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导读

在改变千篇一律的乡村规划手段上,我们需要深入农村考察、体验、感悟。在很多新农村规划中,菜园大多不是重点考虑的用地。但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菜园不仅是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的社会空间。


本文字数:2576字

阅读时间:8分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作  者

孟庆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淮河浩浩汤汤向东流淌,一路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全长约有1000公里。淮河流域两岸村庄如繁星点点,如今淮水安澜,人居安康……


淮河在一千公里的路途中转了无数个弯弯,弯出的河岸上是升起烟火的家乡。我的爷爷和奶奶都出生在淮河边,爷爷出生在河南边,奶奶出生在河北边。跨过淮河,他们成了一家人,养育了六个孩子。爷爷在乡镇供销社工作,奶奶在家种地。从单位退休后,老两口一直在老屋生活。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两人在老屋门口的合照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老屋所在的巷子曾经是热闹的集市街,但现在已经消逝……


老屋是两开间的房子,房屋后面是院墙围起来的院子,除去厨房、杂物间,其余空地都被收拾成了菜园。菜园面积不大,20㎡左右,收拾这块菜地,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资深农民”,老两口会依据时节安排菜园里的“小演员”。春夏之交,黄瓜、番茄、豆角、辣椒、扁豆、白菜、大葱等应季蔬菜都会准时出现在菜园。冬季来临,菜园也不会空着,卷心菜、大葱开始“登场”。这些蔬菜会成了他们日常饭菜的食材。奶奶一年四季都会种些大葱,或许因为它是大多数菜品中必不可少的调味。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奶奶与菜园的合影


刚开始,菜园里的花树很少,一棵栀子花树“傲视群雄”。因为奶奶喜欢它的香气,所以它成为第一个“进军”菜园的“花仙子”。2013年,我去外地上大学,每年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陪他们。和老人相处时间多了,慢慢发现他们也是爱花喜花的老人。从那以后,菜园里花品不断增多,我们利用自己的“渠道”获取各种花株。菜园里的桂花树、兰花是爷爷从村里集市上买来的。奶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讨来了红色、粉色的月季,黄色、紫色、白色的菊花,还有一些我不知其名、色彩鲜艳的花。我会从网上买来梅花株、玫瑰花株、海棠花株等,还从其他地方移栽了红色蔷薇、金银花等花株。有年夏天,我们坐在后院乘凉,大概算了一下菜园里花株种类,竟达到20多种。在菜与花混种的菜园里,放眼望去,时常是一片绿汪汪、黄亮亮、红艳艳……俨然一个花与叶的小世界。有时也是一片“杂乱之丛”,豆角秧子爬到了花树上,蔷薇花藤围住了黄瓜架……


尽管爷爷奶奶年纪大,但他们还是会经常打理花草。盛夏时节,他们会一壶一壶浇完每棵花株,给它们挪位防晒。仲秋之际,他们会剪去那些枯枝黄叶。待到立春,他们会翻土、剪枝、育苗等。菜园里的花草大多都长势喜人,在柔美的花色下平添许多乡土野性。当然,也会有一些花草“香消玉殒”,这时奶奶会把“过错”悄悄地推到爷爷身上。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菜园里的菜与花


每次打电话回家,奶奶都会津津乐道地说起它们的近况。初夏时节,栀子花树一夜“满白头”,香气冲天阵。它们会被摘下来,放在枕头边,放在条几上……它们也会被作为“礼物”,送给东家李奶奶、西屋吴阿姨……梅雨时节,连绵的雨总是摧残着刚盛开的月季花,这时奶奶会骂几句这无情雨。偶有晴天,她会弯下腰数数花瓣有几重,闻闻花香有多深。秋来,桂花和菊花相继盛开,满园的黄向四周地、向上天铺开。奶奶说,桂花的香可以从屋前闻到屋后,从街头闻到街尾。奶奶总是描绘得生动有趣,但我的脑海中已然忘记那些声音,只能回忆起只言片语,说个大概。


老两口一直都不愿意菜园荒着,不管种多种少,每年都会不辞辛劳地去打理它。菜园里的事情给了他们继续参加劳动的机会,尽管这劳动量比不上年轻时。菜园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小惊喜”,为平淡的老年生活增添了许多闲事趣味。每次回家探亲,虽说是陪他们,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心灵上的救赎。在城市繁杂压力之下,难得的乡野时光会让心思静下来,让自己回到最质朴的生活方式中去,所有的忧与烦都会暂时放下。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天空与院子里事物的合影


2022年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农村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20.04%(同年全国老龄化水平为18.7%),农村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大规模城镇化发展潮流中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老年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主力军”,生活与情感照料的双重缺位,成为农村养老问题最直接的真实写照。在“不想成为子女负担”的家庭观和“不离故土”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始终生活在乡村,这是对家庭以及家乡的一种深层次情感。


提到农村老年生活,人们会先入为主地在脑海中生成孤独、落寞的形象。然而,他们只会独坐门口发呆?不然。对于农村的那些老人来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些“60”、“70”、“80”的农村银发群体从艰苦生活中走来,长期的农事劳动铸造了他们勤劳、朴实的性格。尽管年纪变大,但他们的劳动意愿始终很强烈。菜地、宅旁空地,甚至一个废弃的桶、闲置的盆都能成为他们的劳动工具。在这些琐碎的劳动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他们的劳动习惯,还有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状态的认知。用我的家乡话说是,“找点事干,不急人。”在他们的认知中,种菜不仅能收获生活食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方式。在多年的农村生活观察中,我深深感受到许多农村老人总是能在“种菜”中找到自己情感寄托的方式,并且认为,这种方式不是“被动式的适应行为”,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习惯的衍化,这种衍化是以其勤劳本质为内涵,在具象上表现为种菜行为。


近年来,国外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社会基础设施。他们认为,公园、图书馆、广场、商店等社会基础设施能够提供人们交往场所,促进社会网络形成,培育社会资本。社会基础设施在应对社区和城市的社会风险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一概念肯定了空间的社会支持作用。诚然,菜园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是属于他们的社会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菜园,他们始终和土地连在一起,这是他们骨子里刻下的乡土基因,使得他们一直保持脚踏实地的生活情怀。另一方面,在菜园劳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和邻居、熟人交流、沟通,如聊种菜时节、送菜种、送蔬菜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强了他们与其他人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信任与互助,这一系列的生活行为通过“菜园”媒介实现。大多数情况下,“菜园”是很多农村老年人那份缺失情感的寄托,是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积极因素。


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我深刻明白规划对象虽然是“空间”,但空间背后深刻的现实问题是做出规划行为的根本。传统乡村规划在关注空间、设施规划时,容易忽略对这些空间安排背后的底层逻辑追问。在改变千篇一律的乡村规划手段上,我们需要深入农村考察、体验、感悟。在很多新农村规划中,菜园大多不是重点考虑的用地。但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菜园不仅是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的社会空间。尝试从乡村规划视角去改善农村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引起乡村规划理念上的一次转变。菜园可能是一块不起眼的空地,可能是家门前、房屋后的弹丸地,但它确实是那些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菜园是他们追求田园生活的“自留地”,是诗意生活的“乡土语言”。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记录下那些因规划而焕然一新的街区

讲述因规划而更加和谐的社区

刻画因规划而更加宜居的城区

分享因规划而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城市规划”龙年新春征集活动

等你来投稿

点击此处

了解更多详情


SPRING FESTIVAL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春节征集 | 王皓:美丽乡镇何时来到我的故乡?——记豫北地区的一个小乡镇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丨赵栗羽: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父亲的芙蓉树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刘鹏飞、许鑫磊:美丽中国的规划故事——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蝶变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春节征集 |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正向场域——微观视角下的乡村观察

赞(0)