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队员采集海水样品。
海洋微塑料调查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南大洋业务化调查项目之一,主要通过分析海水中的微塑料含量,为海洋做“健康监测”。随着人们海洋环保意识的提高,微塑料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海洋科考中的热点问题。
来自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的考察队员许海华、任越是“雪龙”号海洋微塑料调查项目的负责人。在大洋调查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3种方式采集海水微塑料样品。第一种方式是用专门的微塑料拖网采集表层海水的微塑料样品。拖网前,先用海水反复冲洗网衣,取空白样品。然后绞车吊着拖网放入海中,以1~2节的船速在海水表面拖行10~15分钟。拖网收回后,再用海水冲洗网衣,将网衣内壁附着的样品冲洗到网底管内,将管内样品全部转移至玻璃样品瓶。此时,样品瓶里装满淡黄色的海水样品,其中含有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甚至含有微塑料。考察队员用铝箔纸将样品瓶包裹起来,冷藏保存。
第二种方式是在“雪龙”号走航期间,每天固定船时采用泵采法采集微塑料样品。考察队员先是用水泵抽取大体积表层海水过滤,将筛网上的所有滞留物用纯净水冲洗至玻璃广口瓶中,然后进一步过滤,将滤膜用60摄氏度的温度烘干,放置培养皿中,冷藏保存。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箱式取样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取少量用金属铲放置于预先清洗干净的玻璃瓶中,冷冻保存。这些样品都要带回国内进一步处理分析。
什么是微塑料?许海华介绍,通常认为,微塑料就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及纺织纤维。主要来源于包装行业、化妆品行业、纺织和服装业、旅游业、海运和渔业等。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很强,被称为“海洋里的 PM2.5”。如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
微塑料的危害有哪些?许海华介绍,一是大量的微塑料漂浮在海洋各层海水中,阻碍了光线在海中传播,影响各种生物对光线的获取,进而影响它们的正常生命活动。二是微塑料内部的有毒添加剂不断向外释放,同时又从海水中不断吸收多种有毒污染物质。三是微塑料容易被动物误作为饵料摄食而进入食物链。据有关资料,海洋中从浮游生物到最大的动物蓝鲸,都会摄取此类颗粒作为饵料。在北太平洋环流海域,漂浮的微塑料与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例为6 : 1,在一些开阔的海域,微塑料与浮游生物的比例甚至高达30 : 1,而且这一态势正在愈演愈烈。四是被动物误食而进入其体内的微塑料难以被排放出体内,在其消化道累积,影响动物进一步摄食,从而造成海洋动物营养不良,甚至饥饿而亡。此外,由于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微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又被人类食用,因而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许海华介绍,近年来,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和特征,以及生物摄食微塑料后的累积和毒理效应等方面。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垃圾监测体系,将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特派首席记者:王少勇
文字编辑:戴路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南极纪行 | 为海洋做“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