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双控”
这是一张生命的守护网,它由点及面、层层铺开,精准掌控着地质灾害从孕育、形成、发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这是一项将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在其构建的地灾防治体系里,政府部门、技术支撑单位、基层组织,每个部门责任是什么、每个岗位人员做什么都清楚明了、环环相扣……
这就是当下能最大限度管控地灾隐患,努力将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的创新性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又称地质灾害“点面双控”)。
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防御工程标准,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质灾害风险,并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省份持续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探索形成风险管控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同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方案(2023-2025 年)》,对县级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我院岩土专业积极响应,立刻行动,支撑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1:10000)及地质灾害风险“双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村级地灾精准管控网格化系统及移动端地灾风险管控模块,助力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走出一条具技术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01
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调查软件
为给“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提供管控抓手,同时也为进一步规范优化省乡镇(街道)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了《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10000)》《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技术要求(1∶10000)》等文件,院岩土专业深度参与,并组织开发1:1万野外采集端、数据汇交端,为地灾风险调查的开展和成果汇交“定章法、架轨道”。


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1:1万
野外采集端界面
02
网格数据治理
调查成果入库
从风险调查评价到地灾风险“双控”应用,需要将以调查内容为核心的调查评价数据库转化为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构建以“风险斜坡-隐患点-威胁户主关联关系”为核心的网格化数据模型。
岩土专业结合龙川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经验,首先制定质检规则,开发质检工具,对必备图件内容等进行自动质检及人工检查,综合二者结果编制数据库质检报告,严把数据关,保证调查数据高质量入库。
数据质量控制表

图源:自绘
在质检合格的数据基础上,再通过风险区、隐患(风险)点、承灾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和拓扑关系特征,开发数据治理工具,构建网格化数据模型。

网格化数据模型
图源:自绘
在德庆县新圩镇,岩土专业组织十余名技术人员开展了为期68天的野外精细化调查,勘明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并通过建模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机理,查明其主要致灾因素和失稳成灾模式,明确受地灾威胁的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定量评价和可视化应用。

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点勘查工作检查
图源:自摄
03
全面技术支撑
闭环精准管控
● 以2022年度龙川县1:1万精细化调查为例,岩土专业信息化团队对调查成果中的13036处风险区、348个隐患点、21520个风险点、40余万威胁人员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图库一致性等进行了质检,以质检合格的数据为数据源,根据空间拓扑关系构建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网格化数据模型,为“隐患(风险)点+风险区”双控提供了数据基础。
● 在《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1:10000)》中,岩土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编制单位,结合隐患点、风险点、风险区的承灾体地质灾害风险防御等级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暴雨预警等级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防御措施建议表及
暴雨预警防御措施建议表

图源:引自《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1:10000)》
● 以风险精准防御措施为前提,岩土专业信息化团队开发了村级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网格化系统和移动端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模块,通过实时预警情况下的风险巡查和人员转移闭环管控,提升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基层地灾监测、预警和应急决策的能力,推动地灾防控预警向精准化、实时化、信息化转变,为地方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人民群众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供稿|总工程师办公室
岩土工程研究一所、岩土工程研究二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字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汛期雨纷纷!岩土专业夯实地灾预警“硬支撑”,实现全省村级地灾风险精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