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龙年新春征集活动以“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为主题,诚邀各行各业人士,用镜头捕捉大地的容颜,用画笔勾勒山河的轮廓,用文字描绘内心的感悟,发掘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www@planning.org.cn。


本文字数:3794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作  者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刘鹏飞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许鑫磊

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太古遗音”回荡的地方


池州,地处安徽省南部,一个坐拥江畔的小城市。正如它的名字,儒雅清新,低调朴素。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池州透着如诗如酒的文化气质;“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池州藏着九华山的灵秀之气。


除了儒雅,池州还有神秘和庄重。


棘矢桃弓蒙倛浑如方相氏,

村歌社舞祈年承演乡人傩。


在池州市诸多乡村地域,广泛的流布着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傩戏,又称嚎啕神会,传承达数百年之久。


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

“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清光绪池州《梨园章氏宗谱》记载:

“新年茶蛋相馈,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初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1 傩舞——伞舞(许鑫磊 摄)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2 傩戏——殿试封官(刘鹏飞 摄)


傩戏在池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布广泛,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


池州傩早期曾分布全境。《杏花村志》记载在池州江畔曾“掘地得面具”(傩面具,本地俗称“脸子”,戴面具表演为池州傩戏主要演出形式),说明早期沿江一带也有傩戏。后由于受水患、战争等因素影响,导致流布范围大幅缩小,现主要留存于九华山西麓的丘陵地区,其下辖的贵池区梅街镇为傩戏最为盛行的地区。


2006年,池州傩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将梅街镇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化自信的力量


在这里,傩戏是宗族意识形态维护最重要的载体。


傩事活动以家族为单位举行,同姓同宗之间共一堂面具。以梅街镇南山刘氏傩戏会为例,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傩戏仪仗被迎接至同宗下9处分祠轮番搬演,至正月十五日,再由各分祠联合举行朝庙仪式。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3傩仪——九社朝土主(刘鹏飞 摄)


这种沿袭至今的傩事活动,加深了家族成员的内在情感和文化认同,这得益于文化自信。


这种坚定的自信,有力地维护了公序良俗,增加了群众间的团结信任,为傩村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有了共同守护的目标,有了共同坚持的底线,也有了共同向好的期待,更有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更多的年轻力量也加入进来,担起文化传承的主梁。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4笔者绘制傩仪仪仗青龙大旗(许鑫磊 摄)


有了大家的坚持,傩村在快速城镇化的拉力下保持了定力。傩文化不仅协助地方政府绘就了一张蓝图,也书写了一张池州名片。


2010年以来,梅街镇的傩文化逐步走出深山,走进大众的视线里,信息时代赋予了文化新生的活力。在不断的探索、试错及干部的呕心沥血下,文化振兴乡村的帷幕在这里拉开。


化乡村的蝶变


“掌蒙熊皮”“执戈扬盾”的巫师,戴着狰狞夸张的面具,跳着粗犷的舞蹈。这是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池州傩戏经过历史的沉淀,充分吸收了地域文化,融入了江南的细腻,逐渐演变成一种正戏,也称堂戏。它映射出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光华和江南的娟秀。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5娟秀的傩面具与精美的龙亭(许鑫磊 摄)


古典戏曲、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交汇,已故的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王兆乾先生曾称它为“古文化的层叠积淀”


傩是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缩影。


不知是傩戏熏陶了村庄还是村庄诞生了傩戏,这里的乡村也具备同样的文化气质。


“岩座绿洲圣宝地,

门对青山锦绣村”。


这描述的是位于梅街镇刘街社区北部的一座自然村落,它叫岸门。


我认为岸门是刘街社区最精致的村落。


从街道向北跨过大桥百米左右就是岸门村。村庄相对僻静,村口入眼就是几棵古枫杨,踏过小桥流水就是村庄民居的集中区,尚且还保留着古徽派的痕迹。位于村庄入口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宗祠——南山刘氏支祠,是傩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岸门刘氏支祠又名“仁亲堂”,是一座年代悠久的历史建筑,四水归堂的格局,梁柱之间充满徽州雕刻的空灵之美。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6岸门村入口(许鑫磊 摄)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7仁亲堂(刘鹏飞 摄)


2016年前后,本地企业家捐资修缮了仁亲堂,并在祠堂南侧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盖起一座精品合院民宿——刘家大院,深受群众欢迎。


刘家大院沿用了徽派建筑样式,绘有传统模纹图案的白色马头墙矗立在古枫杨间,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远处驻足观之,引人入胜。每当仁亲堂傩戏开锣,刘家大院也门庭若市。


除了岸门,还值得提起的是纳入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的刘街社区上村自然村。这里分布着古民居、南山刘氏总祠,以及慈禧太后亲笔赐名“天一门”的南山刘氏中分祠堂——亲逊堂


2018年,在市、区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当地政府挖掘清光绪广东巡抚刘瑞芬、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等历史名人家风家训,结合古建筑保护利用,建成贵池区首个家风馆——刘氏家风馆,也是池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以来,迎接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光。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8刘氏家风馆(刘鹏飞 摄)


为了更好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2020年,地方政府全面的挖掘存量,寻找建设空间,进一步努力将文化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一座废弃的小学实现了脱胎换骨。


利用废弃小学改造傩文化展示馆,是傩戏之乡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建筑改造升级的成功案例。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9傩文化展览馆改造前后对比(许鑫磊 摄)


原有的教学楼摇身一变成了徽派展览馆,破旧的铁门换成了红色的门楼。进入展馆,一楼作为图文展示专区,对傩文化活动全程做了系统的阐述。二楼改造成了道具陈列区,展示了傩仪仪仗道具、面具和戏服等物品;三楼为传习空间,作为非遗授课使用。除了建筑本体,原先的操场也进行了设计改造,通道两侧增加了绿化植被、生态车位和中心雕塑。整体改造后的傩文化展示馆成为乡村旅游和文化爱好者的打卡热点,在当地也很受群众欢迎。


刘街社区沿河卧着一条老街,据说民国时期,曾店铺如林。在这条街巷的西头入口处,曾矗立着一座文昌阁和三座古老的牌坊,饱经岁月沧桑。不幸的是,它们毁于特殊历史时期。如今的傩仪仪仗路过这里都会短暂停留,稍行祈福后再启程,以纪念傩乡消逝的过去。近年,社区修路,才将埋藏在地下50余年的牌坊残件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为了展示这一宝贵的历史物件,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利用牌坊残件在村口建设了一座小型的牌坊游园,供群众观摩。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10刘街社区牌坊游园(许鑫磊 摄)


绵山河的灵秀之美


龙潭翰浩,凤岭逶迤,秀毓千嶂,咫尺绵绵。


梅街镇有重山为嶂,又有白洋河蜿蜒过境,成为了傩戏得以生存的天然庇护所。池州傩戏开场前需召请各路“神明”,称为“启圣”。“启圣”通常在社坛举行,社坛设在水口、古树、岭脚等地,以表达对山河的感恩。


傩仪的游神活动,也常是沿河逆水而上,谓之“兜水”,有聚财之意。故山河水土早已与“神明”合一,对山河的敬畏早已深入骨髓。


可以说,傩与山河唇齿相依。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11刘街社区青山庙会(许鑫磊 摄)


近年来,傩村的生态恢复与傩戏的发展几乎同步,这离不开当地群众的自我免疫,当然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的加持。


在这种自发性保护的机制下,地方政府趁风起帆,积极行动,启动了白洋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白洋河源自九华,汇入长江,是梅街镇的母亲河,哺育着这里的文明。通过开展禁挖禁捕,驳岸整治,建设调蓄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河床水位得到恢复,各类水生植被增多,鱼类、鸟类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多,水患也不再发生。作为水质生物指标的广翅目鱼蛉类幼虫(俗称“水蜈蚣”)明显增多,水环境彻底改善。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12白洋河水禽(许鑫磊 摄)


2021年,在河道一侧,依托修复工程,政府修建了沿河景观栈道,成了群众茶余饭后散心的好去处。栈道采用仿木质的栏杆,利用青砖灰瓦为衬,掩映在白洋河岸。站在栈道上,我们既是观风景的人,也是风景的主体。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图13白洋河风景(许鑫磊 摄)


2020年,梅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位于白洋河上游的老山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为白洋河源头上了一道保护屏障。


近年来,山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也是群众祭祀行为不断文明化的结果。除了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外,人为的伐木毁林行为已很少发生。


获、喜悦与期待


实事求是的说,傩乡的产业链还不完整,“傩乡”品牌的创建还在不断的成熟中,但收获仍值得喜悦。


例如,近年来梅街镇下辖刘街社区为发展乡村产业,拉动就业,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食用菌培养原材料,培育食用菌百万余棒,带动了农户创收。除此之外,茶叶也是主打的特色产品,目前已形成规模化白茶基地,茶产业发展正走向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


文化旅游方面,刘氏家风馆、刘家大院、傩文化展示馆、传统村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尤其是傩事活动期间,梅街镇傩事活动中心区域都面临接待力不足的问题。每年参观旅游人数增加明显,也促进了食用菌、茶叶等产品的销售。


傩村的产业体系还在逐步完善,文创产品也在不断研发,我相信最后的开花结果不会辜负群众的坚持。


总之,10年间,傩村的变化有目共睹,这归功于群众对故乡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更归功于政府的敢做敢为。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的盛行彻底将池州傩戏带出这闭塞的山村,推向世界。那又该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2023年,省道358开工建设,将九华山景区、梅街镇、石台县、池州市区都联系起来,提供了极高的旅游便利性。如何做好安排,统筹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旅游交通和设施配置,将又是一轮新的探索。我期待新的规划带来新的美丽故事。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记录下那些因规划而焕然一新的街区

讲述因规划而更加和谐的社区

刻画因规划而更加宜居的城区

分享因规划而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城市规划”龙年新春征集活动

等你来投稿

点击此处

了解更多详情


SPRING FESTIVAL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春节征集|何思黔:灯火里的家乡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晋华: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从身边小事看大国之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丨杨金艳: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 “重识故乡”洱海之源高原水乡右所镇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