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周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们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首先是保护历史城区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一个城市的哪里是历史城区然后再说我们要怎么做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是一个整体,不是几片历史街区组合加在一起。说通俗一点,历史城区应该给我们对一个城市“完整的”“整体的”历史性体验,就是不同于这个城市“新城”“新区”的体验。进入历史城区,你的体验跟在城市的其他地方不一样,尺度、路网、不同时期建筑和空间混合的多样性,房子不是很高,买东西很方便,随处可以追溯的历史文化场景等等,总之是一种不同的生活场景。
如果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至少可以从“历史空间格局”这个角度去分析回答历史城区怎么划边界?它的对象是什么?空间边界在哪里?应该先明确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的“历史时间”是从何时以前来定义。对每个城市来说是划定明代、清代、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更近的“历史时间”,每个城市都是不同的。像平遥、苏州这样在历史城墙范围内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历史城区可以不考虑“历史时间”而以历史城墙为界来划定,但更多的城市不仅城墙已经消失,而且在历史城墙内的历史格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不同城市的历史发展特点不尽相同。像上海就不能把历史城区的“历史时间”划在清末,深圳甚至可以把历史城区的“历史时间”划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划的这个“历史时间”的空间范围就是它的历史空间格局。因此,确定一个城市历史城区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要。
同时,并不是明确了一个城市历史城区的“历史时间”就可以简单地按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空间边界来确定历史城区边界。历史城区的历史空间格局的“形”是其与非历史城区区别的核心所在,如果“形”变了就不是历史城区,因为你就体验不到历史城区的场景和生活了。
由于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建设模式和规模不同,使得在空间形态上易于识别。这中间除了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外,建筑高度和路网密度是其中最显著的空间要素。
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和路网密度特征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来识别。通过计算机模型识别出来的建筑高度和路网密度历史特征范围,与确定的历史城区“历史时间”发展的空间范围进行叠合分析判断。3个要素,一是时间、二是高度、三是路网密度。一般情况下叠加后,将不属于历史城区“历史时间”范围内的部分剔除,最终结合现场调研可以确定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范围。这样划定的历史城区,就不会将那些历史空间格局已经完全改变了的区域划入历史城区。

最后,历史城区是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问题是新的建筑和空间应该怎么建?新的功能业态如何融入?关键对策是应该采用与历史城区以外不一样的管控规则。这里不是指狭义的空间或景观“协调”,也不是把历史街区的方法扩大到历史城区,而是说当代的建筑、空间和功能如何融入历史空间格局。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历史城区的空间和建筑类型、路网形态和密度、建筑高度和空间尺度等,建立管控和引导历史城区空间变化的规则,使历史城区持续地有机迭代。在研究中,通过数字技术提炼历史城区空间特征将会有助于我们构建历史城区的空间管控和引导规则。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3年第1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延展阅读  

  • 人居与高质量发展(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 基于S-CAD评估方法的遗产保护区保护政策分析——以加拿大金斯顿《巴瑞菲尔德遗产保护区新计划》为例

  •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类型方法研究与实践——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

【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历史城区如何破境重圆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