和超过其国土面积的85%,2021年京津冀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比例由2019年的12.6%降至11.3%,固碳量抵消区域碳排放量比例由2019年的7.71%升至20.9%。
美美与共,向绿而行。如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图景!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河北省曹妃甸区码头。王爱忠 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i自然app
记者:李倩、赵宁、周楚军、王自堃、宋梅
文字编辑:赵宁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京津冀:十年同绿向未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